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读后感锦集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读后感锦集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是一本由黄晓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读后感(一):“你必须首先出发,然后才能遇见旅伴”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常常会对自身的能力、价值以及未来的方向产生疑虑。

尤其是在面对年龄增长时,许多人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担心自己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或者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犹豫和焦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抛弃那些无谓的担忧,直视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这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叶嘉莹先生的弟子黄晓丹的随笔集,她以其温润的文笔记录了自己从20+到30+之间的所思所想,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梦想、个人成长等,给予了读者治愈人心、坦然面对未来的力量。

我很喜欢书里的这句话“怎么会孤独呢?你必须首先出发,然后才能遇见旅伴”。在黄晓丹的世界里,她从小就是安静的、格格不入的那个。别的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她则是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但她并不觉得自己是孤独的,甚至觉得比起其他人,自己的世界是更加丰富和完整。

她并非拒绝与人交流,她只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对话。在研究生阶段,黄晓丹为了能跟同学和老师顺畅地交流,努力地看书和学习,加倍地汲取知识,但依然会因为接不上别人的话而感到遗憾。

她深知自己并不孤独,“同伴”并非无处可寻,只要她坚持走下去,就会遇到志趣相投的伙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可能又成了那个不合群的人,亲人担心她的不合群会让她吃苦,但哪有什么所谓的该做什么事的年龄,人吃的苦不是因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而是因为人生本就充满历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发展路径,即使我们已经过了所谓的“黄金时期”,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就此停滞不前,跟随自己的心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犹豫才是最大的内耗。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读后感(二):人生三十年,遇见的人,想开的事。

如果把人生的前30年写成一本书,你会怎么写?

作为人生的前半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时间,一边在求学,从小、初、中、高到大学、研究生,变换着学校和城市;一边是在建立三观,看路过的风景,想遇到的人,堆积经历过的事情。

应该还是丰满的,值得书写的,可是用什么方式表述呢?记叙文太正统,像流水账一样就太枯燥了;议论文太严肃,生命不该那么拘谨。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写成散文。

这是我在看过《谁能看见前面有梦想可想》这本书之后,意识到的。

作者黄晓丹是一位大学的青年教师,198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

她把自己多年的求学经历的思考和见闻,学成了这本书。从无锡大桥中学到苏州大学,再到南开大学研究生,再到加拿大M

cGill大学的博士,海归之后直接成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副教授。

让我惊叹的不是她的高学历和同为80后的优秀,而是在她的文字中不仅有真实的故事温暖人心,还有丰厚的哲理引人思考。

比如写孤独,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肯定也品尝过孤独的滋味。

被同学的排挤,被朋友的抛弃,初恋的分手或者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形单影只,都是孤独。

在孤独到时候,我们总是想到别人能够走进我们,而忘记了我们也可以主动靠近别人。

黄晓丹写了一个故事说:一个想要爬珠峰的人,在家乡等愿意和他一起结对出发的人,可是等了一辈子都没有第二个人愿意陪他去。

后来他去世了,多年后他的孙子也萌发了征服珠峰的念头,也一样找不到伙伴。

但是,有一个人愿意陪他从山村到了镇上;在镇上又遇到一个人陪他到了县城;在县城又遇到一个人陪他到了京城,在京城又遇到一队商人要去日喀则,到了日喀则他发现,满街都是背着行李准备攀登珠峰的人。

你必须首先出发,然后才能遇见旅伴。

这个故事让我心头一震。人生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靠等来了,不存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

很多人的失败和遗憾,都是因为在等条件成熟,在等遇到那个最爱的人,等那个愿意和自己一起攀登珠峰的人。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先朝着跨出第一步,然后第二步,在三五步之内,一定能够遇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

想恋爱了就去接触异性,聊天多了才能碰到可心的人;想创业了,就表达出来,在做的时候,往往就会吸引相似的资金和朋友,创业团队自然就会形成。

正如黄晓丹在书中说到:那些来源于理想、来源于观念的孤独之感,只在想象世界时才得以存活,并将在投入世界时熄灭。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读后感(三):青春一去不在,但文字却可以把它永久保存

“当我知道我‘正在’生活,我更敏感于所有选择对此时的意义。我更知道有什么是我想去做,什么是我不想去做的。因为所有的‘应该’都是指向那个‘将要’的、‘理想中’的、‘正式’的生活,而不是指向当下。”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告别过去、展望未来之中度过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所不同,那么在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有着独属于这个阶段的心得感悟,有着独属于这个阶段的人生体会。这些感悟也值得被记录、被书写、被永远的定格在物质载体之中,在我们将来再次阅读时,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思考。

黄晓丹,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前30年,而这也是跨过了一个从青年即将进入中年的阶段。所以她也把对于过往的记忆进行着整理,对于自己曾经的人生进行着梳理,并以文字的形式把这种思考呈现在了我们读者面前,也就有了她的这本散文随笔集《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20到30岁这段时间经历的具体生活细节,从进入大学到初涉职场,从青涩到成熟,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儿成长为一个大学“青椒”的所有故事。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作者都有着自己的反思,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让这些反思更具体、更形象、更能够成为生活记录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在这里除了能够看到作者的生活之外,也能够看到她对于成长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前路的迷茫、对自身困惑的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这些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之中都必然会面对。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往往都是一闪而过的思绪,往往不会形成系统。但作为文学博士的作者却有着这样的优势,把它们形成了文字,传递给我们读者,也可以让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在作者的思考之中也形成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可谓一举多得之事。

一位文学博士的文学功底也是卓越的,她的文字也是值得称道的。我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着作者文笔的细腻、思维逻辑的严谨,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字的把控极为精准,让我们的阅读本身就带有着一种美好的享受。

这就是散文随笔的魅力,它既聚焦着作者的文字功底,聚焦着作者的思考,聚焦着作者对于生活的讲述和感悟。那就让我们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带入其中,让我们在阅读中完成文学的享受,生活的反思吧。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读后感(四):孤独是一种刚需,但是你并不孤独《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

不管天有多黑,星星还在夜里闪亮,

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的歌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远,心中有爱仍然可以走到云端。

谁能跨过艰难,谁能飞越沮丧,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

上帝的心看见希望,你的心里要有眼光。

——《眼光》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这本书的名字来自于书中的一章,而这一章正好和一首诗对应。每个人都在成长,面对进退走留,都会有迷茫。很喜欢书中表示亚隆《存在注意心理治疗》里面说的,生活中的四个终极问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可能书中的主题更大,说了友情、爱情、梦想、死亡、焦虑、孤独、迷茫甚至女性独有的女性成长。

但是从梦开始的地方,就是和作者对话,她的声音很温暖,很细腻。在我一路连滚带爬的成长路上,也曾经迷茫,有过愤怒、挣扎,还有茫然和疯狂。但是,“我们必须走过一些路,经历一些事,见过一些人,读过一些书,才能体味到这些思考的力量,成长的瞬间,帮助我们自我修复和完善,最终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谁也不能替我们去找寻人生的路。

那如何面对死亡,书中说的那就是死亡让我们恐惧,但是当我们检视人生中被忽视、被虚度的岁月,谈到恐惧面对恐惧,死亡可能就不再是大敌。

与我而言,孤独一直是一种刚需,但是和作者聊天,发现好像并不是这样。一方面,字面来看,孤是幼而无父,独是老而无子。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痛彻心扉的经历,才会痛失所有亲人。很多时候孤独就是一个人臆想出来的敌对世界。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幼陪伴,怎么会孤独,就像现实和理想不一定完完全全对立,我们一直是有陪伴,也一直有美好的事物常伴左右。

关于自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洞穿枯燥。表达的自由,其实就是最大的自由。而看书可以预见一些人,看见一些风景。带我去到到不了的地方。众所周知,本来就没有完全的自由,而心态能给空间无限的扩缩。

而无意义感从何而来,先可能依然要理解我是谁?认识自己是定义意义的第一步。就像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文章中写道:“我就会觉得,‘我’的存在,和‘白杨萧萧’的存在,是同一件事。要是不时时跑回到那些角落里去,我又怎么知道‘我’在哪里呢?但麻烦还是来了。开始有人告诉我这种状态叫作孤独。而且人们说,不要去读那么多的书,不要想那么多,不然你会越来越孤独。”坚持自己,定自己。反思自己的存在,坚持梦想,就会获得对生命的觉知,除了死亡之外,无以消除。

生活在于体验和感受,感受情绪和悸动!你必须首先出发,然后才能遇见旅伴。那些来源于理想、来源于观念的孤独之感,只在想象世界时才得以存活,并将在投入世界时熄灭。但依然会有孤独,并非理念之孤独,而是存在之孤独。

书中不仅有思想还有语言没,黄晓丹对于传统文化的造诣很高,文中用自己的学识和感悟,解读陶渊明、杜甫、李白、苏轼等古典诗人的诗歌精神,用诗歌的方式生活,更用诗歌的方式写作。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于自然、社会、历史的关注,一种对于人性、理想、信仰的探索。“诗歌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抵抗时间的流逝,抵抗生活的平庸,抵抗世俗的诱惑,抵抗自我的消亡。”

如果可以,这是一本可以多次对话的好书,让我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如何成长,面对未知茫然的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梦想,如何面对自己的孤独,如何欣赏自己的诗歌。

关于人生,关于诗歌,更关于如何感受生活的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