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劳动者的星辰》读后感1000字

《劳动者的星辰》读后感1000字

《劳动者的星辰》是一本由范雨素 / 郭福来 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劳动者的星辰》读后感(一):刘大先:《劳动者的星辰》:来自生活与大地本身的力量

这是素朴的生命经验,也是真切的人生感喟,更是从被他人言说到自我表述的发声,他们未必能洞察自我与社会的真相与根源,却携带着来自生活与大地本身的力量,令读者明白世间万象的多维,让文学的视野打开,让书写的心胸扩张。

推荐人: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教授,《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第4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艺理论研究。

《劳动者的星辰》读后感(二):仰望星空

《劳动者的星辰》,多美好的书名啊!刚瞥见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心里自动认为,这本书可能是一本某个学者写的非虚构的纪实文学之类的作品。又或者,是某位作家的文学新作。但是打开之后,立即就明白了,非也。并且内容还很令我意外,顿时兴趣更大了。原来这本书的作者不只有一个,而是一群作者。他们的身份是工人,有男有女,在北京,一个叫皮村的地方,他们成立了一个皮村文学小组,这本书,就是他们的文学集子。康德和王尔德有两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看了他们的这些作品,忽然体悟到了两个看似简单的道理,或者说,对这两个简单的道理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了。一是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无论他从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平凡、一无是处,但是,他都一定拥有属于他个人的但是不为人所知的精彩的故事。二是文学这个东西,原来真的不需要高尚,不需要全都是一些触不可及的东西,或者以那些东西为基础,文学就是自己身边的事,自己认识的事,你描写好它,这就是文学。这样看,高位者有高位者的文学,下里巴人也有下里巴人的文学。无论生活在如何阴暗的阴沟里,只要怀有仰望星空的心,就是生活的文学。

《劳动者的星辰》读后感(三):用生活以文学

“皮村文学小组”是一群劳动者,是人们常说的那种边缘群体:学历不高、廉价的劳动力,是囿于现实之间的种种、拼命活着的人。 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育儿嫂、顶棚匠、小贩…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又极其遥远的群体,他们把生活呈现给读者,他们把自己讲给别人听。没有故意为之的轰轰烈烈,却让人压抑:文字间不经意透露的窘迫、人与人间的龃龉…这些人在书写生活,所以没有任何技巧,但却附有力量。

他们因为写作而被一些人看见,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可能已经实属幸运(如果能通过这种途径变现的话)。但是在一个明星嫌600块钱的餐费太少的时候,还有人因为一个月三五百的低保而感恩戴德。大部分人认为明星一天餐费几百太少很正常,却不愿相信有人会为了几百块甚至几块钱而愁眉莫展…在这种时候,“苦难”更加有意义,记录“苦难”的作品更加有意义:它不是为了吸引眼球,也不是为了抹黑社会,只是为了现实能被看见。

我喜欢这种纪实文学,它能让我知道这世上还有其他人,知道人们都是怎么样努力活着。它的存在能让人清楚地知道,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同样是鲜活的生命。知道自己疼,说明我们活着,知道别人疼,才能说明我们是个人。

《劳动者的星辰》读后感(四):劳动者的星辰:手持钢筋亦可握笔杆

相比上上一辈的文化革命或者大饥荒的故事,我想《劳动者的星辰》更能让我体会到人世间的辛劳与痛楚。那可能是我父亲的故事我母亲的故事,是他们在耳边不经意的提起。

母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里,姊妹四人加小舅,因为太穷,小姨被送走,在我二十多岁才知道还有一位小姨。我妈排行老二,渴望上学,想学习,可是排上摸底也轮不到她。19岁嫁给我爸,我爸家更穷,兄弟五人,白手起家。在东北收废品北京收废品江苏收废品,辗转各地二三十年,内心渴望停下来,但是生活不得不继续,今年父亲查出来肿瘤,生活的重担交给了妈妈与弟弟。上一辈的人生总是这样吧,童年像大人一样劳作,青年奔走为儿女辛苦,好不容易要享福了,生病了!

一代总比一代人幸福,是踩在上一代的肩膀看的世界,而我们总后知后觉,父母快被时代抛下,我们还未蓄势努力。

有一次,无意看看妈妈写的日记,她总说她生活何时才是个头,不想huo了这种话。很难受也很心酸,不过也庆幸,妈妈学会打字,用文字倾诉自己。

“作者”向来不专属于“有学问”的人,它属于每个想要用它抒发情感的人。劳动者的文学,闪耀着坚强的汗水,努力的星辰。

《劳动者的星辰》读后感(五):霍艳:《劳动者的星辰》:承载了这个时代丰富的细节

“皮村文学小组”是一个由劳动者组成的群体,他们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讨论文学,不定期出版刊物,尽管文学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写作训练,也无力理解时代变迁,但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真挚的情感、蓬勃的生命力、善于应变的劳动智慧,依然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角,交出了《劳动者的星辰》这本“文学作业”,里面的故事承载了这个时代丰富的细节。导师张慧瑜对这些“学生写作”评价很高,他认为工友们的写作“最不功利”“离精神性最近”,他们不指望能发表,“写出来就很幸福”。同时这些创作“给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某种程度上也拯救了当代文学”,使文学从对繁复技巧的追求回归对真挚情感的抒发,重返文学作为心灵家园的起点。更令人触动的是“工人们面对命运不卑不亢,大悲大喜都能坦然面对”,使得他们的作品不沉湎于过度抒情和自我关注。在与工友的接触中,青年知识分子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导师,而俯下身来向劳动者学习。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就以劳动场景和劳动智慧为素材,如今它以更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更便捷的生产方式,鼓励劳动者自我书写。“文学”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不只是一个摆放在书架的名词,更是一个动词,一种行动方式、思考方式。

推荐人:霍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