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失的人》读后感精选

《消失的人》读后感精选

《消失的人》是一本由[加拿大]唐·吉尔莫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人》读后感(一):remember me

作者的弟弟在加拿大白马城的育空河失踪,他把车开到了河边,燃油耗尽,车窗摇下,车门未锁…河边还留下了弟弟的牛仔帽。作者爸爸是建筑设计师,作者本人是个作家,弟弟则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人。弟弟的生活正在步入常人理解的正轨上,生活应该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弟弟却选择在这个时刻投河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走过弟弟走的路,竭尽全力想要复盘弟弟生前最后的心路历程。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相关专业人士沟通交流。对于才华横溢的创作者来说,他们自杀的可能性的确比常人要高。尤其是出生于婴儿潮一代的白人男性自杀率更为显著。像弟弟这样一个害怕老去害怕普通害怕无聊,害怕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可能想要的不仅仅是活着,无法调和的人生矛盾让他走到了终点。虽然弟弟走了,但是留下的美好回忆还在。特意查了白马城、育空河,想象弟弟大卫的童年生活,还查了爸爸喜欢的流水别墅。逝者已去,让我们带着与他们的美好记忆继续走下去吧。

《消失的人》读后感(二):消失的人

作者以回忆录形式,追溯和弟弟一同成长的少年时代,寻访弟弟生前的足迹。行文优美,笔触细腻,触及读者内心隐秘的角落。 由一个温暖的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延伸到社会问题,聚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心灵的成长,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各方面探究自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极具社会意义。 个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该如何对抗人生的虚无,度过漫长的一生?面对外界的分崩离析,我们可以不断去重建,而内心的分崩离析,又该如何应对?在想太多和什么都不想之间,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消失的人》读后感(三):《消失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这一步?

生命的伊始,都是相同的。而我们离开的方式,是各自不同的。大部分人,都会被时间吹上了衰老的皱纹,在逐渐衰竭中离开;而一部分人,则是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离开。

我一直认为,选择近乎惨烈的离开方式,会有许多无可奈何,被逼上绝路,唯有一死了之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也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会面目全非的离开,会成为周围人的谈资,成为那个选择绝路的朋友,会给家人带来不知所措和巨大的伤痛。

这本书则是作者根据他的弟弟的经历所写——从小一起长大,成年后因为各自的梦想分开,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后来的经历,在只言片语中,也大抵可以看出是听到别人对弟弟的行为的描述,来稍微了解对弟弟之后的生活,也在寻找弟弟最终选择绝路的深层原因。而后根据弟弟的行为原因,结合作者身边朋友的实例,思索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看到的整本书的文字,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没有怨恨,只有一种遗憾的情绪。也没有将“自杀”这件事当成懦弱的人逃避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没有将这种行为一味地推给疾病。“当一个人对未来的生活失去幻想的时候”,“当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突然变得规规矩矩的时候”,他大概率是已经开始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觉得生活了无生趣。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带给我的更多更多的不是对选择这种方式人的嫌恶,或是鄙夷选择这种方式的人,只是会在想在身边朋友遇到的这种情况,自己应该怎样疏导,或是自己陷入漩涡中,该如何自救。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这样的结局,可能是是家庭、事业、社会,多种因素的杂糅,就会有这样一种结局。

“自杀”一直以来是一个宽泛又复杂的课题。整本书以蓝色为封底,整个故事以河水开始,又以河水结束这个课题。人们如同在奔流不息的河水中逐渐分流,奔向属于自己的命运。如果非要探究人是如何走向这一步的——可能他们更需要包容、理解和关爱吧。

《消失的人》读后感(四):悄无声息的告别

作家弟弟大卫在48岁那年独自走进了育空河,走进了被黑暗裹挟着的大海潮汐中。作家吉尔莫来到了白马城——大卫曾经生活的地方,试图尽可能地拼凑起一幅完整的大卫画像,那个自长大分开后便很少相见的大卫。

过去十几年,大卫的生活充满问题,接触着社会的阴暗面来缓解自己的无聊生活,就在四十多岁,大卫当上了书店经理,开始过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一切又好像在重新洗牌,给人一种他想要告别过去的感觉,却在这时临阵脱逃了,他走向了无边的黑暗。

大卫的结局可以在他的生活里找到蛛丝马迹:童年时期与伙伴们一起游戏,大卫不遵守游戏规则;大卫不喜欢等级严格、充斥着以大欺小的童子军氛围而选择退出;大卫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混迹酒吧歌厅;他离经叛道,接触社会的阴暗面。种种生活经历使大卫无法忍受生活的无聊,也患上了深度抑郁。艺术家每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矛盾作斗争时的痛苦或许是我无法体会的,他们也时常借着稀奇古怪的装束安放自己的灵魂、表达自己的个性。大卫还是幸运的,吉尔莫用了自己的方式悼念着他,以前共同的生活场景都有着大卫的影子。

这本书的封面颜色是忧郁的蓝色。蓝色代表着幻想的一面,在西方文化里,蓝色象征着乌托邦式遥不可及的梦想。同时蓝色也代表了对生活中的一种渴望,它可以给人积极生活的动力。

我们这一生都在学习怎么与自己相处、与孤独相处、与社会相处。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会有不同的人生走向,这个社会在塑造着我们,我们也在塑造着这个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住所,或许在这个舆论满天飞的社会里可以不那么痛苦。思考必定是痛苦的,但也比麻木来得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何尝不是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呢?或许别人无法理解你的选择,也要保存着那仅有的让自己快乐的思考。

同时,“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失败——恶意的评论,不温不火的销售,为数不多的喝彩,都会在他人已然成功的对比之下,被无限放大。”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人无完人,尊重别人的选择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课。

《消失的人》读后感(五):消失的是肉体而非灵魂

一个人从不知不觉中来到这个世界数年后,将会再次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世界,从此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每个人都会成为消失的人。可是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会用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吗?

《消失的人》是加拿大作家唐·吉尔莫因为弟弟自杀后,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揭开弟弟自杀的原因,也为我们揭开了弟弟自杀后选择归于河流的神奇面纱。

通过对弟弟消失后不断地查找后发现弟弟内心的世界。弟弟是痛苦的,悲哀的。也许原生家庭带给他别人不曾看到的痛苦让他选择了结束生命,也许在弟弟看来,只有自杀后自己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来到自己构建的世界。对自杀者来说自杀是件幸福的事情,他们的死是另一种重生。

通过弟弟自杀事件揭开世界上那一部分每天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有被病痛折磨的,有被生活反复碾压的,有心理曾在各种问题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再被自杀这个念头所牵引,所困扰。

很多正常的人根本理解不了那些通过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人。世界那么美好,为什么要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呢?难道这个世界真的就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留念的吗?他们真的不害怕死亡吗?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们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吗?

其实,我也有很多这种的问题,可是,这样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告诉你正确的答案。因为正确的答案都被他们带走了。

对于社会上存在自杀这个群体的人,社会和家人应该多给与一定的关爱与疏导,帮助他们走出这样的困境,给他们活的希望与人生应该有的目标,而不是把自己蜷缩在那个看不见光的黑洞里时刻想着让自己与这个黑夜融于一体。

人来到这个世界最终的目的都是死亡,谁也逃离不了。我认为人真正的死亡有两次,一次是肉体的死亡,也就是你的身体没有了生命体征。另一次是你彻底被在世的亲人遗忘。

人消失于世界不应该仅仅是肉体还有灵魂。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很多伟人即使离开我们很多年但他们的精神会永垂不巧,时刻被我们铭记。

人,应该选择命运的馈赠,等待生命的消失,而不是自主选择让自己消失。愿每一个都可以战胜自己心中的邪念,不做主动消失的人,更不要做灵魂消失的人。

@丁玥读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