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球尽头的尽头》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球尽头的尽头》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球尽头的尽头》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弗兰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尽头的尽头》读后感(一):鸟完全不在意你

先说书本封面和封底的设计小心思,一个是羽毛,底面是一个望远镜。这本随笔集可以算是今年阅读清单的一个“惊喜”。作者的文字有种“脱口秀”的感觉。我想如果读过《事实》这本对于数据的书,你可能会在这本书当中感受到更多的冷幽默。

观鸟对我而言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越接近最后一篇随笔,越会想起这本《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结尾处对于植物的描写。套用书中的那一句:“我们的身份是由我们讲述的关于自我的故事构成,那么合乎情理的是,我们应当从写作之苦和阅读之乐中,感受到个人实质的强烈冲击。”

而我在整理摘录的过程当中,发现再次阅读的意义。而更加明确的一种答案是,我似乎找到了自己接下来想阅读的书籍,可能会是《群体性孤独》、《重拾交谈》、《头脑之外的世界》三本书或者其他读物,我似乎接近找到了自己为什么一度都无法“戒断”社交媒体,也就是解决并长久地实践:放下手机能够做什么。

我挺庆幸读到这一本书的。最后还需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动物们或许无法感谢人类让它们得以生存,而如果我们的位置对调,它们肯定不会为人类做同样的事。然而,是我们而不是它们,需要让生活拥有意义。”

《地球尽头的尽头》读后感(二):短评不够

看别人介绍有观鸟,所以来看。

认真对待随笔。除了逃避诚实自省的忙碌,“写作或者月度随笔并不是停下来问你到底是谁以及你的人生意义几何的唯一方式,但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捕捉,显现某一种真实。“尝试写一篇真诚的随笔并没有改变我自身的多面性,唯一改变的,就是我的多重身份拥有了实质”。

还有一句对形式的思考也很喜欢。“答案多少在于,写作和阅读都要求全神贯注。但它肯定也和那种只能存在于页面上的排列方式有关。”

“二零一四年,对美国鸟类构成最严重威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与户外的猫类。”呼吁我们去做出具体的改变。

观鸟的魅力。“鸟类根本上的他者性”,在我们人类中间但不属于我们。完全活在当下,也不需要我们人类的精神建构。在想,对自然感兴趣,可能是一个很好跳出人类中心的契机。

去南极看企鹅的那篇,写了女友、亲人。自己不是很喜欢,无论是“加州女友”的称呼,还是写沃尔特是多么的好人“要我把他的故事讲出来”“像父亲一样吼我(他感觉好亲密)”。当看到中老年男人写自己“一个永远的少年”时,在当下,确实需要调整阅读心态不然没法认真看下去。(其实不看也可以)

《地球尽头的尽头》读后感(三):望向地球尽头…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的热门词,似乎这是人类正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问题。这个词的普及率也很高,就连小朋友的书上一旦涉及到环保,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随便问一个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说上几句。这本弗兰岑的随笔集却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气候改变已然发生,这个大趋势无可避免,然而很多切实的问题被掩盖在这个热词之下,被人们忽略。“气候变化是每个人的错,换句话说,谁也没有错。”那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弗兰岑是个观鸟爱好者,在本书中他从鸟类保护的角度反思了人类一系列行为,同时追问“意义”。我想,一本好的随笔集更像是一本对话录,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者可以通过文字进行对话。弗兰岑的发问及反思触动了我。 既然气候变化无可避免,人类不得不面对如此大的灾难,那么在这个时候,去关心鸟类的生存,还有意义吗?这个发问就和“人注定要死,那好好活还有意义吗?”是一个意思。 在很多时候,人类认知的意义等同于价值,而这个价值通常和“经济价值”同解。我们讲究效率,我们要求回报,我们甚至过分重视自己的经济价值,我们甚至把自己也当作商品出售。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问自己“计算经济价值就是我们的最高标准吗?” 弗兰岑说“拯救你的所爱”,作为个体无法改写人类的结局,地球的尽头横亘在前方无法撼动,我们留给子孙的依然是个好坏参半的世界,但是保护我们珍视的东西,这是我们能做的,也应该尽力去做的,因为“意义”都是人为赋予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认为的意义是什么。人类自诩为宇宙中心,假如人类当真是“高等”,那就更应该追寻意义。 “你在帮助你所爱的事物,正在你眼前的事物,而你可以看到成果。” 你在追寻你所爱的事物,你为此不遗余力,生活因此拥有意义。 抛开功利目的抛开经济价值,尝试“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做一些“无用”的事、虚度一些光阴也许会更好。 最后不得不吐槽一句,国内引进弗兰岑的书太少太慢了……

《地球尽头的尽头》读后感(四):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

“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

书以作者个人随笔组成,大部分都是在讲观鸟时环境对于鸟的影响的思考。这个世界总会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巨大而难以预测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过后多半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不能阻止变化的到来,只能及时接受现实。

作者因为喜欢观鸟,而去了解全球气候变暖,这本书有些观点我并不是都赞同,但在大家都疯狂的时候,有个人能够出来,以另外一种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我是多么的恐惧人类所带来的一切污染。人除了核战争与转基因微生物是咎由自取的生存威胁,但是对于其他生物来说一些改变却是致命打击。

在大地上我们只是过了短短的一生,“控制自然”这个词不过是一个人类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书中有讲到《寂静的春天》,这个是我头一次看到鸟结合环保题材的书,杀虫剂的滥用,是危害人类和自然的一场浩劫,亦是人类“控制自然”妄自尊大的蒙昧。

我们追求的是经济收益,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于精明且过于短视,鸟儿的多少、物种是否灭亡其实并比在人类计算经济收益的范围内。对于任何一种生物,我们不能狭隘得以它是否有利于人类来决定其生死与否,更重要的是一种有机系统的视角和和谐共存的价值观来对待地球。

但是我觉得是还是挺无力的,就连作者自己都说明明大功耗是欧美占大头,但是虚伪的西方人还是会把矛头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正在积极转型期间势必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如果以本世纪全球气温上升不超过两摄氏度来计算碳排放量, 分摊到一户普通美国家庭不过是两周的电量。

我还是抱有悲观的态度,毕竟人不会从来之前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滚滚向前,依旧是重蹈覆辙。可能在将来江河湖泊早已不能饮用,飞翔的鸟儿只有麻雀依稀可见,忙碌的工厂,拥挤的医院。既有前车之鉴,却无后车之师。

《地球尽头的尽头》读后感(五):审视自我,洞察“附近”

通过《自由》这部小说“结识”乔纳森·弗兰岑,再阅读《地球尽头的尽头》这部杂文集,更加喜欢上了这位作家,正所谓始于《自由》,忠于《地球尽头的尽头》。如果说小说可以自由挥洒,漫无边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杂文则多了一些“现实”,尽管同样可以洋洋洒洒,无所框限,但更加自我,更加私人。

这部杂文集共包括16部文章,内容包罗万象,主题也不一而足,既有对生态环境的深深关切,又有对文学创作的探讨与思考。读这些文章,更可以显现乔纳森·弗兰岑的思想与表达,正如《卫报》所评价的,“这是一位处于巅峰的作家的作品——柔软而可爱,细腻、优雅地传达深刻的见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逃离疯狂的方式。弗兰岑严肃、人性化的思考方式和写作,他梳理世界真相的想法,仍然有着启蒙的意义:还有太多事物,值得我们为之而活。”

在《鸟类为什么重要》《地球尽头的尽头》等文章中,作家展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也是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六月份看的一部1990年的国产电影《大气层消失》,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9岁的小男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具备了听懂动物语言的超能力。他从自己养的白猫口中得知,由于臭氧层突然遭到巨大破坏,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面临着灭顶之灾。于是小男孩踏上了拯救地球之旅,去寻找破坏臭氧层的污染源。路途上的所见所闻,让他明白了原来人类造成的污染已使得地球千疮百孔,创伤累累。

尤其是《地球尽头的尽头》这篇文章,身处南极这片“地球尽头的尽头”,不由得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人类到底算什么?也许只是地球的其中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过客而已,即使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在地球面前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这个无限延展的宇宙链条之中,个人甚至于连一粒尘埃都不及,个体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银河系,银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时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许只有苏东坡的这句词才能表达出人类在浩瀚时空面前的渺小与卑微,这既让我们认真思索地球的未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命运。

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对自我的定位与审视,也是对“附近”的思考与洞察,就像腰封上的那句话——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