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精选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精选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是一本由杨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4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一):云南史:从蛮夷、臣民到赤子和兄弟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云南可不仅仅是因为民族特色国际化,而是它是和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的联系在一起,还深刻影响着中原政权的内外稳定。这就是《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的主要出发点,揭开一个神秘面纱下的真实云南,云南形成的历程以及它对内外部的影响,最后作者还特别以云南的形成来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二):云南如何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过去的荣耀、辉煌与挫折,也提供了世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人生智慧。一个人能看到多大的过去,就能看到多大的未来。因此,今天越复杂,我们越要往回看。 读杨斌的《季风之北,彩云之南》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 杨斌曾先后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和澳门大学历史系,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史、全球史和海洋史,是一位历史圈的学术大佬。 本书是在其英文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于 2004 年获得古腾堡电子出版奖,于 2008 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电子书,隔年出版纸质书。 中文繁体版于两年前上市,一经出版便在学术圈引起不小的轰动。 因为争议过大,中文简体版险些胎死腹中。几经周折,《流动的疆域》终于以《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的壳子顺利出版。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翻开了这本书。 果然不失所望!把中國边疆史、地方史作为全球史来研究,不管是放到20年前还是现在来看,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史学研究路径。 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國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 云南如何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三):已读

在悠游的大学时光,爸带着我去过三次云南旅行,包括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的旅行也是去往云南。初见的美好,还有这个地区得天独厚的魅力让我对云南有着格外的偏爱。

想到云南,似乎一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沐英远征,南明永历就戮于此,以及抗日时可歌可泣的滇缅战事,云南的葫芦丝、五朵金花,阿诗玛,蝴蝶泉边好听好看,好吃的过桥米线,好喝的小粒咖啡,小布尔乔亚的古镇店肆,感觉这个历史上中华的化外之地,吸引着内地的目光和兴趣。

在这个人潮汹涌的国庆,没能再去足迹丈量云南,而是在书里对云南又做了一次更深的游历,方才学会从全球视角,看到这里不仅仅是彩云之南,也是季风之北,从庄蹻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里与华夏腹地,与南亚的千年联系演变。西南边疆和北方边疆一起,在各方的角逐之下,不断塑造中国。遗憾的是,清代以后的云南篇章太少了,直接跳跃到了建国后的民族识别,其实这一百年的激荡应该毫不逊色千年的流变。中国历史实在有太多的魅力,历史的思考和观察角度也实在有更多的空间,如果再去云南,应该就不会只流连于风景和展览馆的事件了,会从新的角度去体会这里。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四):激进的学术观点,还是激进的意识形态

作为学术著作,作者的意识形态同样严重影响了他的研究取径。

本书的整体的基本观点确实有其独到的看法,但整书中零散地充斥着有很多的激进的观点,不知是作者真心的想挑战既有的学术看法,还是有意地夹带意识形态。

作者在美国研究中国史,很多观点看似根本不是历史学术问题,却总是带有隐射,甚至明显的违背事实,严重怀疑作者是为了在西方的学术环境中获得学术资本,从而向西方学术界的“学术献媚”。

作者的一些矛盾的作态,在其后文批判<宅兹中国》一书时暴露无疑,作者批判该书不该将现代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用于分析历史上的中国,自己却是一个典型,大量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比如作者全书多次使用了“殖民主义(colonialism)一词来分析古代中国多民族的统合,也使用了“世界体系(world-system)”这类概念来分析古代的中国西南与南亚等。

另,作者在批判国内费孝通,陈寅恪,方国瑜等学界泰斗时可谓有些刻薄,而对西方学者的批判还是有所保留,仍有献媚之姿态。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五):禁止跨越

身体的跨越可以禁止,但思想的跨越却是禁止不了的。十分有启发的一本书,刷新了对云南的了解和理解。其实不止是云南,提到边地,往往就是老少边穷困的刻板印象,这无疑是非正确的,为何会如此,我们应该问问反过来自己。历史在不断地重复,但不同的视角可以提供不同的理解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再读作者更多的书。如果能配上历史地图就更完美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