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岛屿的厝读后感精选

岛屿的厝读后感精选

《岛屿的厝》是一本由龚万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的厝》读后感(一):《岛屿的厝》:走得再远,回头“厝”都在

这本第一篇第一段我读了整三遍,它是这样的:“热天,我们岛会下暴雨,好像同时在下两场。庭院里,老芒果树展开枝桠,雨水从缝隙掉落下来,把清水红砖打得湿透透。潮湿天,特别是雨前,大水蛾多到变成乌帐子,把路灯的光线都关起来。” 读三遍不是因为它写得多妙,是在这三遍里我分别回忆起了大三下学期泉州接连落了近两个月的雨水,从窗缝门缝里拼命挤进宿舍的水蛾,华园大道两边的芒果树以及莲园七号楼的红砖地。没错,它太闽南了。 其实以“故乡”为母题的书我一直比较警惕,因为太多了,写得烂的就更多。这种烂一般是两种,要么写着写着突变作者黄金岁月回忆录,满篇都是我当年怎么怎么牛逼,是如何如何一步一步从故乡出走打拼到今天,絮叨一堆其实故乡就是个幌子;要么蓄力煽情,一把鼻涕一把泪跟给故乡号丧似的,搞得人厌烦至极。所以在读《岛屿的厝》之前尽管有专业好评我还是没放全心的,接着看完了第一篇《大厝雨暝》,安心了。看到倒数第二篇《出山》,给我哭得底妆留下两道印(还好店里没客人......)。这种流泪不是作者故意这么写,意思跟你说,嘿看见没我写这段就是专门给你准备哭的,哭完了记得说我写得好。而是她就静静地写给你看,不用任何预告,到触动的点了,眼泪水就开始哗哗淌,这就是作品的魅力,一击即中。 回到作品本身来说,龚万莹落笔很轻盈,一如她的南方小岛,水汽迷蒙里托出故事,柔和得让人发软,但丝丝缕缕的哀愁又萦绕不散,一会把你的心揉得皱皱巴巴,一会却把它熨烫得温暖服帖。年轻人对于家乡的“叛逆”和“出逃”并不是龚万莹写作的重点,她更接近于一种年岁流逝之下对故土温情脉脉的遥想回忆,青春的激烈热情褪去,留下的是更深厚坚实的默契,和故土也和童年的自己。所以她故事里的人总是那么善良平和,那么坚韧豁达;她故事里的岛屿也总是那么充满人情味和安全感,在永恒地等待游子归去,不管是梦中亦或现实。 厝,闽南语发音和“醋”同音,意思是房子、房屋,龚万莹离开她的小岛和她的厝很久了,想想我们也一样,求学、工作、深造......从我们第一次离家的那天起,其实就只会越走越远。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每个人的厝,都会永远在回头就能看见的地方,门前亮一盏灯,告诉你“不要怕,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岛屿的厝》读后感(二):离不开的岛和醒不过来的梦

最近很流行方言小说,潮汕方言,上海话,包括这本闽南现代语小说,似乎只要听几句就能在头脑中勾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画面, 很简洁,也很有灵性。

这本书是龚万莹的首部小说集,记载了一个小姑娘缤纷绚丽的记忆,在记忆里,有在黑白照片中跟我讲故事的阿嬷的爸爸,有性格倔强但爱我护着我的阿嬷,有日渐老去的母亲,还有一直在上夜班的在我记忆里留下一片剪影的父亲,油葱伯,阿霞,玉兔等等。 他们真实的活在我的身边,也一次次的出现在我的梦里,尽管很多时候我知道那只是因为无聊产生的虚幻的联想,却也让我在奇异的梦境中将他们曾经走过的人生轨迹真实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并不是演员,清贫的生活也不是一个好舞台,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我自有办法让他们看起来很厉害,那就是我的空虚和无聊,我有大把的时间,也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我的芒果树一起将生活变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时间匆匆而过,生活总要继续,梦也终要醒来,生活的变化和亲人的离世让我慢慢成长起来,小岛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它用各种方式让我与它和周围的一切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终于我长成了大人的样子,一切仿佛都释然了,只是偶尔会被潮湿的海风勾起曾经的记忆,如此真实,如此沉重的记忆,仿佛命运的轮回,永远也不想忘记。 作者的笔法自带一种慵懒闲适的舒适感,虽不厚重却给人余韵悠长的感觉,很适合描写岛上生活给我们带去的感觉,也能像凝滞时间和空间一样将一种潮湿咸鲜的味道充满整个胸腔,像是包裹着果蝇的芒果树,也像堆积着陈腐与旧物的老厝,从古至今不曾改变。 在描绘岛民生活的时候以具体事件为节点,多角度并叙的写法,以散文的体例呈现出小说的效果,每段故事结构完整,以整体为单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乍看之下略显杂乱,但仔细读来仍保持了完整的故事节奏和情绪的延续。 文中随处可见的闽南方言并未给阅读带来障碍,反而因其特有的表意方式和优美的字词组合方式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虽然试了一下并不太习惯他们的词句,但看起来是赏心悦目的,期待更多的方言小说为我们带来丰富獨特的阅读体验。

《岛屿的厝》读后感(三):小岛的风不同,但世情依旧,故乡在永恒的夹缝里

合上书,发觉自己坐在岛上。

迷蒙的雾气缓慢游移,小女孩啪嗒啪嗒大步跑过,扬起的小辫子最后一个从眼前消失。

潮气,我的指尖滴水,浑身坠下雨滴。

但这一切都是温和的,太阳要升起了,雾气收拢到湿润的角落。

女孩低着头盯着脚尖,挨着熟透了摔得稀烂的芒果,“再见,大树 ”

土壤下交错的根脉会传达,小岛一定知晓。

阳光在每一个角落,岛屿是一座亮了灯的小房子,等她回来时呼口气,岛屿才安心熄了灯休息

离开故乡后才能回望到它的全貌,时间不断消逝才会留下光阴的故事。

《岛屿的厝》,讲述南方小岛上的九个故事。

倒塌的古厝,阿嬷随着萎顿了身影,我们提前讲好告别的话语,然后等待一生一次的雨来雨停

芒果树悄悄对小女孩说的话,是童稚世界中朦胧察觉的现实,抓走树上的虫子,是不是就能抓走所有的病与死?

天恩被浓郁的雾遮住了眼、捆住了手、束缚了腿,封住了口,喊不出“求你留下”的话,只好攥紧手中的花,递给不存在的幻影。

岛上的钟声再次响起的时候,玉兔牵着爱人的手,添丁和阿霞依偎着睡去,天恩想这次一定要妈妈永远留下,水螺不断地逃离,什么都没带走,但带走了唯一牵挂的心

………

九个短篇故事交织在一起,如同脚下这片土地里,榕树那盘根错节的根。

生与死的事情很难开口,我们总是不习惯告别。家中的温情亦或是难堪都关在门里,现代人是分居的格间。生活在城市,会感觉自己直直地刺在地面,但没有根须。

我们总会想念那可以蜷缩的、柔软的归处——故乡与家

我坐在闽南读闽南,仍感小岛的风不同、树会传达变幻的话语,但世情依旧,故乡总是在永恒的夹缝里。

作者的语言是不急不缓的,带有鼓浪屿岛民特有的自在与生命力。慢悠悠的坦然,其中缘由,藏在笼罩小岛的浓雾里。

小岛离厦门很近,只要跨海就好,可真正的出行如何,全看大海脸色。

雾气升起,难以行船,再怎样急躁也只能等雾散去。索性随它去吧,大海,这任性孩童!于是慢慢生活,细细书写,不管远行到哪里,都有岛民的这份白日悠长。

雾把小岛笼罩,把时间拨慢,把此处与嘈杂喧哗隔开,于是语言自然是缓慢而有力的。这力量来自于自然大方的托付,来自于在岛屿深处潜游的鲸,来自于记忆里纠缠不散的迷雾。

小说选用多视角并叙的方式,因此在书写时并无审视与谴责的目光,笔像温和的风抚过每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不是旅游景点的NPC,每个人都有深藏心底的情愫与伤痛。”

从此听鼓浪屿,不再只是属于游客的一个最美的“打卡点“

我看到岛民的哭与笑,看到女孩离开小岛又重新归来,看到雾聚起又散去——

我不仅看到小岛过往,也看到今日,看到明日

我看到时间轮转,又看到它向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