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精选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精选

《惊起一滩鸥鹭》是一本由陈祖美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9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一):旷世才女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出自宋代旷世才女李清照之手。

《惊起一滩鸥鹭》记录了李清照的家族背景,才华初现,天作之合的婚姻,颠沛流离的后半生。每个时期的词作都和当时的背景有关联。

饱尝人间疾苦的李清照,余七十余岁卒于杭州西湖一带的芭蕉院里,一代旷世才女陨落,繁华落尽,唯有千古传颂的诗词流传在人间。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对李清照的一生阐述详细,又有对诗词和背景的讲解,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个别章节内容重复。瑕不掩瑜,要想深刻了解李清照,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二):女诗界的豪杰,李清照的悲喜人生

看到这本书的装帧封面,就被其淡雅的绿和温婉的女子吸引住了,女子是“千古第一女文青”李清照,宋朝女词人。

作者陈祖美,中国李清照辛疾学会和秦少游研究学会等多家学术团体顾问,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中讲到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3岁丧母,因为聪颖早慧,被家中长辈宠爱,允许与堂兄们一起进出书房学习,常常语出惊人,被邻里夸赞。 16岁,从原籍跟随父亲到汴京,看到繁华的京城,一身笔墨的她开始了诗词创作,写下了现在大家熟知的《如梦令》《双调忆王孙》等词。 18岁,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两人两情相悦、郎才女貌、志趣相投。结婚前两年过着夫妻恩爱,你侬我侬的婚姻生活。 虽然家中背景不错,但夫妻因为热爱碑文书画,常常从生活费中省下部分钱买回一些书画回来收藏。 得到丈夫宠爱的李清照,在此期间写下了多首,关于伉俪情深的词,《漱玉词》《瑞鹧鸪.双银杏》等。 婚后两年是李清照命运坎坷的开始,朝政不稳,家道中落,丈夫早逝,中年遭婚骗和家暴,晚年被迫颠沛流离失所。 命运如此曲折,让人感悟较深的是不管她遭遇多难,看着国破家亡的她,仍然立志完成了丈夫的遗愿,编撰《金石录》,是个有志向的女子。 中年遭遇骗婚和家暴,为了揭穿后夫的罪行,即使要付出服刑两到三年的代价,她也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不被旧俗思想束缚,敢于站出来找回自由身,揭发恶人。 晚年,就算命运有多么的不堪,居无定所,李清照也并没有终止文学诗词的热爱,写下了许多堪称千古绝唱的名诗名词。 如果你也喜欢李清照,这是一本详尽地讲解了她一生的史书,值得读一读!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三):惊起一滩鸥鹭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作者陈祖美,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等多家学术团体顾问。本书通过历史资料记载追溯李清照的家世:父亲李格非自幼才貌双全,曾长期任五六品宫廷文职官吏;外祖父王珪担任朝廷重任,为皇帝起草重要诏书。基于从小受父亲和外祖父的渊博学识的熏陶,从而为她的后面创作诗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岁多就丧母,在伯母的喂养下慢慢地长大,四五岁起就与从兄们一起上学,还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她的诗歌处女作是在16岁那年,“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是一首以自身经历创作的诗。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李清照和赵明诚正式相识相知的情景,两情相悦的一对佳人顺利的结为夫妇,这时的李清照写了不少以好花明月自况的咏物词,其代表作《渔家傲》,以“内在美”的岩桂《鹧鸪天》为代表作。在新婚不久与丈夫出游汴京时,写出了著名的咏物词《庆清朝》,那时的他们是神仙眷侣。 由于被扣上“奸党”子女的名号,局势对李清照家非常不利,这对恩爱的新婚夫妇不得成为异地鸳鸯,一首写给赵明诚的《醉花阴》就是出自这个时候,“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在株连返回汴京时,那怕才貌出众的她也面临着丈夫所生异心,在经历了人生这些磨难后,《晓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这时的她心态豁达起来。 当赵家遭人暗算,隐居在青州时,李清照选择同他们患难与共,这期间,她收集整理各种书册,把家打造成书库,俩人肩并肩游赏,写花月诗,说不完道不尽的爱恋之情,多年后,在赵明诚重返仕途时,俩人却再次分开,而这次的分开是人为选择的,并非“身不由己”,这种无法诉说的苦闷和相思只得寄托于诗词中,《念奴娇》词和“险韵诗”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出的。“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为她的深情感动着,悲伤着她的悲哀,放眼到现在,这样做值得吗?也许只有她清楚。 经历分分合合的波折,俩人重新过上甜蜜时光没几年,赵明诚病故,这时的她已进入了“晚年”,并且还大病一场,词《南歌子》每一句都是对丈夫生前的各种缅怀。从此,她大多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后续的词除了对丈夫的怀念,还有很多爱国的诗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出自她《上枢密韩公诗》。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本详细记载每首词创作背景的书,道出李清照喜乐悲惨的一生。纵观悠长的历史,无论是那个年代,都惊起于你出众的才华,对生活对诗词的热爱!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四):清丽清照,易安难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 陈祖美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内著名的李清照研究专家,著有《李清照评传》、《李清照新传》等,她的研究以成果丰硕专精、胜见迭出见长,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的自成一家、自树一帜,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是陈祖美多年研究李清照作品及史料的成果,本书正文共分为十八个章节,另有六章番外和两篇附注,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曲折而又传奇的一生,全书将人物生平与诗词结合,展现了词人的人生轨迹。 一位女性学者研究女性词人,其研究角度与男性学者多多少少有所不同,女性对于女性的独特情感,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更加深入细致。 在中国的历史上,女性一直以来都在儒家礼教的束缚下生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接纳程度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女性鲜有成绩者出现,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着异类的出现。而李清照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能忽视的一位女性。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一生漂泊,婚姻、爱情并不算如意,但这位中国两宋时期著名的文艺女青年,却在这萧索的心境下成就了中国宋代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如梦令》《武陵春》都是流传后世的佳作。李清照一生作品并不算多,但每每能够有传颂后世的佳作出现。这种女性的视角与宋词江南烟雨气的结合分外的温婉、缠绵,凄凄婉婉又精致雅秀,实在是独树一帜的一种文体。 李清照的创作就是自己一生的情感波折,从尚未出嫁时的《如梦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到晚年孤苦中创作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以说诗路就是心路。 “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曾评价:“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五):李清照的悲喜人生

提到宋词,有一位宋代女词人是不可忽视的,她就是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她的一生有平静幸福,也有波折愁苦。 最近我读了《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这本书,这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为论述点,较为详细地了介绍这位宋代大才女的一生。

李清照的许多诗词我们在课堂上都会接触到,其中也有一些会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读她的诗词,还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她的气息——有时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俏皮,有时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深,有时是“梧桐更兼细雨”的愁苦心碎,有时是“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不屈与豪迈……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非常多具有美感的比喻。比如形容太阳落山的景色,她用了“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形容桂花,她用“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来比喻。 在李清照写的词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极具画面感,在脑海中仿佛真的看到一个人在寒冷的夜里喝着淡酒,借酒浇愁愁更愁。 实际上,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她与丈夫赵明诚相识的故事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在这本书中,对二人相遇,相识,相知,再到后来分别的全过程都有比较清晰的分析介绍。 在赵要离她远去的时候,为了留住他,她便反复咏唱婉转凄切的《阳关曲》。然而没有用,他执意要走,即使唱上千万遍《阳关曲》,也留不住他。丈夫已经铁了心,只好作罢! 一段感情最珍贵的地方大概在于彼此的坚守相爱吧......只可惜这段感情没能一直走到白头。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时,李清照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有人说,李清照以她超凡绝世的才华、深婉丰厚的情致、超旷弘毅的志行树起了一座丰碑。 李清照之后,辛弃疾笔下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是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眺望远山而产生的愁恨,与李清照由览观八咏楼所引发的“江山之愁”,几无二致。 她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女子柔情,又胸怀大义之人。纵观她的一生,悲喜参半,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于自己内心的坚守,对过去美好的向往以及对当下的清醒与果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