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失动物图鉴》读后感摘抄

《消失动物图鉴》读后感摘抄

《消失动物图鉴》是一本由[法] 吕克·塞马尔 / 扬尼克·富里耶著作,海峡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元,页数:1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动物图鉴》读后感(一):人类行为导致的不可挽回的毁灭——《消失动物图鉴》

本书展示了在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中挑选出的已灭绝动物标本,共69幅动物肖像。每一个对开页都是左页文字、右页图片的形式。拍摄标本生动有神,打光非常有质感,甚至似乎能看到动物活着的神态和风采。

作者主要想强调的是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视,69幅肖像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或加速灭绝:或是因为皮毛华丽而被过度捕猎,或是因为不怕人易捕捉而被当做食物过度捕杀,或是由于人的交通工具导致外来物种入侵而覆灭。生物灭绝是正常的,但人类的活动却将这一进程加速了几十倍。

地球生命历史上曾出现五次大灭绝,最后一次是在距今6500万年以前突然发生的,一颗巨大的陨石坠落加速恐龙灭亡,也使地球上大量其他生命消失殆尽。而当前物种的消失速度甚至让古生物学家怀疑人类会是第六次大灭绝的导火索。

最初看书是带着看科普图鉴的轻松心态,到后来越看越对人类的出现感到唏嘘,很多地球上的物种就这样在人类的繁荣发展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希望我们都能记得人类也是地球的一部分,救地球就是救自己。

《消失动物图鉴》读后感(二):当它们眼中的光芒不再闪烁

随着近年来世界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动物在走向濒危和灭绝,真是太让人心痛了。之前对这个问题只是理论上的了解,这次看了这本《消失动物图鉴》之后,看到那些只剩下博物馆中的标本的动物们,真是倍感心酸。

随着物种的诞生与消亡,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然而,在最近的数百年间,大约有260种脊椎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灭绝。本书旨在通过69幅已经灭绝的动物肖像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

本书的摄影作品均来自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馆——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很多标本都只剩孤品了。虽然博物馆把这些标本保存得栩栩如生,但是标本永远只是标本了,我们看到它们的眼睛,但这些眼睛再也不会眨巴了,甚至我们看到它们眼睛中透出的光,但这光再也不会闪烁了。

所以,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的爱心,让我们能够真的为保护环境做一些事,哪怕很微弱,但一旦大众的意识觉醒,这力量就不再微弱,也许我们就能拯救下一个濒危物种!

《消失动物图鉴》读后感(三):当它们眼中的光芒不再闪烁

随着近年来世界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动物在走向濒危和灭绝,真是太让人心痛了。之前对这个问题只是理论上的了解,这次看了这本《消失动物图鉴》之后,看到那些只剩下博物馆中的标本的动物们,真是倍感心酸。

随着物种的诞生与消亡,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然而,在最近的数百年间,大约有260种脊椎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灭绝。本书旨在通过69幅已经灭绝的动物肖像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

本书的摄影作品均来自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馆——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很多标本都只剩孤品了。虽然博物馆把这些标本保存得栩栩如生,但是标本永远只是标本了,我们看到它们的眼睛,但这些眼睛再也不会眨巴了,甚至我们看到它们眼睛中透出的光,但这光再也不会闪烁了。

所以,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的爱心,让我们能够真的为保护环境做一些事,哪怕很微弱,但一旦大众的意识觉醒,这力量就不再微弱,也许我们就能拯救下一个濒危物种!

《消失动物图鉴》读后感(四):不能再这样自私下去

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或之后,这个地球上有无数的生物,存在又消失,或者持续存在着。

它们也曾踏过我们如今踏过的土地,也曾翱翔在我们如今抬头就能望见的天空,攀爬过可能也不复存在的大树,也漫步在如今依然美丽的草原。

而一些生命、一些种族,却从此完全消失、灭绝了。

什么叫“消失”,什么叫“灭绝”?也就是这个世界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我们人类固然需要生存,于是我们大卡车开进了热带雨林,我们释放出无法被消解的气体,我们制作出永远不会被降解的材料…我们把魔鬼的手伸得太长了,已经到了邪恶的地步,而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太迟。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每一种动物,曾经它们也脚踏在这片大地上,或者是翱翔在这片天空中,而今却完全不见了,如此想想,心痛至极。

多看看当下吧,看看如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挽救这一切。

《消失动物图鉴》读后感(五):地球,不仅仅是我们的家园,也是他们的家园

一批又一批的动物灭绝,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一幸免,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里吗?

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开始,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迫在眉睫,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一些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动物,它们也曾在地球上快乐地呼吸,自由地奔跑,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再也见不到了,我们的后代也不会知道,原来地球上还存在过这样的动物。

无意间看到了后浪的新书《消失动物图鉴》,读完以后内心更是风起云涌,这本书里的摄影作品均来自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的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探险家们带回的动(植)物物种有一部分已经在随后灭绝了,一些被收集的标本就这样成了孤品,人们也只能在荷兰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看一看它们的真容。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屏幕里出现了很多我没见过的动物,它们和我们一样,在地球上的某一个角落默默生活的。

在纪录片里,我见到了比人还高的蟒蛇;我见到了一年一次的动物大迁徙;我见到了逆流而上的鱼,屡败屡战,越挫越勇……那时候的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家里的那台小电视。

后来上了学,才知道有好些动物被冠上了诸如“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的称号,一开始还不懂为什么,后来才知道,随着环境的变化,有着动物濒临灭绝,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白暨豚”的故事,它们是一种淡水海豚,生活在长江里,早年间它们曾是某些传说故事里的素材,虽然这种动物的数量一直都不是很多,但并不妨碍它们在此生活了数千年。

后来,长江周围的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水资源被污染,白暨豚也在渐渐消失。因为我就住在长江中下游,所以看到这里我特别难过,步行十分钟,就是我从家到达江边的距离,我喜欢坐在江边吹风,幻想着水里的童话故事……

我们这里有一个夹江,是长江的一小条分流,是不允许船只通行的,大约是去年,我听说好多人慕名而来,说在这里拍到了海豚的照片,它们是不是白暨豚呢?虽然很有可能它们仅仅是最普通的江豚,但是我还是抱有一丝希望,希望它们就是白暨豚。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要禁渔了,只有先禁渔,才能有鱼呀!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