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100字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100字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精选点评:

●尼采走到街上,看到马车夫残暴鞭挞牲口,他抱住马脖子,疯了。病历记载:这个病人喜欢拥抱和亲吻街上的任何一个人。 或许,在尼采眼里,世间每一个人都是那个正在受苦的马儿。

●“走在尼采的方向上寻求着人生意义的西方思想家们,为什么他们的一切寻求最后都以内心为归宿呢?”

●尼采是这样的人,他疯了以后抱着被鞭打的马哭泣,这一刻,我觉得他离疯子最远,离智者最近。隔着100年,我感受到他那一刻心灵的战栗,这是最动人的地方。

●很好的尼采专著。当时作者还年轻,字里行间的锐气、朝气!对尼采的各个学说都有客观的论述,料理分明,框架俨然。

●“孤独使他疯狂,他终于在疯狂中摆脱了孤独。” 本以为会惊叹于思想的闪光,读完只觉得沉重。以生命探求人生的意义,以创造对抗虚空,忍受痛苦与孤独,构建自恰的世界。 我……可以吗?

●思想的星辰,历经百年依然光芒万丈 对于自我的论述与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相似,之前读奥伊肯也有这种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构建和谐的精神世界。这么说来,我是信奉生命哲学的吗?

●搞懂一点了,果然先知

●好书!读过之后才慢慢体会到尼采的特立独行所背负的精神重荷。他是一个凡人却走在了一条上帝的路上,想要抛开一切软弱,偏狭来审视自己所在的人间。因为对待人生太认真,所以洞察人性时言语颇激烈,犀利。也因为对待人生太认真,所以没有否决一切,堕入虚无,而以强大意志与生活的悲剧底色较劲,在生命所有可疑可怕之处仍然肯定生命。

●哲学小白看这本书时内心多了许多思考。被尼采对于人之生命的热爱所感染,也想说要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朝气更加有向上的意义。受益匪浅。好像有些着迷于思想家的思想火花了……

●大型导读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一):经文+散文体的著作

很棒的著作,能助人静如止水,亦能心潮澎湃,随境而变。

不求甚解时文字优美、行云流水,仔细思忖时晦涩深刻、头痛欲裂,这就是我一贯读喜欢哲学书籍时的状态。

我没有尼采艺术气质的高雅,也不想自己在孤独中深刻,因深刻而疯狂,最后通过疯狂不再孤独。生命可能本没有什么宏大的意义,微小的意义也因个体千差万别,且在被不断被重新定义。

细思极恐,哲学和科学可能是山峰的两面,最高处汇聚于同一顶点,我渴求知道谜底,但绝不试图探寻谜底。在努力庸俗和努力思考中,寻找最不起眼的平衡点。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二):抱着马儿哭泣的尼采,是疯子还是智者?

崔健说:玩摇滚的不看书,但我喜欢《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于好奇而读,感觉伴随着尼采过了一生,孤独、癫狂、不被理解、羞怯、想爱而不可得,和远古希腊哲学家对话,和宇宙对话,和内心浩瀚的未知对话……尼采的痛苦源自真诚,如果不是对人生的意义有着近乎偏执的寻求,尼采本该是德国学术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毕竟他是个天才,而非只能卖出几十册著作的边缘哲人。他选择了为心灵的自由而放逐。喜欢书中提到的王尔德的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当中有人仰望星空。尼采是这样的人,他疯了以后在街头抱着被鞭打的马哭泣,这一刻,我觉得他离疯子最远,离智者最近。隔着一百年,我感受到他那一刻心灵的战栗。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三):接短评——书中语录

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要不断向上,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 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 你要站在你自己的生命之上,高屋建瓴地俯视你自己的生命,不把它看得太重要,这样你反而能真正地体验它,享受它,尽你所能地把它过得有意义。 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而当你抗争之时,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百倍强烈地感觉到生命的欢乐。这种抗争痛苦而生的欢乐,相当于生命本体的欢乐。 你一旦用语词来表达你的痛苦或欢乐,每个人都将按各自的经验来理解,结果还是夺走了你的痛苦或欢乐的个人性。

愈是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就愈是难以表达。有独特个性的人每每感觉到这种不能表达的痛苦。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四):就是简单说,字数超了而已。

说到尼采,人们都会说那个疯子。 我却好爱这个疯子,虽然他的书看的人头疼。

查拉图斯特拉也如同一个疯子,指责耶稣,大喊“上帝已死!”,他怜悯众人的麻木,他愿以通向地狱的决绝指出天堂的方向。人们骂他抛弃他,却以这部荒唐的著作谱出了交响诗,这也是唯一一部被作曲的哲学书。

尼采就是查拉图斯特拉,他用酒神精神与强力意志终其一生解答人为何为人这样的难题,在注定向死而生的路上,挣扎着指出这短短旅程的意义。即使在最后的最后,尼采没有逃过肉身的折磨而精神崩溃,他依然是太阳,耀眼又残酷,你无法躲开太阳。

周国平的尼采研究自不必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感到读者和作者都被尼采感动着,激励着。没有了解尼采而去生活与思考的人,人生应该多少有些缺憾吧。

我这么觉得。

尼采唤醒了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尼采把人们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拉回对于悲剧性的深刻理解,尼采在美学观上纠正了康德“无利害关系的愉快”。他那么重要,提到他时,却好像无法像那些沽名钓誉的学者一般挂满夸赞的锦旗。他真的特别特别努力思考,努力爱着关于人的一切,只是用笨拙的方式。

而爱他的那些人,也好像透过他爱着那些危险又直接的纯粹。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五):不做年轻人中的老人

悲观但从不厌世。自卑但有向往。

有了一定的哲学体系框架来拜读尼采,令我沉迷。“你清醒时已经轻飘飘然,喝醉酒更当如何痴念。”从久坐迈出,散步来的思想才有所获,是一个哲学家,但你也是一个诗人,这两样东西能够分开么?不实际的,不世故的,进入你和我视野的是人生和世界的的大问题,22岁的我,有强健的生命,更愿有高贵的灵魂,这时代被你击溃,并如你所愿,新的“超人”一代又一代诞生,为同一个谜所吸引,寻找着同一个梦境。

上帝死了,天天进的教堂,是上帝的坟墓,把死人当活人一样相信着,欺骗自己,你们根本没有信仰。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有这样的概述:“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于无知。坚强者怎能不深自反省。我赞同:同情不知道尊敬伟大的不幸、伟大的丑陋、伟大的失败。[549]“同情的手甚至会毁灭性地插入一种伟大的命运,一种创伤背后的孤独,一种对于伟大罪恶的特权。”并深思:同情也是对主人与奴隶道德者的伤害。当同情成为普遍道德规范时,就会造成人类的衰弱。可亲爱的人啊,我原谅你对我所做的,可是怎么能原谅你对你自己所做的!

给自己的希冀:在人生之画面前,做一个真实的人,一旦灼热的太阳升起,月亮的爱就到了末路。这太阳,就是热爱人生的真正的哲学家。希望我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

余不一一,共勉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