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直到时间的尽头的读后感大全

直到时间的尽头的读后感大全

《直到时间的尽头》是一本由[美] 布莱恩-格林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5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一):不断的追寻

人类在追寻永恒和探索人生的意义时,一直是从文学、宗教和艺术的角度去极致探索。跟着科学家从物质构成的角度,从未想过数学和物理之美是存在于世间万物,存在于我无法琢磨的具象化的公式中。有一种从抽象虚无的浪漫,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数学家、物理学家眼里的公式之美,作者和译者的语言严谨优美,真的是能感受到文字和科学的结合的双重美感。

这是一本挑战智识的阅读之旅,几次都想中断,依旧尝试着坚持读下来。这本书值得花时间精力去理解去想象宇宙的浩瀚,去探索和发现世界的边际。

我想,认知的突破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一定是经验,是可以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来达到突破边界。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二):仰望星空

作者布莱恩·格林真的太牛了,将宇宙、生命起源以及熵增、热力学定理、量子物理等等一系列高深的物理知识科普出来,即使一个没有“理化生”基础的人也不会被吓退,能够满怀好奇去感受宇宙的浩淼和生命诞生的震撼。译者舍其,北大物理学硕士,翻译的文字动人而兼具美感~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华真的是溢满纸面。

摘录:“生命出现概率是多么渺茫,以至于在这个包含了数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有数千亿颗恒星而很多恒星又有行星环绕的宇宙中,生命唯独就出现了地球这么一次?”而从时间的长度来看,生命演化花了数十个亿年这可是几十万个上万年,而人的生命也不过其中的几个十年罢了。

熵增定律悲观地说,不只每个个体的生命有限,就连生命本身也是如此。“地球这颗行星是一束阳光中悬停的一粒微尘,是终将变成不毛之地的优雅宇宙的昙花一现。尽管如此,地球上的我们仍然在用洞察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点缀着我们的瞬间。”

我想说,我们每天埋头苦干,进行着大量而精致的文字堆砌,花费无数精力进行永无尽头的数字比对和计算,真的需要偶尔仰望天空,看看大海和树木。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三):注定消亡的人生

正开始读《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作者做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意在找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但我在看的时候不禁又升起了一种疑惑,人是怎么突然就开始对动物,自然有了灵化的冲动呢?怎么突然就创造出了很多仪式来对抗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了呢?再往前追溯,意识是怎么涌现出来的呢?其他动物怎么没有?

带着这些疑惑,这本书突然出现在了眼前。意识怎么起源的,现在仍然是未知。但起码,作者试图用物理学的视角来进行追溯,意识可能也是演化的副产品,可以让人类这种社会型物种更好地存活,宗教与信仰也可能是一种在当时有限的世界知识下更绵密有效的组织群体生存的最优方式。创造的冲动可能是人为了对抗死亡这个意识明明鲜活却不得不面对肉体衰竭的难题去为心灵寻找一种永恒的寄托。

人可能是这个地球上唯一可以自觉地预期到自己死亡的生物了。从一生下来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终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如何活,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但如何让人生赋予意义,不一定是每个人能想到的。总是说一忙起来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可能更现实的解读是,当你全神贯注的投入一件事情中时,可以暂时让你忘记独自面对死亡的恐惧。

那么,就自觉的专注的做可以赋予人生意义的事吧。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思想”,投入情感地思考做事,不管是什么,想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富有色彩吧。

“我们的远古祖先感觉到了自己终有一死,渴望紧紧抓住自己的世界,印刻上一些自己创作的标志性的,持久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想像,人类的心灵会喷涌出一种迫切的需要,要去打破原本只是汲汲于生存的关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迫切也会在跟艺术家一起进入各种想象世界的共同喜悦中不断强化和改进。”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四):追寻宇宙及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本自然科普书,给他打五星,不是因为作者和我解释清楚了多少科学概念和科学问题,更因为他激发了我多少思考以及各类看似不相关知识间无形的关联。

作者从自己最熟知的宇宙起源讲起 —— 世间万物都是粒子的排列组合,必须符合物理规律,我们也期待能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物理理论可以解释各类现象。

到这里,就引发出新的、目前看来从已有的物理理论还无法解释的问题——意识的诞生。如果人也是和其他生物、其他非生物一样由粒子排列组合,符合物理规律,那人为什么会有意识,意识本身对人类的生存价值是什么?如果一切都是受制于粒子的排列和相互作用,那人是否还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有关意识的大问题也被Science评为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问题。

而当人类有了意识之后,人类进一步创造了语言、运用语言创造了故事、创造了艺术。那语言、故事(人类最大共同的故事就是宗教)、艺术又有什么(生存)价值,让它们在远古就已出现,并且延续至今?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偏生物进化角度的阐述、个人情感向的分享,但物理学尚未给出统一的解释。

尚无答案,无需让人沮丧,反而会无比期待,期待能够有颠覆世界观的发现与解释。

回顾完人类发展璀璨的历程,作者最终又落回宇宙的发展。设想10^102年后,宇宙会是什么样子?很不幸的是,宇宙可能也会走向结束 —— 那人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面对现阶段看来不可避免的灭亡,人又该如何面对此时的“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是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付出一生的努力可能也无法在这个世间留下意义和痕迹;还是会因为此生的有限,又选择在有限中,更有策略的分配自己的资源,将有限活得有姿有色?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五):一成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挑选笔记本不是看插图,看装帧,而是看封皮是不是硬面。固执己见地认为硬面的可以保存的更久(现在看看书架上的书,好像有点道理,又好像没有)。而看《直到时间的尽头》,如果是硬面精装,好像通勤时间就没法装进书包里了--曾经我以为进入职场的女性都会是脚踩高跟鞋,身背轻奢包,直到我灰头土脸地背了好几年帆布包之后才不得不承认,我只是一个需要阅读的打工人,和性别无关,然后把平价化妆品束之高阁--在纸上作画我都鬼画符,更何况脸了。 这是一本如果放到三年前,我不会翻开的书--无他,进入高中先给我当头一棒“你肯定学不了理科”的,就是没及过格的物理(相比之下化学我还能让老师叹口气,物理真的是连去办公室问题的必要都没有,有些时候一些关系需要彼此的放过),然而在经历不可能的变化的现在,我觉得已经没有书是因为“我读不懂”而需要放弃的了--你永远不知道在职业之内还是职业之外你会需要什么书,在和人聊天的时候需要拉过来哪个list中的知识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内省心灵会飘到哪个次元。限制自己的爱好,是没有必要的;读一本从来没有想过要读的书,也有可能在看热播电视剧时排上用场--对,我说的就是《三体》,它让两个文科生深夜对聊宇宙,对就是我和我的闺蜜,这世界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已经不去想象了。 很难说“读懂”。对,某一时刻这是我的感受,就是在你尝试对某个词汇去钻牛角尖的时候。任何一个学科,当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去触碰的时候,都会需要台阶来够一个门槛,这个门槛就是“不用说你也应该知道”难么?很难。但是没有必要。“从规律中学习,是演化铭刻在我们DNA里中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类似这样让人会心一笑的句子,举例有点举不过来。所以,变化是不需要去抗拒的,不管是向下兼容还是向上攀登,变则有更多可能。 我们无需失落,我们不必总是去争朝夕。有时读一本意料之外的书,就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门严谨的学科怎么可能不浪漫呢,只不过它有一扇厚重的门,过去二十年我从来没有想要去推开它,现在钥匙在我手里,似乎已经没有借口了。那就去翻开,去探索,去寻找时间的尽头,直到沧海桑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