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读后感摘抄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读后感摘抄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是一本由季羡林 / 沈从文 / 梁实秋 / 汪曾祺等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读后感(一):郁达夫那篇意义何在

赚不到钱的男人

只会回家把气撒在妻子身上

还把妻子的衣服首饰当了,只为了和朋友出去玩

还怪罪妻子不懂事,甚至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厉害

可怜那个年代的女人,辛辛苦苦做饭,却不能上桌吃饭,只能躲在厨房吃剩菜剩饭。原本是娇生惯养饱读诗书的公主,嫁了人却只能卑微地挨打挨骂,还要拿自己的钱去供男人娱乐。

不理解这样糟粕的文章,为什么可以收录进来?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读后感(二):愿晨昏相依,四季欢喜

书名:《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作者:季羡林等

这是一本很温暖的散文集,一共七章,由季羡林、梁实秋、老舍、冰心、鲁迅、朱自清、林徽因、徐志摩等21位文学名家,就关于父母、子女、手足、伴侣、恩师几个方面,用最温暖的文字,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读后感(三):这一生,不妨慢慢过

[书名]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作者]季羡林 等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周末在家休息,刚好闲下来看完了这本散文集。

里面精选了季羡林、老舍、朱自清、史铁生、张晓风等名家的经典随笔散文,读来感触颇深。

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

那些令人动容的情感,被这些名家们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至今都触动着我们的心。

梁实秋先生想他的母亲,把记忆中的母亲深情地怀念了一遍,字里行间的悲痛让人心酸。

史铁生先生自母亲去世后不忍触景生情,搬离旧居后,他后悔的是没亲眼看看母亲当年种下的合欢树。

鲁迅先生忆起父亲的病,看着缠绵病榻、痛苦万分的父亲,他却无能为力。

宗璞先生为她的小弟痛惜,痛惜小弟壮志未酬,痛惜小弟盛年去世,痛惜祖国少了一个栋梁之材。

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童年时的佣工王妈,在她默默无闻的小事中,却藏着那么无私且深沉的爱。

生活中既有苦痛时刻,也有温暖瞬间。

从这些名家散文中,我们仿佛也共同回忆了那些情感经历,发现了藏在身边的温情与阳光。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这一生,不妨慢慢过。

摘抄了几句喜欢的话: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P11

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P28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P100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读后感(四):慢下来,不慌不忙,把日子过成诗

这是一本散文合集,精选季羡林、老舍、朱自清等21位名家的34篇经典散文。将对父母的依恋、对儿女的体贴 对兄妹的关怀、对朋友的期盼、对师长的崇敬、对爱人的思念等诸多情感汇聚一身,让逐渐迷失在生活中的人们重新发现身边的温情与阳光。 想我的母亲——梁实秋;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 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合欢树——史铁生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父亲的病——鲁迅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林海音 “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回到家里——张晓风 家,实在太像一只朴实无华而又饱含着甜汁的杧果呢! 我的三个弟弟——冰心 关于能把三个弟弟写在一起的事:就是他们从小喜欢上房玩。北京中剪子巷家里,紧挨着东厢房有一棵枣树,他们就从树上爬到房上,到了北房屋脊后面的一个旮旯里,藏了许多他们自制的玩意儿,如小铅船之类。 哭小弟——宗璞 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风筝——鲁迅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初冬——萧红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儿女——朱自清 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材了。 若子的病——周作人 但是花明年会开的,春天明年也会再来的,不妨等明年再看;我们今年幸而能够留住了别个一去将不复来的春光,我们也就够满足了。 当幽默变成油抹——老舍 小二小三玩腻了:把落花生的尖端咬开一点,夹住耳唇当坠子,已经不能再做,因为耳坠不晓得是怎回事,全到了他们肚里去;还没有人能把花生吃完再拿它当耳坠! 母亲的羽衣——张晓风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我的彼得——徐志摩 彼得我爱,我说过我是你的父亲。但我最后见你的时候你才不满四月,这次我再来欧洲你已经早一个星期回去,我见着的只是你的遗像,那太可爱;与你一撮的遗灰,那太可惨。 回过头去——献给上海的诸友——郑振铎 回过头去,你便如立在名山之最高峰,将一段一段所经历的胜迹及来路都一一重新加以检点、温记 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 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我的良友——悼王世瑛女士——冰心 一个朋友,嵌在一个人的心天中,如同星座在青空中一样,某一颗星陨落了,就不能去移另一颗星来填满她的位置! 最后的一天——许广平 他就来不及等待到明天,那光明的白昼呀。而黑夜,那可诅咒的黑夜,我现在天天睁着眼睛瞪它,我将诅咒它直到我的末日来临。 她走了——梁遇春 她走了,走出这古城,也许就这样子永远走出我的生命了。 水样的春愁——郁达夫 在柳树影里披了月光走回家来,我一边回味着刚才在月光里和她两人相对时的沉醉似的恍惚,一边在心的底里,忽而又感到了一点极淡极淡,同水一样的春愁。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读后感(五):旧年月的真心真情,能抵御互联网的混乱空虚

为了放松才刷微博,

却刷到一堆糟心新闻,

越刷心越堵。

为了解压才刷抖音,

却一气刷到半夜两三点,

睡不好更焦虑了。

互联网上到处都是精神刺激,

我们却越来越难快乐。

想要深刻、真挚、绵长的精神慰藉,

只能放慢节奏,打开书籍,回到过去。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是一本描绘旧年人事风物的散文集,

收录都是名家名篇,文短长,语淡情真。

特别喜欢那三篇怀念仆佣的文章,

冰心笔下的保姆富奶奶、

徐志摩笔下的长工家德、

季羡林笔下的佣人王妈,

都是勤劳质朴、可爱可敬的劳动人民,

却又那样地命途多舛、令人唏嘘。

季羡林写他小时候在闷热的夏夜醒来,

就看到王妈坐在昏黄的油灯旁纺着麻。

“她的黑而大的影子被投在墙上,

和夜来香的影子一起静静晃动。”

到严冬大雪的早晨,

他又看到她点着灯起来生炉子。

“冷风把她手吹得红萝卜似的开了裂,露出鲜红的肉来。

我永远忘不掉这两只有着鲜红裂口的手!”

她是一个命苦又倔强的寡妇,

丈夫早死,儿子病倒在关外。

她花光几年做仆人攒的钱,

才把儿子接回身边。

“这以后,王妈少了叹息,多了微笑。

有时儿子买了一个甜瓜或柿子,

甚至几个小小的梨,拿来送给母亲吃。

儿子笑,不说话;母亲也笑,更不说话。

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这笑怎样润湿了这老人的心。”

然而好景不长,儿子又开始生病,

王妈束手无策,只能等待噩运降临。

“在严冬的大风雪里,

在灰暗的长天下,

坐在一辆独轮小车上,

一个垂老的人,

带了自己独子的棺材,

带了一个艰苦地追求了一辈子

而终于得到的大空虚,

带了一颗碎了的心,

回到自己的故乡里去,

把一切希望和幻想都抛到后面,

人们大概总能想象到这老人的心情吧!”

幸亏有这份饱含温度的记录,

我们才能从远去的灰暗年代里,

捕捉到一个老妇佝偻的身影。

不爱宏大叙事,只爱具体的人。

不爱冷硬数字,只爱软弱的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