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岛屿之书》读后感1000字

《岛屿之书》读后感1000字

《岛屿之书》是一本由盛文强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之书》读后感(一):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文字

天气越来越炎热的时候,读这样一本文字清新的书,会让思绪禁不住飘向远远的海岛,那里没有不知所措的焦虑,没有金钱泛滥的攀比,有的只是沉静的心。

“它终于离开了海,剥蚀殆尽的龙骨,缩小为一架船模,在码头,船模摆在嵌有镜面的货架上,作为岛屿早年历史的唯一见证。昔日的海岛少年打船模前经过,忍不住停下脚步。他的目光落在纸片裁出的风帆上,但见帆面弯曲,似有一场好风来了,他耳边又响起了包裹在帆布中的隆隆风声。

”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文字,说的就是这样的书吧。

《岛屿之书》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可以做梦的书

这是一本可以做梦的书,不是梦到经过的一瞬,就是梦到未有的人生。

枕着这本书,可以看到旷远。仿佛一切生物都静止,仿佛一切死物都有了生命。

在奥克尼群岛,作者度过了那么自由的时光,她有小小空间,也有大大世界,还有她自己。她从奥克尼群岛来到伦敦追梦,却在伦敦爱上酒精,变得那么不自由,再也看不到自己。美梦或许总带着幻想的成分,所以才让人心驰神往,却也因此迷惑人心。可是终究,不清醒,是没办法自由的。她在伦敦戒酒,一点点找回自己,又回到家乡,一点点拼凑起本来的生活。

我很喜欢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叙述态度,她的感情不是鲜明有力的,也不是暧昧不清的,像是被冰镇过,被风干过,隔着一层厚厚的时光滤镜,一切都那么清晰了然,既不回避,又不苛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一直根据作者的描述来脑补画面,每一个场景细致而生动,一开始是冷色调,空间层次分明,深远的天空,广阔的海面,强劲的风将人吹得透彻,又像是要扑过来拥抱你。后来是暖色调,大块色彩的堆积,模糊又梦幻,不是醉酒,就是昏睡,睁开眼只能看到歪斜的一角,扭曲的树影,斑斓的泡沫,还有并不看向你的陌生人群。

脑补完画面,又会琢磨书中的那些细致而准确的描述,产生一种被感同身受的感觉。

她“一脸不可理喻也无法自控的悲伤神态”,让我看到沉溺于负面情绪的自己。

她说“独在异乡,我既百无一用,又思家心切”,把某一阶段心中的难以宣之于口的矛盾纠缠诚实说出。

她感慨道“所谓渴望,其实也会时过境迁的”,从中表露出的对于失去和改变的接受让人心安。

我忍不住比照自己,又比照未来和过去。

在书中,作者完成了自己的流浪和回归。流浪与回归,既是指的是故土和他乡,又是指内核和表象。

这是一本可以做梦的书,有美梦,是遥远的风景,是独处的时间,是自顾自生活的过去,也是看山仍是山的未来。当然也有噩梦,是自己厌弃的一面,是难以摒弃的诱惑,是亲人的拒绝,也是恋人的离开。

借着别人的故事做做梦,也蛮好。在好的中沉迷一下,在坏的中清醒,然后可以更坚定地把目光转向自己的人生。

《岛屿之书》读后感(三):岛屿,岛屿

岛屿,用地理理解是的话就是: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其实这样来看的话中国也是一个有着群岛的国家,像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就拿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海南问题来讲,海南就是我们的,想抢没门。南海的主权归我,这不容置疑。我们可以和平共处,寻求合作支点,求同存异,但是你别想来抢我们的宝贵资源,倘若你来夺取,不想要和平的话,那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

我的家乡离海不远,靠近渤海湾,不能说四周环河吧,至少也是两面环河。作者说“在岛屿里,水比光更古老。”“水比光更古老”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我不喜欢光,却酷爱水,我觉得这水才是我的母亲,似乎比太阳照在身上更加柔和些,更加舒服些。对于水更是有着浓浓的爱意。

我们这里最初以打鱼为生,渔业发达,海鲜美味,“对虾”更是一大特色。甚至,附近的很多地方都来我们这里买海鲜,好吃又美味,不掺杂泥质。说到捕鱼,我又想起了自家从小就要织网,补网的爷爷,说实话啊,我这个人对于捕鱼不感兴趣,但是我爱坐渔船。爷爷恰好有一个很大的渔船,有两层的那种,二层可以站着看海景,一层则可以看见很多美味的海鲜,还有棒面饽饽,好吃又美味,超赞的说。当游客都走了的时候,我还可以去驾驶舱玩会,转着船砣,仿佛自己就是船长,可以就驾船去远方冒险。

这里最不好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土不适合种蔬菜,土地含盐量太高也就是那种所谓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唯一有的就是一种叫做黄西菜的野菜,而且不认识的就会把碱蒿子当成黄西菜,吃了似乎没有太大坏处,但是谁也不知道对人身体如何啊!

岛屿,很酷的一个地方,它不与世隔绝却又被海洋隔离,充满爱意却又满心暖暖。很少有人热衷于岛屿,就像书中所写,很多的岛屿在地图上都很简单画着。可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原本的美好。

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希望我们可以发现岛屿的美好,所以才写了关于岛屿的书,让我们一起爱护岛屿。

岛屿,说普通但是并不普通,说神秘也不神秘,它是我们心里的温存。

《岛屿之书》读后感(四):世界扑面而来的时候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循着歌声,在尾音减弱的地方,再也没有海浪汹涌的波涛,一切终究归于平静。

似乎并没有美人鱼的歌唱,只有波澜不惊的海面,如同涨潮般面无表情的人生。

水底色波涛暗涌,留下或深或浅的浪潮,并未就此远去。

追逐着奔跑着,潮打着潮浪打着浪,最后沉寂栖息在美丽的岛屿。

这是岸边的孤岛,在记忆怀旧的岁月里闪闪发光。

如同疏密不一的年轮是树的印记一般,礁石上深浅不一的纹理就是海的回忆。

依旧是短篇的,自成一体的独立的小故事,拿起来就能看的,没有障碍。

很碎片化的阅读,最终更能把独立的个体串成完整的体系的故事。

也许我们都会好奇岛屿的形成,疑惑为何广袤的海面会有这样一处与世隔绝的存在。

那么宁静,那么遥远,我们内心深处的忧虑,停留在这片岛屿。

最早的渔民带着探索走上了海岸,在岛上割去及膝的杂草,接受了海岛给予他们新的身份。

在涨潮的时候爬上房顶,每晚在海浪的拍打声中入睡,小孩子从小就熟稔的水性。

他们用长枪或者渔网捕鱼,用铁铲和铁桶挖蛤蜊,美好的收成堆成贝壳的山丘。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就像有人的地方才叫江湖。

传奇的海盗的故事粉墨登场,十几年前的恩恩怨怨又浮出水面。

我们在后人的嘴里听到美丽的故事,惊心动魄的回忆,还有跌宕起伏的生活。

多少陈年旧事前尘往事,终于都能融化在漫无边际的海里。

命运的错综复杂爱恨交织又是超出想象,海上的波澜激发更加壮阔的人生。

鬼斧天工的石匠,浮在波浪中的星星石,深不见底的梦境。

波澜壮阔的海面上,漂浮着岁月的珍珠,沉潜在海里,会有美丽的夜景。

六月到九月,繁忙的渔民的季节,伴随着任性的雨,极好的收成。

我生活在这忙碌伴随着悠闲的小岛,耳边环绕着惊扰了我的美梦的渔船的马达声。

爬山,看树,在老宅度过的快乐时光,和各种蟹玩耍。

时光是海,记忆是海,我们前进的道路,依然是海。

我们羡慕海的故事,也探索着岛屿的安静,因为我们愿意去相信。

海的尽头,岛屿的另一边,一定有新的起伏,这种无畏,才是人生。

《岛屿之书》读后感(五):《岛屿之书》自序

十年之前,我的写作已和岛屿有关。我出生在胶州湾内的一个半岛,后来又往来于东南沿海若干杳不可及的无名海岛之间,深入到不为人知的所在。岛屿的弹丸之地,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文本生发方式,岛屿也曾内化为我自身性格的一部分,这使我走向内陆后出现各种不适,也可看作是我在世俗中所历的种种失败的根源。本不当萦于心,然则其裹挟的光阴已然蹉跎,无可挽回。至为沉痛者,莫过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来自异国的同龄人朱迪斯•莎兰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地理学的视域内发现了岛屿的矫然不群。作为狂热的岛屿爱好者,她为岛屿找回了尊严。她曾在地图的空白处写道:“不少岛屿都远离大陆,远到根本无法绘入国家的行政区划图。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被略去不提,只是偶尔,它们才会在绘图学的某张短腿小桌子上得到一席之地,它们被框进一个小框,蜷缩在整张地图的角落处,有自己单独的比例尺,可就是没有具体的位置信息。”

地图的绘制者们致力于定向,勾画出岛屿的边界,却发现这一切是徒劳,因为岛屿的形状时刻都在变幻——海潮上涨,礁石崩落,大船搁浅,这些不确定因素,都足以使岸线变动不居,岛屿的形状因此改变。一只在海岸觅食的海鸟,其长喙也可啄破脆弱不堪的岛屿边界,令地图绘制者的劳作毁于一旦。

岛屿是难以圈定的,其空间虽显逼仄,却可成为文学的样本。世事的乖谬无常极易被广袤的内陆所稀释,而在岛屿地僻而小,一切情节得以无限放大,无处藏身。在岛屿,世界扑面而来,避之不及,岛屿成为纷繁世事的镜像。与此同时,岛屿也是个体精神的冒险之地——在微缩的世界里,有人谋划着疯狂的海外之行,传奇的履历,源自血液里的躁动。也有人默不作声地藏匿,内心深处却满怀着逃离尘世的喜悦。

岛屿难以被规驯。岛屿日夜悬浮在深渊之上,却不沉没。岛屿令人沉湎的理由,无外乎此。对这些岛屿的魔幻式重构也非止一日,将不同的岛屿轮廓图层层叠加,做平面投影,得到的却是乱麻一般的黑漆漆的线团,这形状似乎更接近岛屿的本质——它们从来都不中规矩,不入绳墨,就像海面的波浪一样,不停地运动,不住地闪烁光芒。

许多年后,我将所历的岛屿一一比照,随着对岛屿的截面观察的深入,自我认知也无限剖分,沉恸的寻找与追问。

犹记得十年前的夜晚,归航的船上。岛屿上连绵的山峰已经出现在海平面上,那些交接的抛物线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挫败感,颇令人沮丧。我们在船上都沉默了,没有人说话。黑压压的海面,是几千米的深渊,时间在船舷之外凝滞。当此之境,便可瞬间证得此身之虚妄,于大梦中惊醒。

写下这些,是为序。

盛文强

2016年5月于青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