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亲密的分离》读后感锦集

《亲密的分离》是一本由艾莉森·阿列克西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的分离》读后感(一):关于日本人离婚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本美国人在日本研究日本人婚恋的书。她是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不知道作者为何对于日本的婚恋产生了兴趣。但是她本人在日本已经待了很多年,一开始研究计划生育药物的课题,后来转到离婚课题。她认为正是自己的外国人身份,让比较内向的日本人可以敞开胸怀跟她讨论这种在亚洲文化里算是家丑的话题。 在这本书里作者并非单纯的着眼于婚姻问题,而是从日本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个人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化等根源问题谈起,力求找到日本婚恋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二战后劳动的性别化分工严重导致了女性在职场上不受重用,比如日本在六十年代推出的“配偶补贴”,妻子要是工资过高,还会影响家庭的税收以及丈夫从公司领取的补贴。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也导致她们在家庭里地位的卑微。 说到日本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男女在结婚前,男人同意女人在婚后继续工作。但是没想到在婚后女人不但要工作还要负责所有家务,因为男人默认在日本家务就是应当由女人做的。真的是令人窒息的社会传统。 此外过度的依赖和空气般的爱也是日本夫妻关系中的两个严重问题。在日本,一旦有了孩子夫妻之间就会互称“爸爸”和“妈妈”。女人成了整个家庭的妈妈,需要负担所有人的吃喝拉撒。男人回家把衣服一丢,说声吃饭,饭就来了。所谓的“空气般的爱”,更是男人不想负责任、不想经营关系的托辞,他们认为爱不需要用语言表达,也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这种坐享其成令女人感受不到温暖。 其实中国和日本的很多社会问题真的非常有相似性。上述的问题在中国的家庭里也很普遍。但是在日本,很多男人之所以怕离婚是因为要支付妻子高昂的抚养费,在中国显然没有这个问题。此外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离婚目前还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不好的。在书中作者展示了因为离婚而被在名字上打叉的日本户籍本。 离婚这个事情真的是个很棘手的事情,但其实又是个很自然的事情,想想两个人一起生活四五十年?这得是多少的爱和忍耐才能成全的!然而两个人在四五十年里习惯、思想等等各方面又要经过多少变化,这个时期适合的伴侣,下个时期还适合的几率有多大?所以为了避免那些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被剥夺造成的痛苦,我们还是好好经营下自己的婚姻和亲密关系吧。

《亲密的分离》读后感(二):分离,并不意味着终结,也许是新生。

书名:《亲密的分离—当代日本的独立浪漫史》 作者:艾莉森·阿列克西 译者:徐翔宁/彭馨妍 为什么读这本书? 可能刚好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25到30这个奇怪的区间,身边结婚的同龄人也越来越多了,所以下意识地也会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结婚,最后有的人又为什么走向了离婚。 书的内容如何? 书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是我读了挺久的。本书大致讲述了作者艾莉森·阿列克西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在日本展开关于离婚方面的研究,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终结的开 对应了离婚前的想法,结婚中男女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少的变化,所以现代对于离婚的观念要比以往更容易被接纳,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以及离婚前如何避免这个问题。是这一部分的主要讨论内容,我常和萌萌姐聊天说,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选择比以往更多。所以大部分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很多不合适的亲密关系也会再次暴露出来,最终导向离婚,但是离婚并不是生活的终结,而是一段对于追寻自我的开始。 第二部分:法律上的分离 法律意义上的离婚,是指夫妻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这不同于第一部分,有离婚和分开的念头,而是真正意义上按照法律解除婚姻关系。这一部分从离婚的流程开始,展示了几组离婚的例子,以及孩子抚养权等问题。可以看出离婚这种被污名化日本中,大部分的女人都面临离婚后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前段时间在B站看一个大姐姐离婚,前夫打来电话求复合的视频,好像是因为一些小事,前夫母亲打了她,但是前夫并没有站出来帮她说话,以至于最后走上离婚以后,才来上演复合这样的戏码。诚如书中所说,离婚不代表社会关系瓦解、家庭离析,或者是绝对意义上女性的胜利。离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带走了曾经的过往。 第三部分:作为前任 这部分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离婚后,双方情感和财产的纠葛。这部分内容让我想到了比较喜欢的一个歌手,王栎鑫和他的妻子。其实分开并不是最坏的结果。 总结一下 作为一本讲述离婚的书籍,他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搞好一段亲密关系,也没有告诉我们离婚是不是正确的答案。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更多的是一种启发,走向分离的两个人,我们要怎么处理怎样和看待这才是最关键的。 最后还是祝大家,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亲密的分离》读后感(三):人生的道路,真的是个人选择的吗?

对大部分人来说,结婚,只需要“我愿意”就足够了。但倘若开始考虑离婚,需要考虑的就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还涉关家庭的牵绊、生存的境况、社会的评判。简单的离婚二字,勾连着种种复杂关系和问题的处理。

·

《亲密的分离》从日本的离婚作为切口,探讨了女性的困境和弱势、表达爱和亲密的边界、法律流程的缺陷、监护权的处理、离婚女的污名化等等问题。

这不是一本离婚实用指南,生活、婚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

读后最大的感受是:婚姻的形态,绝对不是纯粹个人选择的结果,它是由社会的形态、制度的设计、他人的认知,所共同塑造的。

·

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需求,把工薪族男性塑造出乐于奉献、不知疲倦、无法喘息的工作狂,同时运用税收、补助等政策,让家庭中的女性倾向于选择担任主妇,偶尔兼职。“模范夫妇”的范式,就是用“不独立的经济“束缚女性个人选择的自由。

所谓的个人选择,真的是个人选择的吗?我想,关于女性困境的讨论,不应走向男女对立,而是作为“人”,向社会、向制度本身提出合理的拷问和质疑。

当然,现实中,是男性执掌了政策制订的权柄和话语权力。

对于女性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单身也能生存的能力“,能够独自生存,也能够有原则地和伴侣相处。

·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说,大家虽然离婚了,但都没有对婚姻绝望。那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而已,人们依然渴望与社会联系,渴望爱,甚至渴望婚姻的美好。

是的,《亲密的分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不公、有血泪、有纷争、有撕扯,同样也有希望、有温情的社会图景。

真是像极了婚姻本身。

《亲密的分离》读后感(四):讨论日式婚姻关系

《亲密的分离:当代日本的独立浪漫史》

作者:[美]艾莉森·阿列克西

这是一本美国人研究日本人离婚和家庭关系的书籍,读来非常有意思。

作者在引言中提到,因为她对人们说,她来日本是为了了解当代日本的离婚和家庭问题。因此她的日常生活都围着离婚转,人们知道她来这的原因,也会主动跟她聊离婚相关的主题。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在日本,女性在结婚以后大部分都会主动或被迫离职,因为大家认为女性结婚后就应该专心地照顾丈夫,顾及家庭。

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丈夫的工资够高,因此女性不出去工作也能靠丈夫收入生活,具体可参考《蜡笔小新》中广志和美伢的生活状况。

但随着新时代来临,一方面是泡沫经济导致工薪族男性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工薪族男性更偏向于大男子主义,沉默寡言、情感疏离,充满控制欲。

另一方面也是女性意识觉醒,更希望在社会上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不仅仅只困在家中一隅。

特别受法律影响,当夫妻离婚以后,丈夫每月付前妻生活费,保证其基本生活质量,直到妻子再婚,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因此在男性年老以后,特别害怕妻子提离婚,日本甚至也出现一些指导婚姻,避免离婚的相关书籍,如《熟年离婚的一百个理由》等。

里面主要是教导丈夫不要做容易埋下婚姻隐患的事情,比如进门没有回应妻子的问候,把衣服扔得到处都是,管妻子叫“妈妈”等等。

因为男性长期在外上班,到了晚上还有喝酒应酬活动,女性在家包揽所有家务和教导孩子的事情,还得等待晚归的丈夫回家,几十年这样的“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很容易导致她们生出厌烦情绪。

而他们的离婚程序也相对简单,不像我们有离婚冷静期,而是只要去领取一张离婚申请表,只要双方签字盖章,就表示两人同意离婚,已经谈妥条件。

作者认为,两性对于婚姻问题的诊断以及离婚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回应一个由劳动模型塑造的亲密关系模型,可以与雇佣结构、税收结构、男女有别的招聘过程联系起来。

《亲密的分离》读后感(五):国家 法律/新自由主义伦理/人际关系

感觉这本书主要还是从三个层面展开讲述了日本社会的“亲密”。

第一,国家和法律是如何进一步落实日本人的家庭模式的。

日本在战后复苏时期,经济转型依托于劳动力市场,市场建筑在固化的婚姻模式之上,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劳动力市场也进一步固化了传统婚姻模式。

因为男女有别的劳动力市场,以日本女性作为家庭主妇在个人成长和时间精力上的牺牲为前提,才使得由日本男性构成的工薪族群体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复苏有着推动性作用。因此日本社会对家庭主妇的尊重起源于她们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而家庭主妇这一身份的高地位和男女有别的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双箭头指向的。

第二,新自由主义伦理对日本社会的渗入是怎么影响到日本人的社交和爱情的。

在二战后的早期,日本文化推崇“空气般的交流”。脱节依存(指夫妻之间情感脱节、生活依存)的婚姻模式被认为是成熟的爱情模式,它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证明,淡化了言语这种沟通模式的存在和重要程度,且将夫妻之间言语方面的冷感视为一种极致的亲密无间。

但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日本引入新自由主义以后,政策改革(偏好私人控制和私人所有)带来伦理变化(强调自力更生和对自己负责),经济形势也引起工作形态(自我认知)的变化,整体大环境提倡个体的独立和分离,抨击“依赖”社会福利的人群,或许由此产生的风险会波及到婚姻和家庭,可能对这种“依赖”的负面评价影响到了对亲密关系中“依赖”的评价。“人们用保护‘自我’当作离婚理由时,呼应了新自由主义对自我的强调,也制造了新的困境。”

脱节依存的婚姻模式使男性在生活上更依赖女性,而后期伦理的变化使得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最终导致了分离的局面。

第三,围绕两性在离异后的处境重新思考人际关系。

之前读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目,所以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以快速浏览和跳读为主。感觉更多的是讲述了在经济发达生活便利但个体之间有着深深隔阂的日本社会中,人们在结束夫妻关系之后,怎么重新再与社会缔结联系和在独处的生活状态中寻找自我。女性可能是通过参与疗愈项目也可能是无数份临时工,男性可能是通过下班后的酒精麻痹也可能是在合适节点的心声袒露。他们会觉得孤寂,但好像也在全力感受和摆脱这份孤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