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径林间读后感精选

寻径林间读后感精选

《寻径林间》是一本由〔挪威〕龙·利特·伍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径林间》读后感(一):好奇妙的书,忍不住带它一起去逛公园

《寻径林间》讲了一个奇妙的故事。作者的丈夫不幸离世,她在悲伤中偶然加入一个蘑菇爱好者协会,没想到的是,小小的蘑菇居然一点一点治愈了她的悲伤。

看完这本书时,外面下着大雨,隐隐涌过雷声。第二天一早,我便带着书去公园,想循着书中的文字,看看能不能找到蘑菇,结果真的被我找到不少。能遇到这本书,真的感觉太美好了~

《寻径林间》读后感(二):寻菇和疗伤——两段旅途的交汇

《寻径林间》的副标题是“蘑菇和悲伤”。全书在蘑菇和“哀悼”这两个主题间来回切换, “外观”和“内观”,二者其实都有一种理性的审视。“蘑菇的领地“和“悲伤的迷宫”都是“陌生的异域”,坚强的作者极为不易地保持着开放心态,时时检视。所有恒久固定坚实的东西都化作“轻如羽毛的泡泡”,但她意识到“有责任把令人窒息的悲伤变成可以忍受的痛苦”,让她自己的生活“回到平稳的状态”。副标题中蘑菇在先,找到新方向,培养新爱好,是作者在三十年的伴侣猝然离世后复原自我、重建生活的一种应对。

本业为人类学家的作者也在对蘑菇爱好者团体进行田野考察:仪式、惯例、核心阶层、标准制定者。她发现蘑菇毒性标准在北欧诸国、英法都不同,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潜在毒素的态度”。嗅闻气味对于蘑菇的种类鉴别有特殊的作用,但蘑菇权威书上对于气味的描述是初学者难以领悟的,而且也需要重新探讨,她甚至考虑组织一场芳香研讨会。

作者对于权威和边缘的敏感和她的移民身份很有关系。她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本名龙丽云,当然,在挪威,她是Long Litt Woon。她在挪威做交换生时认识了艾尔夫,很快两人相爱、结婚,她十八岁,他二十一岁,自此开始见证彼此的人生。艾尔夫去世后,她也想过是否应该继续在挪威生活。

采集蘑菇这种必须在户外进行,必须先有老师和向导才能展开的活动,对于作者个人生活的复原和重建至关重要。这项爱好需要专注于当下情境,打开感官充分觉察周遭,作者幽默地创造了一个新词“蘑流”来形容这种状态,类似于运动员的“心流”、禅修之人的正念。对于身心的疗愈,这一点其实极为关键,很多饱经创伤的人无法运作他们的感知系统,难以感到自己是真正地活着。作者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但她也写到自己的感官被悲伤所麻木。在学习和吸收蘑菇知识的过程中,她的感官被重新激活,“重新开始感知世界就像从百年的睡眠中醒来一样。”此外,总有同伴在侧的户外活动,能推动伤痛之人获取新的经历,不致沉溺于悲伤,封闭自我。

她在辨认菌种上很有天赋,修完培训课程后不到一年就通过了挪威特有的“蘑菇检测员”认证考试,之后就可以帮助没有经验的蘑菇爱好者。这是作者终于获得的人生新目标。博物爱好者在读到她初识蘑菇,凭借所学知识正确分辨种类,还有发现个人新种时的难忘时刻——“闪光记忆“等内容时,会格外感同身受,无论是观鸟,还是采菇,这些体验都是一致的。菌类由于其辨识的难度,更大大增强了采集活动本身的成就感。此外挪威的公地制度和一些国家不同,每个人都有权在任何地方采摘浆果、蘑菇或鲜花,采集蘑菇会有专门协会组织,比如“大奥斯陆真菌和有用植物协会“。普通人总有机会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在专家带领下实地采集,渐渐窥得个中门径。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始终不缺勇气、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无论是参加丧偶互助小组,还是举行派对,邀请采蘑菇同好各自带一道蘑菇菜,热衷尝试各种食用菌的烹饪法,还是采访陌生人,探索被视为禁忌的裸盖菇致幻作用,都显示出这些可贵的特质。 “永远不要害怕冒险走出你的舒适区”,作者从人类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巴特那里学到的关于田野调查的重要经验,也适用于人生遭受重大变故的阶段。

全书感人至深的一幕来自结尾题为“极乐”的章节,探索蘑菇的领地,走出悲伤的迷宫,这两段旅途终于交汇于一点。但我当然不能剧透。

《寻径林间》读后感(三):治愈孤独与疗愈悲伤的蘑菇王国

《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是挪威人类学家和认证蘑菇专家尤·利特·伍恩所著作的关于人类学与博物学的作品,书中记录了很多奇闻轶事,包括认识哪些是可以吃的蘑菇、通过蘑菇建立起的友情、拉丁语课上学习辨别蘑菇的颜色、形状、气味和大小、和“蘑菇朋友”一起找寻珍稀蘑菇的经过…… 蘑菇和悲伤,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伍恩的丈夫艾尔夫突然去世的消息,仿佛像是在伍恩的脸上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她的内心一片混乱,死亡永远把依赖与幸福分隔开来。在绝望之际,在面临余生将如何度过的难题时,心爱之人的离开也把伍恩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伍恩开始试图理解真正打击自己内心的东西,试图解读一些不是来自外部陌生的世界,而是内在无所不包的混沌状态,以重新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在这个两难的时候,蘑菇给伍恩提供了一种全心看待事物的视角,让她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看似令人困惑的真菌世界,也让自己的情感深陷在模糊而松散的秩序之中。 伍恩开始参加当地协会组织的蘑菇狩猎探险,接触了许多蘑菇专家,通过检测员考试成为蘑菇协会核心圈子的蘑菇检测员,在经历至亲死亡后,整个世界如同变成真空,但在一次次蘑菇探险的经历中,伍恩用自己对菌类世界的探索填补了无穷无尽的虚空,在这个小众的群体与菇友们互相帮助,自己也逐渐在痛苦中解脱。 关于蘑菇展开的一切活动对伍恩而言是一件非常愉快的工作,比自己预想的也有意思的多。虽然自己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但丈夫设计的建筑们依然拥抱安慰并陪伴着自己。伍恩在一次次寻径林间的过程中明白了人们死后留下的好名声并不是用金钱和权力可以得到的,也没法让它们在石头上印刻变成永恒,而是在日复一日、点点滴滴中积累的。艾尔夫留给自己的是鲜活的生命感和珍贵的价值观,让自己有更多勇气去珍视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艾尔夫成为伍恩心里的一个印记,并终将伴随自己一生。艾尔夫会变成地球上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伍恩生命中的一部分。虽然伍恩有时候会觉得被悲伤压得喘不过气,但总有一瞬间自己的精神能够振奋,在喜悦与纯粹中探寻自然,每时每刻感受蘑菇和真菌学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意义。

《寻径林间》读后感(四):寻径林间|一位人类学者的“菇勇者”之旅

(文章首发:寻径林间|一位人类学者的“菇勇者”之旅 )

丈夫的突然离去,让人类学者龙·利特·伍恩(Long Litt Woon)沉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直到她无意间发现了树林里的蘑菇。

为此,她写下了一段有关蘑菇的故事。

在她的蘑菇王国里,蘑菇具有神奇的“蘑”力。它和悲伤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交集……

死亡和失去,正如森林和大雨。而悲伤,就是那不知从什么地方悄然冒出的蘑菇。

蘑菇神秘,有毒。因此它让我们产生幻想,又心生恐惧。

要是能完全忽略它们,能不去招惹它们,那也是好的。

可偏偏有的人,只是假装看不见它们,任由蘑菇的迷宫膨胀,蔓延,惶恐不安。

还有的人,气呼呼闯入蘑菇的阵地,哼哼唧唧踩上几脚。以为这样,蘑菇就会败下阵来。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这样的。她追寻它们,辨认它们,并为它们开辟出秘密基地,观赏,品味,珍藏;或将它们搬上餐桌,冰鲜,干片,咂巴,嚼碎,大快朵颐!

一朵一份快乐,两朵双份快乐。

在蘑菇的世界里探索,在悲伤的旷野中前进。两段看似平行的旅程,交织,缠绕,彼此滋养,直至融为一体。

蘑菇在她的内心。但是,好像没有悲伤什么事了。

这就是作者与蘑菇的奇遇,一种神奇的“蘑”法。

然后她说——

所有那些长篇大论的禁忌——蘑菇潜伏着致命的威胁——只字不提蘑菇所带来的愉悦,只不过是把恐惧简化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危险行为,好顺理成章地,落荒而逃。

悲伤和勇气,其实都藏在这朵小小的蘑菇里。

人类学家向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力,擅长以小见大。在他们笔下,蘑菇不是第一次说“人话”了。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珠玉在前,从一条联结全球的松茸供应链看到资本主义废墟上的另一种生机,探讨了身处不稳定世界的我们,如何自处,何去何从?

而《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切入。就内容来讲,它浅显易懂,就形式而言,叙述大于分析。若试图从里面找出些学术性的东西,恐怕要大失所望——除非你想要了解的是蘑菇的拉丁学名。

但我还是深深地入了迷。

作者以沉浸式的体验,从一个隐秘的视角出发,娓娓讲述了一段回归生命本原,从他者反观自我的旅程。

这段旅程轻松却不乏深刻。它让人在探索中反思:身处黑暗绝境的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生命?

没有谁能拒绝得了这样的反思。

因为它关乎人,关于物,关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关乎人与万物如何共存,彼此成全。

《寻径林间》读后感(五):漫步蘑菇王国,领略内心哀伤的景致,迈向新的春天

“采集蘑菇给我带来了一种心流的体验,这就是我所追求的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为了生存下去,感受心流就是寻找意义,找到意义就足以平息并改变内心的风暴。回首往事,我可以看到自己在悲伤的风景中走过,渐渐迈向新的春天。在我内心和外在的旅程中,生活悄悄地回来了,我也似乎重新看到了自己。”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自然疗愈的故事。挪威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面对丈夫艾尔夫的猝死,沉湎于悼念亡夫之际,无意间发现了挪威森林间那奇妙的蘑菇世界。她在探索蘑菇世界的旅程中,滋生了对蘑菇的兴趣和寻觅蘑菇的爱好。后来她成为了一名认证的蘑菇专家,恢复自我疗愈的能力,重新开始感知世界,掌握自己的生活,逐渐地走出了哀伤的阴霾,重新找到了回归生活的道路,开启了生命的新篇章。

龙·利特·伍恩(Long Litt Woon),本名龙丽云,生于马来西亚,现居于挪威奥斯陆。当她18岁到挪威第四大城市斯塔万格市做交换生时,认识了当时21岁的艾尔夫,后来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是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见证人。

后来艾尔夫在上班时突然猝死,给伍恩带来了身体、精神和情感上的沉重打击,伍恩由此陷入了黑暗的绝境。为了纪念丈夫艾尔夫,伍恩对蘑菇王国和真菌领域的探索,渐渐地变成了她内心中的一场漫步。在树林里散步给伍恩带来了内心的平静,对菌类界的探索于成为了一种度过哀伤时间的方式。在真菌世界的探索和内在悲伤的旷野中来回徘徊之余,蘑菇彻底地成了她的救命稻草,为她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视角。随后伍恩在和菇友一起发现珍稀的蘑菇、研究真菌学文献、学习拉丁语以及同专家探讨蘑菇的气味和颜色等趣闻轶事的过程中,她一点一点地重新站立了起来,重新点燃生命中的灯塔,走出悲伤的时光隧道。

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想到我的一个挚友,她在去年也遭遇了与作者相似的不幸经历。当时她把自己困在家里,基本上足不出户,将自己尘封在悲痛的深渊里将近半年有余。身为朋友的我,内心满是愧疚,再多的言语,对于身处黑暗谷底的人来说,都是稀薄而多余的,就像作者所言,“当沉重的悲伤被隐藏起来时,它会变得私密和孤独。”

其实,TA们更需要的是我们对TA们悲伤处境的认可与感同身受。“我们都是悲伤的业余爱好者,即使每个人迟早会失去一个亲近的人。”

BTW,这本书除了是一本心灵疗愈之书,还是一本与蘑菇有关的科普书籍:

1,挪威蘑菇简史:

由于对食用蘑菇中毒的风险忧虑、偏见、无知和缺乏好奇心,曾经的挪威人滋生了对蘑菇的恐惧。19世纪蘑菇第一次出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挪威家庭的餐桌上。挪威自1952年起就为蘑菇检测员开设了培训课程。在挪威,蘑菇检测已经非常成熟,公共机构在其网站上引导人们去挪威真菌学协会进行检测。挪威于2000年首次拟定蘑菇食用标准清单。

2,采集蘑菇的科普:

要了解你的蘑菇,必须训练所有的感官,尤其是嗅觉,以便吸收必要的信息来确定蘑菇的种类(比如,可食用、不可食用、有毒、剧毒)。

采集蘑菇前,要对自然界复杂的情况进行各种各样的权衡(比如天气、环境、日期、地点、物种)。

伍恩以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害怕冒险走出舒适区。当我们在寻找生命全新的意义时,要学会不断地扩大我们的舒适区。当我们走不出心灵的囚笼时,可以通过结识新朋友,丢掉旧标签,用正确的时态与心态,重新开始感知世界,拥抱未知。同时还能以不同的方式调动全身感官,慢慢地开始掌握自己的生活,找回自我肯定感,摆脱昨日的忧伤,奔向全新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