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1000字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1000字

《直到时间的尽头》是一本由[美] 布莱恩-格林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5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一):追寻宇宙及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本自然科普书,给他打五星,不是因为作者和我解释清楚了多少科学概念和科学问题,更因为他激发了我多少思考以及各类看似不相关知识间无形的关联。

作者从自己最熟知的宇宙起源讲起 —— 世间万物都是粒子的排列组合,必须符合物理规律,我们也期待能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物理理论可以解释各类现象。

到这里,就引发出新的、目前看来从已有的物理理论还无法解释的问题——意识的诞生。如果人也是和其他生物、其他非生物一样由粒子排列组合,符合物理规律,那人为什么会有意识,意识本身对人类的生存价值是什么?如果一切都是受制于粒子的排列和相互作用,那人是否还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有关意识的大问题也被Science评为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问题。

而当人类有了意识之后,人类进一步创造了语言、运用语言创造了故事、创造了艺术。那语言、故事(人类最大共同的故事就是宗教)、艺术又有什么(生存)价值,让它们在远古就已出现,并且延续至今?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偏生物进化角度的阐述、个人情感向的分享,但物理学尚未给出统一的解释。

尚无答案,无需让人沮丧,反而会无比期待,期待能够有颠覆世界观的发现与解释。

回顾完人类发展璀璨的历程,作者最终又落回宇宙的发展。设想10^102年后,宇宙会是什么样子?很不幸的是,宇宙可能也会走向结束 —— 那人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面对现阶段看来不可避免的灭亡,人又该如何面对此时的“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是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付出一生的努力可能也无法在这个世间留下意义和痕迹;还是会因为此生的有限,又选择在有限中,更有策略的分配自己的资源,将有限活得有姿有色?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二):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作为一个文科生,读这本书是一次智识的挑战,尽管由于缺乏相应的理工科知识,但我依然有“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阅读体验。一直都对浩瀚的宇宙和无尽的星空充满好奇,有时我也会在将眠未眠之际,“神游太虚”,思索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起源。比如,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就是我一年一度的仪式,当然也很喜欢看《宇宙》《旅行到宇宙边缘》《宇宙的奇迹》《宇宙时空之旅》《生命地位奇迹》《生命的进化》这类介绍探究生命起源、介绍宇宙奥妙的纪录片。

正如副标题所示,《直到时间的尽头》就是这样一部“宇宙、生命和意识的最终意义”的科普佳作,作者以其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探寻了时间、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正所谓“科学的尽头是哲学”,作者还上升到哲学的角度,深入挖掘了时空与生命、物质与精神、本能与创造、生灭与无常的内在关联。

这是一部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著作。看完本书,在感叹宇宙的宏大和生命的奇迹之余,我也感到脊背隐隐发凉,不由得激发出更为深刻的思索。人类到底算什么?也许只是宇宙的其中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过客而已,即使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在宇宙面前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这个无限延展的宇宙链条之中,个人甚至于连一粒尘埃都不及,个体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银河系,银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时空。吉姆·贾木许借由《神秘列车》发出了一句淡然释怀的感慨,“人人都自以为是地在追求某种目标,而生活的本质是无常”,其实在洪荒宇宙之中,无常的又岂止是生活,这种无常感裹挟着一切,被吸附进了深不可测的黑洞之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许只有苏东坡的这句词才能表达出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的渺小与卑微,这既让我们认真思索人类的未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起源。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仅是头顶的天空,还有人类冲破苍穹的渴望和希冀;让人叹为观止的不仅仅是不可思议的宇宙,还有人类上下求索的勇气和毅力。

最后就以康德的那句话结尾吧——“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一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直到时间的尽头》读后感(三):《直到时间的尽头》看生灭与无常

本书从物理学的视角对宇宙、生命与意义进行了讨论,将人类放进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去探索一些“存在主义”的议题,会让我们舍弃掉以前很难摈弃的包袱,在书中的宏大叙事下,很多议题变得渺小,但很多议题也被更加的凸显,可能在书中的视角下,能够让我们明白哪些才是真正的永恒的关注点。全书精彩之处颇多,而宗教与属灵世界的便属于那种永恒关注点,人类在有文明之始,便尝试与学习着去理解这个世界。

下面主要写下关于看完全书后对宗教一点新的感悟:

我们的神话与宗教展现了我们的祖先的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集体努力。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很多神话的荒谬性与宗教的逻辑上的问题而急于全盘去否定他们,如果没有祖先的这种集体努力,我们也没有机会进步到今天的认识。就认知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艰辛的试错过程,人类的祖先们有上千次上万次的试错,才能得到一些能够达成共识的“假设”。

书上讲贝克尔自己也提出了一个很让人信服的例证:人类的一项伟大创举,就是利用超自然力量来设法解决对终有一死的觉知。要减轻短暂无常带来的痛苦,需要有一种会永远存在的缓和剂,这在真实的物质世界里不可能有。

我们简单审视过的这几种宗教,合起来算地球上每4位居民就至少有3人信奉。鉴于信众有好几十亿,宗教参与的性质和方式自是天差地别,如果再加上目前全球各地也有人信奉的四千多种小规模宗教,信仰的范围和教义的具体内容就更加广泛了。即便如此,所有宗教中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都赞颂一些人物,他们高瞻远瞩,或都能够调用一些故事,它们关于一切如何开始又将如何结束,我们都将去向何方,去那里的最佳方式是什么等等。只有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方式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更接近知道这个答案,而且在各个时代,各个答案可能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变化,只有在更多人思考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紧跟这种变化。

全书讲的是生灭与无常,同时也在讲永恒与思考,唯有思考与思考而出的思想才是最宝贵的永恒之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