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贾科梅蒂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贾科梅蒂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贾科梅蒂的画像》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洛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贾科梅蒂的画像》读后感(一):《贾科梅蒂的画像》:雕塑大师画一幅肖像画居然画了半个月

贾科梅蒂,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他雕塑的作品“行走的人”以6500万英镑(约合1亿多美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

《贾科梅蒂的画像》这本书,作者詹姆斯·洛德,它完整地记录了艺术家贾科梅蒂的一次创作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贾科梅蒂艺术生涯的珍贵记录,更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一次深刻剖析。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贾科梅蒂的创作理念、技巧和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

贾科梅蒂的创作生涯充满了曲折和传奇。他曾经在二战期间流亡到美国,但最终选择返回欧洲,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在那个时期,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战争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贾科梅蒂的画像》这本书中,詹姆斯·洛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科梅蒂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构思、草图到最终的作品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详尽的记录和分析。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贾科梅蒂如何在创作中寻找灵感,如何将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式。

贾科梅蒂的作品往往以简洁的线条和形式表现出来,但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而复杂的。在《贾科梅蒂的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如何通过不断调整和修改,逐渐将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具有鲜明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这种创作过程不仅展示了贾科梅蒂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体现了他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洞察力。

除了对贾科梅蒂创作过程的详尽记录,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些珍贵的插图和照片,这些图片展示了贾科梅蒂创作肖像画的每一步涂抹和修改。这些图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也为研究贾科梅蒂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贾科梅蒂的画像》对于热爱艺术、特别是喜欢贾科梅蒂作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贾科梅蒂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过程,更能够启发我们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

《贾科梅蒂的画像》读后感(二):当他在用画笔描绘我时,我也正在用文字描述他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很多世界名画,却只有鲜少一部分看见了画家的创作过程。我们已经习惯透过视频或者书籍去观摩,但其实每一幅画都不是平面的,它因为被不停的涂抹,而有了棱角,也便有个生命。 《贾科梅蒂的画像》是本书作者记录了贾科梅蒂为他画像的十八个瞬间。在这个历程中我们看到作家如何一步步的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又不停的“毁掉”,画家说,这不是他所能控制的,是画笔在肆意而为,他只有不停的投射,希望成就一种隽永的可能。 文本记录,为这个作画的过程和作画的人,也进行了十足的“刻画”,所以书名“贾科梅蒂的肖像”既可以说他在画,也可以说在画他。书中在绘画过程和间歇,两个人总是进行着交流。也因此看到作家的脆弱,他很多时候陷入到一种不知道怎么办的境地,但又不甘心投降或放手,总是不停的去修整,于是我们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这幅画曾经一度达到最好的效果但又被改变,形如画家所言,他愿意倾其所有求别人帮忙来画这幅画,但如果想要实现他心目中的样子,恐怕世上没有谁能做到,唯有他自己。 不停的自我质疑之后又是强烈的自信,但他对于结果仍是不敢太抱期望的,如果没有模特的离开和艺术展的邀约,我想他可能会一直画下去,却永远也达不到心目中的要求。作者和另一位模特也回忆了画家画另一个日籍模特的过程,他最终在限期内完成,并达成圆满。但作者显然又不想用“限期”这种方式为难画家,他希望画家可以达成所愿,于是这个“虐”的过程,也打开了作者思考的闸门,他把这一种关系进行类比,像是一种连接,不管是否需要忍受两个小时静坐的折磨,还是在看到作品一天一变化的微妙心理,我想在他以后的日子里,都很难再次感受到,类似的体验。 我们想象中的艺术家都是带有一种“光彩”的,但其实更多的只是在创作,他们被世人认可只是一种偶然,所以画家在街角喝着咖啡时旁边的人认不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那个,却又有一些人千里迢迢赶来登门拜访,他相当于把自己的作品和自我都变成了一种符号,但这个符号却不是他可以解读的,只能留给观赏者。 不过他却可以解读他者,这也是一种观众的自由。他欣赏塞尚,不喜欢毕加索,也指出小说《北非碟影》中的纰漏,还喜欢把钱藏的到处都是,但他又是不可自拔的限在自己的世界里,尽量的与彼端交融,变成一副可以“识别”的模样。 或许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欣赏,那个大头,是怎样被呈现的。

《贾科梅蒂的画像》读后感(三):艺术家为什么经常陷入痛苦中?走进艺术家的生活,近距离了解他们

艺术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外在的表现往往都是极为另类的,更有让人无法理解之处。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梵高,在承认着他伟大的艺术成就的同时,很多人对于他的生活也充满了窥探的欲望,毕竟他表现出来的状态绝对超出大多数人的认知。

那么其他的艺术家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很多人都认为在艺术品欣赏之中就能够会看到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态度,但却一定无法深入到他们生活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中,无法感受像作者亲自阐述表达那种来自于自己的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理解。

但是詹姆斯·洛德就在机缘巧合下闯进了艺术家的生活,完成了一次对于艺术家艺术生活最近距离的接触。他又用笔记的形式把这段接触以细腻笔触的记录并呈现给了我们读者们,也就有了这本书《贾科梅蒂的画像》,让我们能够完成对于艺术家最亲密的接触,去审视他们的艺术创作,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去洞悉他们的艺术追求,去还原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核心的理念。

而被詹姆斯记录的这位艺术家就是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而他和作者的这次碰撞是以一幅肖像画作为契机的。 1964年,詹姆斯·洛德得到了让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为创自己创作一幅肖像画的承诺,而这样一个本打算一个下午完成的工作却因为阿尔贝托对于自己作品的不满意,对于艺术更高的追求而一拖再拖。最终这一幅肖像画被用了18天才最终创作完成。那么这18天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就是这本书中的内容。

作者忠实的记录着这18天内阿尔贝托的创造之路及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记录着阿尔贝托对于艺术所发表的各种见解,所有的这些细节让我们了解了艺术家的思维逻辑。 曾经看到一位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赶不上自己的审美趣味,也就让自己的创作沉浸在不满和痛苦之中”。而在这本书之中,我们读到的阿尔贝托、这样一位最伟大的艺术家也同样的是对于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不满,也同样看到的只是创作中的问题,这就让艺术家的创作充满了痛苦。

但也许正是这种极致的追求才能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不断创造奇迹。而且这还不是只有阿尔贝托一个艺术家具有着这样的品质。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如此多的艺术家都沉浸在痛苦之中,一定也有着这方面的因素。

本书于2017年改编为电影《最后的肖像》,让我们在大屏幕上也可以看到艺术家生活的一个瞬间。对于所有人来说,了解一个有趣的灵魂最有趣的生活状态,也一定是对于我们生活的启示,一定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中别具趣味的瞬间,那就让我们在这本书的阅读之中感受艺术的真谛,感受艺术家丰富人生的另一面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