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煤炭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煤炭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煤炭战争》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马丁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煤炭战争》读后感(一):读《煤炭战争》有感

《煤炭战争》这本书介绍了煤炭是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如果没有煤炭,但在现代科技社会,也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对它的过分依赖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污染,造成无可挽回的气候变化。本书作者理查德·马丁认为,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污染更少的能源来供电,而且必须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这一点。 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述,“煤炭战争的成败关乎我们的生存。这里所说的生存,可能并不是指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活,而是指居住在依靠使用廉价且肮脏的能源而形成的不同社会和经济体中的人的生存。战斗双方一目了然,一方是竭尽全力关停煤炭业的人,另一方则是奋力维护这个行业的人,以及一大批津津有味观看这场斗争的旁观者。最终,所有活着的人及其子孙后代都将卷入这场战争。”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遭受煤炭业带来的伤害,这正是作者选择写这本

《煤炭战争》读后感(二):能源的未来与地球的命运

煤炭一直是在众多能源中,属于较为传统的能源。对于ta的印象,大概是埋藏在大地之下,属于大自然的馈赠,但随着不断地开采,总有用完的一天。

这一次阅读的《煤炭战争》便是带我们感受能源的未来与地球的命运。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着前瞻性的题材,属于能源的未来,是值得被大家关注的。刚拿起这部作品的时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大概沉重的,红与黑的交织,烫金色的书名。而在书的封底,那句“150年来,我们和煤炭之间达成了魔鬼交易;而现在,这笔交易的代价如约而至。”,更是注定让我们开始反思关于煤炭的一切。

整本书共分为了4个章节,死亡曲线、激增、大迁移、归零地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之下,大多都是地区命名。皆是关于不同的地区,作者所分享的关于煤炭这种能源使用的历程。其实有种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路奔走,一路向沿途的人们了解煤炭业对生活带来的伤害。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是大迁徙那个章节,这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国度的过往。20世纪90年,我们的国度已经成为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那时的我们或许并未意识到能源的危机已经处于野蛮生长的时刻了。还记得那些年的空气污染,雾霾笼罩在城市之上,偶尔到400的空气质量,让人无奈。如今想来,主要以煤炭作为能源的时代,真的应该进行转变了,不能一直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经济。很高兴,看到了减碳减排协议的执行10年之后,蓝天再次回归。

尽管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能源为我们带去了许多的便利,亦是让所有人的生活有着很多的改善,但是清洁能源的全面推广已然迫在眉睫。每一年的异常天气,其实都是在向我们发出警示,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是对于未来地球的责任。

《煤炭战争》读后感(三):我们都是能源的消费者

关于能源危机,已有太多言论。我太渺小,眼界有限,人微言轻,因此不做评论。

而理查德.马丁的这本《煤炭战争》,切入点是我喜欢的——不涉及ZZ,也不针对煤炭的种种弊端展开探讨,只是把煤炭开采和使用的重点地区的发展和现状尽量客观地讲述出来,记录下来。

这是一段又一段和煤炭有关的旅程。

田纳西河流域,肯塔基州,西弗吉尼亚,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山西,俄亥俄州,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历史的变迁和转型。

变迁与转型,写出来不过五个字,但是蕴含的问题、利益和挣扎却是我们远不能想象和预料的。

颠覆的是一个能源行业,支撑行业的是各路人马,有人就有江湖——底层工人要吃要喝要生存,中层要承上启下寻求平衡,高层要保住既得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曾经以煤炭为中心形成的企业和社区被分崩离析了。

这是几辈人的生活方式,岂能轻描淡写一个“变迁与转型”就代过?

就如我的老家山西大同,一个能源集团,衍生出多少商业,涵盖吃穿住行、行政、银行、教育方方面面,社区被划分得也是一片又一片。我的朋友们,他们从小到大就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中,以父辈的工作为傲,在矿上的学校念书考学,有人走出在别的地方扎根,有人回到故土生儿育女,盼着和父辈一样,有着一眼望到头的安稳,有着掰着指头就能数出的人际网。

山西大同,这是一个世界都无法忽略的能源区域。理查德.马丁看到的感受到的,也是我想说的。他写道:“这些矿工出生在同一家医院,进入同一所学校,在同一个食堂吃饭,说同一种方言,口音一模一样。”

谁也不能否认的是,我们都是能源的消费者。就比如当你打开灯或者为手机充电时,有想过电是哪里来的吗?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我们迫在眉睫必须找到一种环保的能源来代替煤炭。

这是历史的需要。

《煤炭战争》读后感(四):关于煤炭的报告文学

自工业革命以来,煤被称为“黑色的黄金”,至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能源。这本书虽然叫做《煤炭战争》,但实际上体裁应该算报告文学。它记述了最近150年时间煤炭的发展和没落。 第一部分名为“死亡曲线”,写了几个美国煤矿的兴衰,这章里有对煤矿主争夺煤矿的描写,有煤矿工人的生活,以及律师之间的斗争。让我觉得惊讶的是,书里写到美国觉得煤矿需要关掉的时间大约在2006年,理由还不是环保,还是因为算了经济账划不来(后面有写到这个经济账是怎么算的)。我还以为他们的环保运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呢。 第二部分名为“激增”,讲的是煤炭的全球化,比如美国向亚洲出口煤炭。这背后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过度开采,长距离运输中造成的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等等。 让我比较惊讶的是第三部分,这章的大标题叫做“大迁徙”,结果竟然写了三个中国城市。第一个城市是上海,这里虽然不产煤,但是作为港口城市,上海接受外国进口的煤,有很多煤炭相关的产业。而真正的产煤大省山西,作者真的跑到山西去调查,采访到了各种专家和实际生产者。而我也是在这本书里第一次发现杭州的“无废城市”计划竟然是这样具体的,以前只是听说过,我还以为就是依托阿里打造低碳城市。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同的视角,上海那么繁华,竟然也和煤有这么紧密的联系。 第四部分名为“归零地”,主要在讲煤炭产业转型,里面有讲到新能源的取代,废弃煤矿的再利用,也有直接把工厂改造成剧场等。想想七九八,想想玉门,全世界都上演着差不多的事。 整本书看完以后首先夸一下作者的文笔,如果光是数据的话我肯定看不进去,也看不了这么快。但是作者把笔墨花在各种各样的人身上,产业里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他们被煤炭养育,但也被煤炭所困,而且因为煤炭有限,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前途是有问题的,但是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我是完全的外行人,对整个事情的理解很浅薄,也有很多细节懵懵懂懂,但是这本书依然值得一看。它的视野是真正的全球化视野,作者真正关心煤炭的未来与地球的命运,并且进行了持续的追踪调查,文笔也非常精彩。

《煤炭战争》读后感(五):煤炭经济,煤炭的对立面

矿产,工业发展主要靠的是就是矿产,而煤炭可以说是最大的矿产业。今天读完《煤炭战争》其实可以说是沉重的。。

煤炭对于中国来说,或许现在我们年轻一辈不太清楚他的重要性,我作为一个西北人,我的家庭可以说跟煤炭有着很深的羁绊,我的父亲,为了家庭,更好的生活,在我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到了煤矿工作。或许这样说不够直观,我直接放出一组数据:

“全国煤矿有265万接尘⼈员,据测算,每年有5.7万⼈患上尘肺病,因尘肺病死亡的则有6000余⼈,是安全⽣产事故死亡⼈数的两倍。截⾄2007年底,全国煤矿企业累计尘肺病患者31.2万例(不包括乡镇煤矿),尘肺病检出率⾼达7.2%。

新中国建立之后煤矿产业是中国非常大的经济支柱。本书讲述了作者去到世界各地的煤矿核心地点做了调查。煤矿的“利”与“害”。

每个国家的发展初期,都把煤炭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大肆的发展也导致了很严重的污染。作者理查•马丁也是力致于寻找到代替煤炭的环保物质。

或许大家从作者笔下描述国外各个煤矿的产业中心,无法直接感受到煤炭的重要性。那我从中国的煤矿大省山西所记载的历史所表达出来更直观的感受:

就是前几天的是七七事变的86周年,日本侵略战争中,所记录的史料,太原被日军占领的8年期间,共计被掠夺了1400多万吨优质煤炭,先后有6万多中国同胞矿工在此期间丢掉了性命。当时日本的血腥政策“以人换煤”,现在太原20多个万人矿坑中,都是累累白骨。

自己的家国血泪教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知煤炭的经济战略。富煤,少油,贫气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紧张的国家局势下,煤炭是我们所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

虽然不可否认煤炭市场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开采煤炭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本书就采访了各国许多煤炭行业的专业人士,在现有的环境下,寻求突破。保护环境。

其实现在看来新能源,风能的大力发展,也减缓了煤炭的开采。虽然现有的迹象比较乐观。但是我们也要注重煤炭的排量,空气污染不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下一代能呼吸到优质的空气所努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