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脑髓地狱》读后感100字

《脑髓地狱》读后感100字

《脑髓地狱》是一本由[日] 梦野久作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髓地狱》读后感(一):我的脑髓大约确实受到地狱般的折磨了

出版社编辑推荐语称本书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再看看7.5的豆瓣评分,就说明很多读者出于种种原因,并不认可这个结论。实际上有些读者已经在评论里写了自己读本书的心理历程:“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应该不会太差吧”-->“也太啰嗦了,别用这种方式注水啊”-->“作者和我至少有一个是神经病吧”-->“好像开始有点意思了”-->“一百年前的小说,还是挺超前的”。

本书的故事主线相对于作者为了混淆读者视听而增加的大量的精神病般、繁冗的狂言狂语和写作手法上的创新(比如伪装成是遗书、电影、论文、僧人的说书,多视角叙事)而言,算得上是清晰,但比起作者一开始设计的悬念,事情的真相却只让我觉得“虽然追溯到唐朝时代很是有几分传奇风采”但终究“不过是一个家族精神病遗传的故事”,再加上两个学术狂人推波助澜。作者力图展现套娃式的多重谜题,但我读到最后只觉被太多无用的癔语折磨得厌倦疲惫,以至于看到结局也没有什么谜底揭开的酣畅淋漓之感。

然而一味批判对本书并不公平,此书作于1936年,在小说构思方面确实领先于时代,关于“心理遗传”的假设有些新意,当然实际上经不得推敲。关于小说开头写得脑髓不是思考事物的地方,我早已忘记了跟后文到底有何关系。无论如何,关于这边“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我算是已经拔草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了,你想不想入坑呢?

《脑髓地狱》读后感(二):还是得亲自去读一读

作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看着相当两极化的各路评价,听说读完会让人精神恍惚甚至抓狂发疯的传闻,在阅读《脑髓地狱》之前其实是做了充足的晦涩难啃、不知所云、大费周章的准备的,但其实整个阅读的过程还是相对顺利的,除了中间类似于论文的部分有些生硬,其余的篇章还都是很生动有趣的,没有作者随意的炫学或是新造的词汇,也没有意识流般思维的过于飘忽和跳跃,是能够吸引读者一直追下去的一个横跨千年,囊括了悲剧、喜剧、荒诞怪异、历史传说、心理科学、法医学等等的故事。 《脑髓地狱》所呈现的内容确实很广泛也很复杂,尤其因为涉及到真实与梦境、精神上的各种疾病、脑科学与心理遗传等,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够顺理成章自圆其说。作为推理小说,整体叙述的脉络还是较为清晰的,作者梦野久作也在曾断言,“未来的侦探小说会偏向心理学、精神分析和精神科学方面”,但时至今日,《脑髓地狱》也许仍然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心理学教授同时更是学术狂魔,费劲苦心长期经营,利用古时唐玄宗杨贵妃时代远渡重洋遗留下来的家族基因,试图完成一场证明他学术论断的实验,实验对象则是20岁的美少年,而且两个人还拥有更为复杂的关系。中间穿插着几篇风格各异的文章,有波谲云诡的祭文,也有专业理论的论文,还有空前绝后的遗书,不得不让人感叹作者的笔力和知识面的渊博。 当然,这本书毕竟写于快一百年前,现在关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肯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不知道反过来看这些会不会显得过时或者胡扯,但其实最终的叩问也许并不是“脑髓并非思考事物的地方”,“ 没有人能确定人类是不是得脑髓而存在,还是脑髓为了人类而设计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辩”等,而还是对于“我是谁”的自我存在的怀疑。从开头丧失记忆的少男醒来就被引导需要自己回忆起自己的名字,帮助找到两起案件——勒死自己的母亲以及未婚妻的幕后黑手和真相,经过一系列的幻想和回忆,两个教授亦真亦假的设局,原本看似很明显的身份却时刻面临自我的否定和怀疑,最后算是开放式的结局,也暗藏了多种可能性。 总之,阅读是很个人的体验,不要被一些名号所震慑,喜不喜欢好不好读,还得亲自去试一试。

《脑髓地狱》读后感(三):几点感兴趣的地方

读到一半的时候和朋友吐槽,阅读这本书像现代人看中世纪的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日心说,得以窥见科学的一丝光芒、以及对地心说价值观的坍塌,试图以一种更极端的想象来解读和发展科学,这种唯心的科学观,结合成为了一本托载精神病学外壳的聊斋文学。抛开剧情,里面讨论到几点我比较感兴趣的:

1.精神病人无法自证。《疯子地狱邪道祭文》里抨击了一系列利用精神疾病当作囚禁无辜的人的手段,和公职人员、医务人员勾结,来迫害他人、铲除异己、牟取利益的事件。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相比于其他学科更有主观性,因此本应该由医生判断和评估的部分,被发挥为对其他人生杀的权力。

2.精神疾病的隐喻和污名。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家庭支持和社会化治疗,往往在讳疾忌医和惧怕牵连的情况下,无法得到后两种支持。而在没有家人关注的情况下,病人也更难做到按时服药和积极治疗。直到上个世纪,精神疾病还被隐喻为母亲或家庭教育的失职,现今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类遗传、环境等多因素造成的疾病,病人周围还是充斥着“太过于脆弱”、“没有抗压能力”来污名化他们之所以患病的原因。

3.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与发展。书中正大博士提出用解放试验场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病人,最后吴一郎复发,杀、伤多人,正大自己也选择自杀。诺贝尔奖曾把医学奖项颁发给提出额叶切除术来治愈精神疾病的莫尼兹。疯人院里用控制行动、镇静剂和电击让病患处于麻木、意识模糊的状态来维持所谓的正常。

4.《脑髓不是思考事物的地方》和正大博士本人充斥着极度的自以为学术的傲慢。就像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的观点,现代社会建立了科学、秩序、规范化,消除了人类社会无知、愚昧的部分。我们无法理解的世界的神秘面纱突然被揭开,一切问题突然都得到科学的解答,这让人不在崇拜神,反而自视为神。这种自以为洞悉一切的傲慢,挤压了道德感和敬畏心,才能提出人在胎儿时期获得历代祖先的记忆总和,才论证得出患病老人是因为回忆起祖先的经历才模仿当时祖先的行为,开始发狂。

《脑髓地狱》读后感(四):所谓“ドグラマグラ”

这本书脑髓地狱在最开始接触日推的时候就已经有所耳闻了,毕竟是日本四大奇书之首。基本上听读过的人说都比较难读,甚至还有一大部分的书友弃读了,这个时候起我就非常好奇脑髓地狱究竟写了什么东西,导致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欢,又有一部分非常不喜欢甚至连读都不愿意读完。

首先我最开始是从书籍的日语原名ドグラマグラ去词汇表去搜索,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结果并没有搜索到然后只能做罢。直到看完整本书才知道ドグラマグラ是什么意思,ドグラマグラ本身是明治维新之前长崎的方言,意思是基du教布教时使用的魔术。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一直是处于闭关锁国的,所以当日本民众看到魔术时就觉得是神迹降临了,然后立马就会听从宣教人的话来信教,这也很符合本书的定义。

本书原著发表于1926年,在当时人看来书中出现的哲学定义、精神学定义真的会使人“头脑爆炸”,因为要花一定的精力才能够理解书中究竟想要讲的是什么,毕竟此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才刚出现没多久,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完成推理小说真的是很厉害了。不管是什么,只要牵扯上精神方面就会变得尤为复杂,更不要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了,这就使得阅读难度更上一层楼。

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理由就在于梦野久作长篇大论的那些东西,你仔细阅读会发现他所说的这些东西并不是瞎说的,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确实所长篇大论的东西有点长了,也因此有许多人觉得太繁琐了就弃读了。

日本现代的一个推理作家京极夏彦也很喜欢长篇大论,但是我最开始看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时就觉得很繁琐,但看这本脑髓地狱就是越看越上头,这也是我第二本看到凌晨的推理小说。

梦野久作实际上就是在书中耍了一个小魔术看你是否能看破,是否能被梦野久作的文字所“打到”。第一次阅读脑髓地狱,这个中文翻译实际上也很传神,符合书中的内容,这个读客版的译本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脑髓地狱》读后感(五):奇书一定要看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本不同的侦探小说,就像说有的本格推理小说一样,是一个悬疑推理故事。但是读完正本书,我发现我错了,与其说是一本推理小说,我更愿意称之为一本心理学的书籍。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心理学这一点开展开,可以说心理学贯穿了整个故事。故事以第一人称为主角,也就是“我”,我在精神病院醒来,不知道自己是谁,家在哪里,有什么亲人。我所面对的都是空白,以及对这个世界的陌生。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我”接收到了别人告诉我的诸多信息,但是信息的真假我却粗从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为对什么都未知的我来说,我都保持怀疑。也是在“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骇人听闻、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故事在最后有过多次反转,也在最后的结尾留给了读者一个探寻凶手的悬念。

这篇小说最让人惊奇的就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脑髓,其实就是人的大脑。精神病人有的心理疾病,其实就是人的大脑产生了问题,所以通过这本书的名字,也可窥探一下书中的内容。两个卓越的研究者,对学术的竞争和攀比,使他们在科研的路上走偏激了。让一个无辜的孩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很多人的命运都在这两个人的影响下改变了。通过心理暗示、通过对一个人进行精神控制,使其大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行为,貌似是现代心理学也普遍认同的一个心理学研究。但是将这样的试验真正用于人身上,就是犯罪。无论一个人在科研上有多么高深和高达的目标,将行为实施在无辜的人身上,以牺牲他人而达到自己需求,这都是非常残忍的行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以以为精神病人的视角来写的,《脑髓地狱》可能也是受其影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头脑处于混乱的人的所思所想。在这里,我不愿成为第一人称的主角为精神病患者,在我看来,阐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了。虽然他有过一段异常行为,但是归根到底,是受到了迫害。心理学的研究总会离不开《梦的解析》,包含着欲望和性。

书里的两位教授研究的也是这样,每一个精神病人或者心理存在问题的人都有其发作的根源,而这种根源是否能被诱导,就是两位教授所研究的,整篇故事也是在这种犯罪的过程中慢慢铺开。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让人震惊的,也是新奇的一本推理悬疑小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