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是一本由杨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4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一):激进的学术观点,还是激进的意识形态

作为学术著作,作者的意识形态同样严重影响了他的研究取径。

本书的整体的基本观点确实有其独到的看法,但整书中零散地充斥着有很多的激进的观点,不知是作者真心的想挑战既有的学术看法,还是有意地夹带意识形态。

作者在美国研究中国史,很多观点看似根本不是历史学术问题,却总是带有隐射,甚至明显的违背事实,严重怀疑作者是为了在西方的学术环境中获得学术资本,从而向西方学术界的“学术献媚”。

作者的一些矛盾的作态,在其后文批判<宅兹中国》一书时暴露无疑,作者批判该书不该将现代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用于分析历史上的中国,自己却是一个典型,大量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比如作者全书多次使用了“殖民主义(colonialism)一词来分析古代中国多民族的统合,也使用了“世界体系(world-system)”这类概念来分析古代的中国西南与南亚等。

另,作者在批判国内费孝通,陈寅恪,方国瑜等学界泰斗时可谓有些刻薄,而对西方学者的批判还是有所保留,仍有献媚之姿态。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二):全球史的角度审视云南二千年历程

彩云之南,自古处在帝国的边界重锤。独特的地理条析和资源因素,影响了整个亚洲以及世界的进程。

创新的视角来审视云南的历史变迁,算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西汉以前古滇就并非指云南某一地区,而是概括了整个羌,狄,夷的大概念。唐朝南诏的墙头草算盘,也是导致吐蕃和大唐崩盘一个主因。之后长时间的拉据征讨,直至元蒙古全线进驻,统一了云南境内,使得之后的若干次大迁移顺利而行。西南对于整个中央的集权统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货币的稳定,亦是有赖于云南铜矿的持续输出。

滇西自古出勇士,好勇能战,这在西汉时期,就有过一段时间,中央征召地方战士组成战队以达征伐护卫之效,而且有很多人皆是一些地方势力大家后代,另一面也起到了稳定地方的作用。战马以滇马为上乘,故云南的马匹不仅影响了中原的战争实力,也影响了境内的货币制度。更是在新角度的审视下,影响了整个中亚的权力斗争的天平。云南的贝币结算自成一体,竟然使用历史千年以上,且由于独立于中央经济,使得统一货币的进度也变得困难重重。直到明朝末年才逐渐开始消亡,铜币取代了贝币。

书中有些观点还是有些面对史实却简单化总结了,云南从蛮夷到臣民到中华之民族大家庭成员,这个并非是摇身而变的,千百年的历程,儒学的浸染,移民的同化,身份的认同,从上至下对文化的认同,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血浓于水绝不是一句虚言。而欧洲和俄国的扩张与云南的全面统冶完全是两个概念,放一起并不合适。如徐霞客云南游记中描写土司木增时,明显这位地方土司有着传统儒学的优雅举止。礼貌待客的土司府建筑也是极其雄伟壮观。

对于学术论著,有新观点有争议总是好事,西南丝路同样开启了中外连接的走廊,文化经济宗教的交流也曾在历史的兴衰中波动。本书六个章节都以大概念下细分阐述,结合史料数据生动有趣。也希望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相关著作,能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而不是海外学者独大的局面。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读后感(三):序章至第一章重点内容梳理

在我看来,历史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真相,一切皆由主观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结论。善恶之间的转换无非立场的不同。但凡有人说历史的真理如何如何,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狭隘与局限的。

所以,看历史书,强调的就是一个包容与视角的转换,通过不同的角度,你才能体会历史全貌,才得出自己的看法。这才是多读历史书的意义所在。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简单记录梳理一下要点,当做笔记:

1、本书于英文版出版14年之后,疫情期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有些观点已不再新颖,但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史学产生过重要影响,所以简体中文版的出版社不容易,且很有必要。

2、书籍的主题是在云南边疆,但其实通过边疆书写中国、中国边疆、与世界的联系,是一部以全球视野来研究中国历史的书籍。

3、"这本书在方法论上主张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很多中国的历史问题恰恰在中国之外,而并非仅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不会否认中华文明的独创性,反而在比较、联系和互动的场景下,还原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

4、虽然每一个朝代都有丰富的研究,但基本面临一个问题,以朝代为基础来划分和研究中国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而这本书采取长时段的视野,更能体现历史的变迁与继承。

5、传统书籍一个非常明显的模式是从中央、中原来看边疆,中央塑造边疆。而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的立场是边疆塑造中心。云南在雍正至道光百年间,为全国提供了天文数字的铜矿资源。没有云南的铜矿,康乾盛世只不过是一个泡影。

6、与其他历史学者一样,本书的史料大部分来自于丰富的中文文字历史记载,其中主要文献来自13册的《云南史料丛刊》,这是云南地方文献的编纂,始于云南与研究开创者方国瑜先生,从西汉开始而终于清代,收录了所有关于云南的官方记录,碑文,铭刻,民间文献等,涵盖所有的中文史料,甚至马可波罗写的云南旅行。本书还依赖云南的地方志,还要斟酌文献的记录的可靠性,审读斟酌再三,可谓非常严谨。

7、作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要将这本书视为云南的通史,这是一种误解。虽然这本书涉及云南的考古,并一直讨论到了上世纪80年代,但这是一本有着自己切入点和主题的学术专著。重点考察了云南的商贸、军事冲突,行政管辖,人口变迁,身份认同和经济转型,作者并没有试图从每一个方面来撰写一本云南通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就像前文所说,如果将某一历史著作当做真理去学习,就会陷入局限,希望读者能理性全面地看待任何历史书籍。

8、这本书的出版非常不容易。更换过书名,内容也经过精心的全新编辑,但是经由作者剔除因时代久远而陈旧的观点,聚焦于内容的精华,所以简体中文版非常值得一读。“书籍原教旨主义者”的异议,在我个人看来非常不成熟,要知道思想是流变的,就像你不会坚持自己小学初中时期的价值观一样,书籍的全新制作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经典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每个时代都可以焕然一新。例如,书中谈论到近年来倡导的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是原著中没有的新内容,所以如果还以原著作为真理去膜拜的读者显然有点掩耳盗铃了。时代在变,观点也在变,这很正常。

9、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当中,北方获得了不成比例的高度关注与评述,这让南方以及南方居民显得相对边缘、不开化或者原始。在历史上云南是如何形成以及演变的呢?为什么在秦汉时代越南北部和云南都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辖,但越南却于唐宋之际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而独立呢?这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边疆启示。

10、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以"西南"一词,这一个具有地方特色与身份认同的宏观区域来研究,这样的目的,对内,认为其有相对的均质性,对外,将其视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常来说他们认为中国西南包括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还有湖南湖北以及青海的一部分,有时还会纳入广东。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接受“西南”这一概念。这本书将重点放在云南,而不是整个中国西南,是因为作者认为历史事实证明,四川、云南长期以来都是分立的,他们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历史轨迹,云南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特但也是流动而不固定的实体。

11、字面意思上,云南的意思就是“彩云之南”,溯本追源云南的意思是汉人发明的,用来称呼当地人民与土地,但这样的称呼一开始并未被当地人采纳。大体而言,“云南”、“云南人”的称呼是在元明时期出现的。这是“中华想象的共同体”之一部分。

12、“滇”更可能是以汉字表义文字来呈现当地人民的发音,非常有可能是当地先民的自称。元朝以降,中央王朝在云南实施的相关制度,大规模中原移民的到来,以及中华文化的移植,这些最终促成了云南意识,从明代起一些当地人开始自称“云南人”。

13、明清时期,云南的贝币被铜钱取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同样与日本对铜料出口的管控加速了清朝对云南铜矿资源的开采。全球性互动参与和型塑了云南2000年的变迁。

14、云南的边疆化,其进程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是现代世界体系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演化之关键。

15、费孝通等中国人类学学者认为,沿着青藏高原的那条走廊,连接着中亚,中国西北,以至于中国西南、中南半岛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他们将它称为民族走廊,他们认为若能全面了解,经过此通道的早期人类迁徙,便能解开许多与云南相关的族群、语言、仪式之谜。云南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显然有氐、羌文化的影响,可见云南与南亚地区的紧密关系。

16、云南出土的青铜鼓,其年代要比东南亚的青铜鼓更早。

17、《南诏野史》里说,南诏的建国者,是西天竺阿育王的孙子,他拥有8个兄弟,最大的兄长是古印度十六国的祖先,老二是吐蕃的祖先,老三是汉人的祖先,老四是东蛮的祖先,他自己排行第五,是南诏的祖先,老六是狮子国锡兰祖先,老七事交趾越南北部的祖先,老八是白子国祖先,老九子是白衣傣族的祖先。这样的世界观必然奠基于西南丝路所带来的频繁接触与交流。

18、地理位置使得云南形成了一个交叉口,文化交流之地,云南构成中国与东南亚,以及更远地区之间的路桥。云南与西藏之间的路线,以茶马古道之名而为人所知,其实它的起源更早可追溯到大世纪西藏人开始喝茶的时期。云南的出土墓葬中,已发现数以万计的海贝,年代可以追溯至中国战国时期与西汉时期,这些海贝来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尤其来自于马尔代夫。三星堆遗址墓穴中也发现了几百枚海贝。这些都是来自外地输入的。可以证明云南自古以来都是商贸的途径点。云南有着古老的西南丝路。

19、在蒙古人之后,19世纪末欧洲势力占据中南半岛,欧洲世界体系的扩张大幅度改变了中南半岛的贸易,在此期间英国与法国人发明了所谓的“云南迷思”,即认定云南是他们参与亚洲乃至世界竞争的关键,英国法国分别殖民缅甸和越南之后,逐渐开始渗透云南修建铁路公路,将缅甸或者安南与云南相接。虽然没有修建云南这边的公路,但英国人成功的在缅甸发展出了现代化运输,对贸易大有帮助。二战之后”驼峰航线“又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0、云南的滇马,在某种程程度上塑造了喜马拉雅山以东地区的权力斗争格局。来自云南的马匹,影响了印度大陆的政权。就连马可波罗都很清楚滇马的优良与强壮。

21、中国西南研究的学者不仅证明了西南丝路是中外交通的三大通道之一,同时开始认识到三条丝路之间的密切联结。这三条丝路构建出一个世界性的交通网络,西南丝路也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与北方路上的丝绸之路,由此形成中国与外在世界贸易交通文化流动的整合网络体系。学界已有共识的是,佛教最早是由北方丝路传播,后来则是由海上丝路,但有些学者依然主张,海上丝路和西南丝路各有贡献,这三条思路对于文化迁移应该都有所贡献。佛教就是一个证明,云南傣族所写的贝叶经证实了各种各样的佛经多样性来源。

22、黄盛璋指出,拥有丰厚印度知识的玄奘,在待在印度的29年间,从来没提过纸张,所以纸张应该是玄奘离开之后才传入印度的。649年唐朝曾同意吐蕃国提出的对各类中国工匠之吁请,其中必然包括造纸工匠。李晓岑则主张孟加拉地区的造纸术是沿西南丝路传播,从中国到印度的。

强调一下,以上内容为序章至第一章的重点内容梳理,内容源自于《季风之北,彩云之南》原文,非原创,内容掺杂个人理解,如有理解偏差为本人失误,请理解。

从第二章开始,详尽分析了中原文化对云南的”同化“过程,第三章分析土司制度的兴衰,第四章介绍云南人的形成,第五章从货币角度阐述白银、贝币与铜政,从经济角度分析,第六章介绍云南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里由于书评文字过多,恐怕读者看着烦躁,就不再继续梳理,有感兴趣的请自己购买这本书阅读吧,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且角度新鲜,对于中国历史、世界史的全面理解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推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