绿林网

时间的刻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的刻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的刻度》是一本由新京报书评周刊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刻度》读后感(一):时间沉淀好书

时间沉淀好书

每一本书都在等有缘人的邂逅。只是时间而已,有时候与一本书的相遇冥冥之中刚刚好。晚一刻太迟,早一秒太早。浩瀚书海,如何找到最有缘于你的那一本呢?现在大家的生活工作节奏都特别的快,能静下心来读书已经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了,我们只能奢求能有现成的适合自己的书单才好。最近遇见一本书《时间的刻度》让人眼球一亮。这不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吗?《时间的刻度》是新京报创刊20周年的20年好书。

这本书和一般的书一样,这是一本介绍好书的书,20年的时间沉淀,20年的评选,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的知识盛宴,你能获得150+种新京报书评周刊“年度好书”;

100+篇创作者的独家访谈;

150+篇年度好书致敬词;

横跨20年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

总有一份属于你的书单!

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这些书好像并不是你在市场上经常见到的畅销书,也不是网上传播很多的书,只是他们就是平凡质朴的闪烁着光芒,终究吸引你的追忆。

这些书中涉猎各个类别,国别不一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文学类,有历史类,有心理学,有散文等等。甚至还有儿童读物。每一本都有作者对书的介绍,

我们会在里面找到很多自己很喜欢的却从来没有接触过得书。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本就是《自说自画:李保田》我们都知道李保田是有名的演员,我们都看过他演的很多有名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神医喜来乐》等,他在屏幕中带给我们震撼的印象,但是这本书中让我们重新认识这样一个人,感受他不同于屏幕上的另外一面,这是书籍的力量,这是文字的力量,在《自说自画》一书中,以“老戏骨”形象定格于影视的李保田,从美术和文字的两个面向中,浮现出迥然于屏幕之内的“多元本色”,呈现出他对更深层次自我的探究和表达。是他的一次突破,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我们每个人都习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但是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和深度去挖掘自己,了解自己,深耕自己。

还有一本蒋勋的《孤独六讲》作者说这是一本沉思之书。是每一个现代人留给自己的一段小时光,一段小享受,和一段小沉思,虽然我们每个人在这本书中获得的共鸣或许不一样,但是所有的碎片放在一起,正是蒋勋的当代世相的图景。这本书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维度的孤独感概括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现状。这本书意在让我们以饱满的孤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像这种好看的书还有很多很多。这本书也让我深深归感知好书并不是以畅销来衡量的,有的好书并没有大势宣传,但是他的综合价值真的是不读是一种遗憾。真的很感谢《时间的刻度》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差点被遗忘的书籍!

《时间的刻度》读后感(二):时光的记忆——书籍

很久以前我听过一句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今天我想说:书籍,也是有记忆的。 《时间的刻度》向读者推荐了从2004~2022年这20年间的149本好书,这些书就像时间轴一样,在历史的漫长的岁月中留下了它们的光辉,照亮着我们。 这149本书涉略的内容有关于人物传记、摄影、历史、童书、自然、教育等。 说句实话,里面提到的很多书我都没有看过。我想,如果把这149本书当作读书清单,按照每年读50本的速度,也需要5年了。 《时间的刻度》这本书,随便翻开一页,就可以阅读。每一篇文章都是介绍一本书,包括书籍信息、作者生平简介、推荐语、致敬词、对话几个模块。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特别适合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 我从中选了2个我最感兴趣的话题的书来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吧。 关于爱情——《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有人把爱情比做玫瑰,因为浪漫;有人把爱情比做糖,因为甜蜜;而评委把平如和美棠的爱情比做盐。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陆晓娅说:《平如美棠》中的爱不像糖更像盐——没有电光火石,窗前一瞥却心中永存;没有海誓山盟,劳教关头却不离不弃;没有你侬我侬,生离死别却爱心不移——是这生命之盐,让爱长存吧。 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盐,朴实无华,但是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它很重要。 平如老年丧妻,但他并没有丧失生命的童真和诗意。他八旬学画,最后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和妻子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很多人。 在和记者的对话中,平如老先生说道,“我从来不欺负她,从来不对她讲什么谎话。”一句看似简单的语言,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其实最好的爱情不一定得轰轰烈烈,平常日子里的陪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初心不改,保持初衷,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爱情,也是我最向往的爱情。 关于教育——《游戏是孩子的工作》 你以为游戏是什么呢?仅仅是玩吗?那就大错特错了。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的内心世界里蕴藏着力量,从看似无意义的幻想与扮演中,孩子们学习了语言、逻辑和合作;在由自己主导的游戏里,他们的专注力和想象力获得了生长的空间。 由此可见,游戏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如今,家长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教给孩子知识,填满他们的时间,唯恐他们在竞争中落后,家长们当下越发焦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卷”。可是,家长们真的了解孩子吗?真正好的教育来自对儿童本性的了解和尊重。 有时候孩子们在玩游戏,我们不必打断他们,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在游戏的王国里去想象,去探索,这样更有利于儿童专注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本书是所有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成年人必读之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收益匪浅。 以上两本书只是《时间的刻度》向我们介绍的众多优秀书籍中的部分,想要了解更多好书,不防来读读《时间的刻度》吧,或许你会从中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亦或是对你非常有帮助的书哦。

《时间的刻度》读后感(三):《时间的刻度》:跨过时间长河,寻找经典巨著

《时间的刻度》:跨过时间长河,寻找经典巨《新京报·书评周刊》于2003年创刊,至如今已经都过了二十个春夏秋冬。二十年,足够一个牙牙学语的稚子长成一位翩翩潇洒的少年郎;二十年,足够一片荒凉之地变为富庶之乡;回头遥看,二十年好像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所以说时间最是无情。可二十年间,不停歇的脚步,在人间烟火中沉淀,那深深刻下的印记仿佛又在告诉我们时间最深情。穿越岁月,探寻文化与思考,构筑时代记忆,读懂20年的变与不变,这就是新京报年度好书20年《时间的刻度》的意义。

《时间的刻度》从2022-2004,以时间为轴线,以书籍为脉络,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把一本本著作呈现在读者眼前。书海浩瀚,每一本都倾注了作者的心力,每一字都蘸满了作者的汗水。就像编辑部的老师说的那样:“每本都像求偶的雄孔雀一样,打开绚烂多彩的书页,绽放出它最夺目的光彩,犹如浩瀚夜空中的群星一般,以至于每一次选书,都像是用秤在称量星光的重量”。跟着这本书,仿佛在时间中遨游,追寻岁月,打捞记忆,那些被藏在脑海深处的琐碎,慢慢的汇聚,重新焕发生机。

《时间的刻度》就是把这些星光重新整合,变成了璀璨的星群。它包罗万象,哲学、战争、历史 、文化、教育、文学 、音乐、美术雕塑、摄影影视、自然等等。比如,你想看关于历史的,那么就可以选择2022年的《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如果你想陪同孩子一起,那么可以选择2019年的《两个天才》;如果你正处在家庭教育的迷惘之中,那么可以看2017年《儿童教养:全4册》······总之不论你想看哪种类型的书籍,在《时间的刻度》里都可以找得到。

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书单,只不过这个书单是经过二十年的沉淀,无数编辑部老师耗费心血浇灌而成。

另外,每一部著作,都有作者简介、推荐语、以及关于这本书,这个人的对话访谈,让我们对作者有了简单的了解,对内容有了浅显的认识。这149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作者、译者,看他们怎么与书结缘,怎么在浩渺如烟的岁月中,一字一句敲击键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带给了读者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有的作者已经与世长辞,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有的作者大隐隐于市,不追名逐利;有的作者磨刀霍霍,准备好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二十年的沉淀,二十年的升华。这部《时间的刻度》,披着岁月的轻纱,揣着灵动的墨香,迈着坚定的脚步,缓缓地走来了。如果你是一个爱书之人,如果你正处在书荒之中,那么不妨翻开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如愿以偿。

《时间的刻度》读后感(四):想读书却不知道怎么选好书?看这本就够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东西上都会印有日期,提醒着每一个人时间的刻度。

秋刀鱼会过期,凤梨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

可是,唯独书籍不会过期,哪怕纸张已发黄,哪怕封面已蒙上灰尘,只要纸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便能够满足一个爱书人汲汲渴求的心。

新京报开始做年度好书这一活动,是从2004年开始的。

经典的书已然经过了时间的洗礼,验证其价值,那新书呢。每年有不计其数的新书出版,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新书中摒弃糟粕、发现瑰宝,对于读者来说太难了。新京报书评周刊就充当了这个“猎书人”的角色,帮众多爱书的人重重筛选,捕获各种好书,选出上上之选。

这本《时间的刻度》收录了从2004年开始到2022年评选出来的好书。编者以“猎书人”的角度,捕捉20年来各个领域的好书,邀请爱书的人共赴一段阅读盛宴。

这本书非常的好读,以年为单位,罗列每年的年度好书,内容包括封面、作者、致敬词、答谢词、内容简介,与作者的对话等等。你可以任意打开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年份,或者随意翻开某一页,去邂逅一本好书。

2022年评选出了27本年度好书,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文学,有历史,有心理学;有小说,有评论,有传记,还有童书绘本……种类齐全,编者用简短的篇幅对每一本书进行了介绍。或许不是所有题材你都感兴趣,但读者能够快速从介绍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类目,非常方便。

好书不会被遗忘。

翻看这本选集,我发现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好书。

爱尔兰作家罗迪·道伊尔的小说《童年往事》,一部成功描绘童年的作品,在社会文化的背景隔阂之外,成功捕捉到了全人类在孩提时期的共性;

蒋勋的《孤独六讲》,一本沉思之书,是每一个现代人留给自我的一小段时光,一小段享受和一小段沉思;

在日本畅销18年的《儿童教养:全4册》,非常适合正努力育儿的每一位家长。如何培养出有礼仪礼貌的孩子,向来是一个难题……

很多好书,我都是一边读一边在APP里做标记,一份高质量、高水准的阅读清单出来了!

读至一半,我发现一个问题,这里收录的好书都不是我们在网上书城经常看到的或者在书店显眼位置摆放的畅销书。

其实我并不愿称那些书为“畅销书”,只想叫它们“网红书”。因为某某火爆电视剧而销量猛增的小说、或者功利性十足的某类工具书,书名基本上都是以“如何……”开头,立马缓解现代人的各种焦虑。这些昙花一现的网红书,内容经不起时间的磨炼。

然而,有一份阅读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几乎80%的学生阅读倾向都选择了这些网红书。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想成为“作家”的时代。这是一个要想出版书籍,必须成为网络红人的时代。依靠话题炒作的畅销书和网络爆文,让文学森林日渐荒芜。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写作者们已经失去了情怀和底线。

然而,写作和阅读是最不能赶时髦的。

读《时间的刻度》这本书,真真是给我敲了一个警钟。要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书。过度沉浸在时髦读物里,只会导致智识上的平庸。

《时间的刻度》读后感(五):这不仅仅是一本宝藏书单

对于那些总觉得阅读范围过窄,想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但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宝藏书单。

它推荐的书籍包含范围很广,有历史、心理学、写作、童书、传记、诗集等等多种类型,而且不仅包括这些领域的经典著作,也包括一些新兴领域的创新性作品。

茫茫书海,很多时候,我们既担心读不完好书,又担心花了很多时间去看书结果什么都没收获到。

《时间的刻度》这本书就可以作为筛选书籍的参考,从编辑短短几百字的推荐语中,看看有没有吸引到你的点。

在2023年的年度书籍推荐中,我就被其中几本书深深吸引到了。

比如《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从历史的小人物视觉来旁观那些大事件;

比如《北流》,一个生性疏离的主人公偶然回乡,引发的对自己几十年来行迹的思考;

再比如《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以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为主人公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几本书都已列入了我接下来的书单上。

但《时间的刻度》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本书单,它不只有书名、有编辑推荐、在2004-2019年,每一年的年度好书推荐里,都增加了作者/译者的答谢词,以及与《新京报》编辑的对话。

这些问答内容中,没有精心雕琢过的金句频出,反而给人一种真实质朴的感觉。

不是每个人在每个问题上都能侃侃而谈,采访也不是必须要特意设计问题来展现被访人的博学多知。当译者面对书本之外的行业趋势之类的问题时,能够很坦然地说出“抱歉,我对这方面了解得实在不多”,其实反而更能拉进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而问答里提到的很多问题,也进一步勾起了我的好奇。

比如,针对《海贝与贝币》这本书,《新京报》的编辑这样问作者杨斌:“在博物馆里,我们经常能在旧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展品中看到出土的海贝,博物馆的讲解员会告诉我们在当时海贝是作为货币使用的,但你却在书中指出海贝在当时并不是货币,这个观点撼动了我们对货币概念的认知。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原本在推荐语里只觉得这是本历史相关的书籍,却一下子被这个问题激发了兴趣,我很想从书中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但有时候,一次性看的页数多了,会发现有些答谢词开头是千篇一律的感谢,会有些看多了的不适感,跳过了很多。

但对于那些着重介绍创作这本书北京的分享,都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种草了一位学者黄灯。2020年推荐的书是她的《我的二本学生》,她是一名教师,她把这本书定位为教学札记,她认为这是一本不完善的书,是一本局限性很强的书,但也是一本诚实、节制,严格遵循非虚构写作伦理和写作要求的书。

这本书写的是她观察到的二本学生,但其实是想要探讨年轻人的命运,探讨社会、时代和年轻人的关系。

除此之外,她的另外两部作品也是非虚构类的作品。其中,《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是源于她对对年轻的侄子侄女命运的忧虑,他们作为留守一代长大了,但他们甚至连重复父辈的命运都不可能。

希望后面有时间能尽快读一下~

另外,还种草了两本书,《文化失忆》和《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文化失忆》原著作者詹姆斯是一位通才,译者评价他为渊博有才、高雅和通俗通吃、能靠字典自学多种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但同时他也不是学问特别有系统的人,笔记体,驳杂,善于触类旁通,跟钱钟书有点像。

英国版钱钟书,只这一点,就激起了我的向往之心。

《佚名照》这本书,是源于作者晋永权看到旧书摊上廉价的“老照片”,无名无姓、价格低廉,照片上的人物又大多郑重其事,受到冲击后而成的一本书。

他想弄明白,这些日常照片,比如家庭照片、朋友合照,对于每个人都曾经是非常珍贵的回忆。当年认认真真梳妆打扮,花了钱隆重拍摄的照片,为什么都扔在地摊上,还卖得特别便宜?日常照片的命运难道就是如此吗?

前两年,我开始打印出很多照片,但我一直很喜欢生活化的片段,不喜欢那种精心打扮后的影楼艺术照,总觉得那不是真的自己。我希望未来翻旧照片回忆从前时,看到的都是一张张过去真实的自己和家人。

除此之外,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从作者/译者的分享中,能感受到每一本书的写成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有些人可能要经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刻苦钻研,要倾注二十年的心血才能成就一部著作。

这对于要从事写作的人而言,无疑吃下一颗定心丸,再次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没有任何一朵花一开始便是花。”

“在触及光明之前,必须先跨过黑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