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欢乐与时日读后感100字

欢乐与时日读后感100字

《欢乐与时日》是一本由[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乐与时日》读后感(一):《极度向内的探求,绵长记忆海河的撷取》

闷闷的,加之所写内容略深刻/抽象/晦涩,中间一度读不下去( 喜欢:希尔瓦尼、年轻女孩、妒意的终结;一般般:薇奥兰特、忧郁夏天、懊悔;其他或不懂或读不下去。 普鲁斯特初作就已经确定了他未来写作的许多主题:死亡、爱情、海、改变、优雅、回忆、记忆、情感、灵魂、幻想、痛苦……很多篇对女性(女性的爱情和自我压抑)的刻画非常细腻,也有对上流社会不厌其烦地叙述、描写,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作品里已初步体现。 思来想去,之所以觉得闷,一是主人公的动作部分写得粗疏,反而是“记忆”、“回忆”的时刻写得绵长而精准;二是时代久远(毕竟本人对上流社会真提不起兴趣)。这种极度向内心、记忆、灵魂等抽象概念探求的小说,对当今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了。 还有很多地方,金句频出,啊,有点喜欢普鲁斯特这种“智慧”的写作了,等酝酿好了就去读《追忆似水年华》。

美玲师姐赠,23.10.26,东莞松山湖。

《欢乐与时日》读后感(二):日常的焦灼与日常的欢愉

无论有没有读过《追忆似水年华》,大概也都听闻过普鲁斯特的创作风格,以巨细无遗的描述展示出一种极为现实的生存状态,这种风格早在他的创作之处已见端倪,在这本《欢乐与时日》中,这种风格依然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

《欢乐与时日》是各种短篇的合集,有濒死的子爵、思春的少女,或仅仅是参加晚宴的一个人……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就会讲述自己的生平与个性,我们藉由这些人物的眼睛,看到一整个小社会圈子的人与事。

或者可以说,一个人的形象就是由自己的言行举止组成的,在过多的内心独白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焦虑,面对生活中的分离、爱情、死亡等等,都带来了如芒在背的感受,而这些分别体现在《欢乐与时日》的小故事中,懊悔、焦虑、冲动等等显露在眼前。

但偏偏这本书的名字为“欢乐”,恰恰是这些负面的情绪传达出了高于常人的“欢乐”,“我的幸福还是很焦躁不安、很私人化的,无法传递给他人。”

欢乐原本就不纯粹,它是掺杂了无数复杂的情绪而产生的一种感受,甚至只是一瞬间的迷茫,被环境与他人误导的一种体验,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及时行乐,这种状态就体现在这里的每个故事当中。

因为普鲁斯特描述的是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状态,所以这种体验就是当下的,哪怕是写到那些我们熟知的画家与音乐家,普鲁斯特也要给每个人都设定一个场景,仿佛他不会用抽象的方式描述人物,每一种感受,必有其表象的故事。

读了《欢乐与时日》,或许也能更好地明白普鲁斯特的创作风格,“好比波德莱尔在诗中所形容的日光将尽的秋日午后:像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弥漫在无限广阔之中。”无论是愁绪、爱欲、幸福或愤怒,都交织在一处,让短小的故事也仿佛浓缩了一般,随时都能淡化出一个复杂的篇章。

《欢乐与时日》读后感(三):萌芽与初绽

“什么都不必帮我买,书也不用,书里头所写的东西都没我做过的事情有趣,我现在唯一感兴趣的是我自己的回忆,把我大箱子的钥匙拿来,从现在开始,我要每天读我箱子里边的东西。” —— 读完1200+页的《普鲁斯特传》,我就开始期待这本《欢乐与时日》。 虽然不能说有《欢乐与时日》才有传世的《追忆逝水年华》,读者还是能在本书里找到很多有关普鲁斯特的元素,比如记忆、讨论死亡、母爱、还有爱而不得。它是普鲁斯特写作永恒主题的思考与初尝,是萌芽与初绽。 这本书的大多数篇章写于普鲁斯特二十三岁的时候,有几篇写得更早。他年轻时翻涌的躁动不安,激起的无用泡沫,都诉诸于文字。 ★ 普鲁斯特过早谈及死亡,大抵由于他九岁开始就被哮喘缠身,也因为友人威利·希斯的逝去。 《西尔瓦尼子爵之死》放在开头就有种思虑的意味。仅有两三年生命可活的子爵,不接受别人怜悯的目光,努力维持每日的体面。不管怎样,他的忧伤还是藏在眼睛里,藏在全身各处,却不发一言。 医生突然告知他病症转轻,使他无所适从。早已接受死亡的定期到来,这次却让他措手不及。他已经回不到从前的健康状态,特别是他习惯于此。 嫂子从马车摔下,头盖骨裂开,得到他的细心照料。这怎么不是提早体验别人的死亡? ★ 奥古斯丁看出薇奥兰特会改变的,从淳朴女孩变身世俗女郎。切勿铁齿自己不会改变。“您会不想再要旧有的东西。” 这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岂不一样? ★ 看到“贝阿特丽斯”就会想起但丁,正如读者们读到普鲁斯特就会发现他擅长写就的爱而不得。 奥格雷似乎成为普鲁斯特惯用的爱而不得的主角代名词。薇奥兰特听到他回来的消息,只觉感伤。 布罗伊夫人更是书中渴望爱,幻想爱,失去爱的主角。她爱上的并不是那个不小心碰触她的手的拉朗德先生,而是她幻想中的形象。 她有多少次机会能够靠近拉朗德先生,却未曾真正面对面接触。她说服自己接受种种错过,最后却败在自己粉红泡泡的破灭。拉朗德先生只是她幻想爱恋故事的原型,却不是现充(现世充实)的个体存在。 ★ 《一个年轻女孩的告白》里面的叙述,在我看来很像普鲁斯特本人的自白。换了性别和身份,能让他感觉自在,畅快书写自己的感受。 “以前她不来我床前道晚安时,我是多么痛苦,却又不敢提醒她,我不想让她知道我很期待她的呵护和温情。” 结合《普鲁斯特传》的内容,普鲁斯特的确受到母亲的严格管教。他很渴望得到母亲完整的温柔的爱,却未能如愿。 爱而不得,成为他永恒的写作主题,不局限于男女之爱,还有亲子之情。 他内心的渴望与努力保持体面不低头,互相拉扯焦灼。也许只有在彻底失去,他才悔不当初。 ★ 年轻时的普鲁斯特还对未来生活抱持相对积极的态度,试图劝说读者用怜悯之心看待过去遭遇的苦难。过去有什么样的的不幸,都已经逐渐过去。我们若是没有好好爱过生活,那就枉费生命了。 对我们而言,苦难不再是“比死亡更多”。我们要记得我们爱过,经历过,带着热情的态度去补偿它(生命)。 我们要好好久久冷静地回报生命,饱含泪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