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是一本由江峰 著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32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读后感(一):知识性很强,有些深度,适合学生系统性学习

初读此书,前三章感觉行云流水,作者用大白话把分布式系统的方方面面讲得比较透彻。其中,自动机有些抽象,但其实还好,看进去了就知道自动机是分布式系统的理论模型了。如果只是想了解分布式系统,看到这,然后看看后面每种算法的结论,就差不多了。

从第四章开始,难度慢慢就出现了,因为它开始详细介绍和证明各种分布式算法了。这种感觉有点像当初学习《数据结构》中的树、堆那样,有些痛苦,需要翻来覆去的看一个片段。不过一旦看明白了,就会有一种获得感。尽管一段时间不用也就淡忘了,但是曾经学会的自信还在,至少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你不会犯怵。就像学过微积分的人,尽管不记得sin的微分了,但也不会害怕,不就是翻翻书嘛。学而不用大抵就是这个效果。

但是本书的案例有些少,例如作者在概率广播中已经提到了Gossip过程,但却丝毫未提及Gossip协议以及P2P协议。如果能更多的结合工业界应用,则更好了。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读后感(二):犹豫要不要归为抄袭《Introduction to Reliable and Secure Distributed Programming》

刚看到本书内容选题,还是很欣慰的,难得国内有人能写本涉及分布计算理论的书,哪怕国外,介绍这些内容的书也屈指可数。

拿到书,才注意到目录里第7章的“注册器”,一股不祥的预感:把register翻译成注册器,还是头一次见。

翻了一些章节的具体内容,可以肯定绝大部分内容是翻译的《Introduction to Reliable and Secure Distributed Programming》Second Edition, Christian Cachin, Rachid Guerraoui, Luís Rodrigues, 2011, Springer(还被江书录入参考文献 [26] 了)。

能找到的少数差异,是将算法中的 `upon event` 改成了 `when event`。

如果作为译注出版,哪怕翻译得质量差些,也可以说是功德一件。但这样直接写上自己的名字,称为原创,还拉来一众领导作序,是无法接受的!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读后感(三):这本分布式理论的好书,推荐给大家

虽然分布式书籍层出不穷,但是国内对于分布式理论的书籍很少。看过的大部分是对某一个分布式框架进行介绍,从安装部署到接口调用,再到架构分析,更多教我们怎么用,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仅仅有实践缺少算法原理,只能了解到一些使用,但不能接触到分布式的核心。

国外这方面的资料确实领先,但语言的差异和过于精确的描述,使得本身就复杂的分布式理论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读起来十分烧脑和费解。这本书的描述形象直观,更好理解复杂抽象的分布式系统,白话式的讲解但不失准确,内容深入浅出,每部分都有作者多年的体会和经验。

我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对于链路、失败检测、广播、共享内存、共识等这些分布式的关键抽象,先进行通俗易懂的论述,让我对这些抽象有直观的感受,后面的算法介绍、算法证明、性能分析虽然有些复杂,但不影响我对这些分布式核心抽象的理解,层层递进,适用于不同需求的读者。其中,概率广播中的数学推导,对CAP理论的理解以及网络和时钟同步的等价性,让我觉得很有收获,对分布式有了新的理解。

书中插图较少,干货很多,这是技术类书籍的风格,如果能增加一些插图,和相关算法的图示就更好了。

每个分布式框架如同各种招式,但其中的抽象本质是相同的,读后让我觉得众多分布式框架是相通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花些时间从这本书中修炼内功,会让之后各种招式的学习事半功倍。

技术水平有限,只是我的一些感受,欢迎对分布式感兴趣的朋友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成长。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读后感(四):细致的思考 独到的见解

在国内多如牛毛的分布式实践丛书中,终于找到了一本讲得如此透彻的分布式理论书籍,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细细品读完,真的是受益匪浅。书中很多内容都反映了作者的细致的思考,一些新颖的想法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书中讲了八页多详细介绍了运行时环境、事件、签名、步、激活、合成等概念,让我这种不熟悉自动机理论的人无需参考额外资料,也能快速掌握基本概念,为深入理解分布式系统和算法打下了基础。

又如,对于概率广播,之前我一直是似懂非懂,书中总共花了九页纸,用图和表对算法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通过一步步公式推导,定量计算了算法复杂度,最后通过一个泰勒展开将“扇出k”消掉了。很少有人能把一个概率广播讲得这么细致。

再如,对于Raft和Paxos,即使我再熟悉,但之前也只是被动理解,是“死”的知识。而书中花了30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序列共识,以及Raft、Paxos这两种序列共识的实现,将我对共识的理解直接拔高到了一个层次,实现了融汇贯通,让知识真正地“活”了过来。

此外,书中从算法模型开始就详细介绍了本地时钟、全局时钟、时钟漂移、全局观察者以及因果不变原理等概念,并用一整章介绍了基于时钟的分布式算法,包括时钟同步与网络同步的等价性,尤其是用时钟同步系统构造网络同步系统那个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

要知道,科技领域要有原创理论和方法是很难的,能讲清楚现有的分布式理论已属难得,何况书中还有很多的原创。虽然分布式算法众多,理论艰深,本书却做到了条理清晰,由浅入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最后感谢作者能把分布式理论表达得如此透彻,让我得以一窥分布式理论这一神秘领域的全貌,强烈建议有志于从事分布式研究和开发的同学阅读此书。

《分布式高可用算法》读后感(五):从算法中来,到实践中去

作为一名有十年分布式系统开发经验的开发人员,一直在期待这样一本书,一本能够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的讲解分布式系统和算法的书,当我读到这本《分布式高可用算法》时,我就知道,就是这本了。

我感觉到这是一本能够“懂我”的书,读完这本书,我十年的从业经历得到了一次总结,我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一直困扰我各种问题也犹如冰雪融化般消散于无形,这就是那本我一直期待的书。

在分布式系统中有一个著名的CAP理论,被认为是分布式系统领域的公认定理,该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在分布式系统中不可能同时满足以下三个特性:C:consistency一致性、A:Availability可用性、P: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实践中,由于集群规模越来越大,跨多地多机房分散部署越来越普遍,节点故障、网络故障将是常态,而要保证服务可用性达到N个9,需要保证A和P,舍弃C或者舍弃强一致性保证最终一致性。尤其是在低延迟、高可用的应用场景中,当出现分区容错时系统需要快速、准确的完成故障检测并恢复服务,将故障造成的影响将到最低,保证服务的高可用。这些场景都离不开分布式高可用算法。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从理论的角度系统性的介绍了分布式系统和算法,尤其针对分布式高可用算法作了着重介绍。作者以逻辑严密而又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分布式系统的世界,从分布式系统的理论基础开始,先介绍了基于IO自动机模型的编程模型,然后介绍了用于系统建模的几个分布式系统关键组件:进程、消息、链路和时钟,并介绍了同步系统、异步系统,提出安全性和活性的对立统一,详细介绍了链路、失败检测、选主、广播;到这里作者把分布式系统的基础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对各种情况提出了对应的算法、算法的正确性证明及性能分析,随后介绍了在分布式系统领域中的经典算法及实践:共享内存、分布式共识、时钟同步,从算法角度层层展开,涵盖了实践中面临的经典问题——“拜占庭将军问题”,著名的共识算法——Paxos协议及其变体,并介绍了序列共识,对Multi-Paxos和Raft协议作了对比。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如此系统性的、理论功底如此深厚的、阐述角度如此独特又通俗易懂的分布式系统和算法书,本书既适合于在分布式系统领域从事多年的技术人员,也适合分布式系统的初学者,当你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会跟我一样在分布式系统的理论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让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为一体,在工程实践中以全新的视角思考、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