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习惯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的习惯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的习惯》是一本由邱泽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习惯》读后感(一):扎心了!有一种读书,是玩物丧志?

近日,我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中国人的习惯》,作者是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邱泽奇。

邱教 授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书中追根溯源,总结了中国人的五个好习惯。

而在读到好的休闲习惯:张驰有度这部分内容时,我发现了这样的描述:

明清时期的文人志士有一种论断叫做:读书入迷,不伺思考,也是玩物丧志。(见《中国人的习惯》第 159页。)

读书读傻了,莫非指的就是这种“玩物丧志”式的读书人呢?发人深省!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和西方的哲人康德所言“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提倡读书要边读边思考,两者相结合,才能习得真知。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加辨别地囫囵吞枣、填鸭式读书,就可能读成书呆 子

《中国人的习惯》读后感(二):中国人的习惯,正在悄然颠覆

如果让你总结中国人的几条习惯,你会如何作答?我相信很多人可能要抓耳挠腮好一阵子,也未必能给出答案。在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现代媒体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让人们对周遭负面事件的印象会更为深刻,所以一提到习惯,会本能地想到的是坏毛病。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邱泽奇在他的新书《中国人的习惯》做了五点总结: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和而不同的社会习惯、择善而从的生活习惯、勤勉好学的工作习惯和张弛有度的休闲习惯。看上去,不但抽象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也颇能与当下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表里相同。

我想,作者应该在标题中省略了一个“好”字。当然,这本书中的“中国人”其实指代的是一个国民总体,而非个人。中国的人习惯,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从这点看,比起柏杨那本痛陈“酱缸文化”的《丑陋的中国人》,邱泽奇教授穿越黑夜依然探索光明,看到的更多是中国人习惯中优秀的一面。

由于本书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旁征博引、以及纵览数千年的时间轴,一度会给人一种错觉,作者要谈论是否只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但若通读全书,你会发现,这五点习惯是中国人延续至今、依然鲜活的习惯。这些习惯不仅提炼自传统典籍——即先贤们是如何说的,同时也提炼自的数千年来中国的日常——中国人是如何做的。所以,这些好习惯并非贴金粉饰,而是源自真实的历史和当下。

和而不同形塑出中国各地迥异的民风,最近四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则是勤勉好学的最佳脚注,甚至包括颇具争议的996福报观也都是传统中国人习惯在今日投射的表征,与之相对应的“张弛有度的休闲习惯”,实质的重点其实在于“张”,直到今天,大众仍然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年轻人的月光、闪辞、躺平。

作为社会学家,邱泽奇教授也看到这些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也正在遭遇时代的挑战。他敏锐地观察到,移动终端的普及几乎让每一个人都卷入在线社交网络,后果是每一个人都处于高度异质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即使身边的人,也可能与自己的三观不合。在赛博世界里,由于剥离了真实的身份信息,这种三观的碰撞则会更加剧烈。

随着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成长,他们的言行是否会改写中国人的习惯,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但银河系的法则从来不是精致,一如作者在书中写道:“传统的生活经验在场景化新生活面前已经完全失去了效用,人口的大量流动和流动频率的加快又大大缩短了个体经验的有效时间......也许守正创新,不断地适应场景是我们需要建立的新的生活习惯。”

《中国人的习惯》读后感(三):你有哪些来历不明的习惯

人行于世,习惯始终伴随左右。从最初的本能,到好奇心,到生理结构,心理因素和环境的变换,都会给我们生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有的被我们视为优点,有的则是弱点。这些也许与众不同的特点则是区分每个人的简单的规律。

《中国人的习惯》这本书则是通过古文献来分析我们全方位的习惯,诸如思维习惯,社会习惯,工作学习的习惯等等。但不论个人习惯还是社会习惯,我们是否想过,这些习惯从哪里来呢?

先天与后天的分歧贯穿其中,从辩证法来讲我们并不能忽略任何一项。先天与后天本是共生,无需纠结到底谁对谁错。先天占了先机,后天也占了很大比重。毕竟生存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先天无法想到的。

刚出生的婴儿绝大多数都会游泳,适应在水中的环境,但长大成人后便不会了。这就是先天与后天一个简单的类比。

习惯的由来是多角度的。我原本习惯在纸上写字,后来则习惯在电脑上写字,这是环境带给我的便利,也由此改变了我的习惯。有的朋友换了床就会失眠,这同样是环境带来的影响,习惯了一张床,那么它的柔软程度,枕头高度,甚至被子的重量,光线,声音,都会逐渐形成准备入睡的前提,我们的身体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一旦变化,就失去了信号的来源,让大脑以为并没有做好睡觉的准备。

这些简单的表象正是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思维习惯与社会习惯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形成怎样的习惯。譬如很多外国的收银员并不会像我们一样凑整找零,而我们的运算习惯“借一位”就很好的补充了这个习惯,让我们能顺利的拿11块钱去买6块钱的东西并迅速得到5块钱的找零。

先天的习惯更倾向与天赋。特斯拉在脑中想象模拟实验,这是他得出成果的习惯。却很难映射到别人身上。北大天才韦东奕心算就超越了诸多高手的演算,他的做题习惯,也同样是我们无法比拟的。

先天的习惯也有很多例子,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也许后天习惯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那些看似来历不明的习惯,早早的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的改变我们,只是我们并不理睬。

《中国人的习惯》读后感(四):费孝通的推己及人

曾国藩曾带领的湘军在与洪秀全作战时,已经开始有了败军迹象。这时,他的幕僚王湘绮要请假回家。曾国藩忙于公务,就没有顾上批假条。后来有一天晚上,曾国藩有事去找王湘绮,王湘绮正在专心看书,曾国藩进去都半天了,王湘绮也没发现来了人。第二天,曾国藩就让王湘绮回家了。有人问他:“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家?”曾国藩说:“昨天晚上我去找王湘绮,发现他看书都半个小时了也没有翻 动过书,可见他没真正看书,而是在想回家的事,既然他去意已决,无法挽留了,不用勉强,还是让他回去好了。”这个故事出现在《中国人的习惯》书里,作者邱泽奇教授把这个故事归到中国人的六大习惯之五“张驰有度的休闲习惯”中。 其实这个故事最恰当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另一个重要习惯:——推己及人。 曾国藩本来是不准备批王湘绮假的,可看到他坐在那里看书却没真看进去,也半天没有发现曾国藩到来。所以就想他一定有心思,还是批他回家算了。 曾国藩能这样去想,一个重要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 这个习惯在《中国人习惯》书中被列为第一大习惯。并且书中用大量篇幅谈到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 从《中国人的习惯》一书也能发现作者的师承关系,他视费孝通为老师,而费孝通又是大学者潘光旦的学生。 尤其是在第一章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中,讲到了费孝通的“我看人看我”和“人看我看人”思想。 关于“我看人看我”,费孝通在恩师潘光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也公开演讲过。 费孝通说要讲潘先生,关键要看两代知识分子之间的差距。差距的关键在怎么做人。做法不同,看法不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才能觉得过得去?不是人家说你过得去, 而是自己觉得过得去。这一点,在两代知识分子之间差别很大。 费孝通又重点提到,潘先生这一代人的一个特点,是懂得孔子讲的一个字:己,推己及人的已。懂得什么叫做“已”,这个特点很厉害。己这个字,要讲清楚很难,但这是同人打交道、做事情的基础。归根到底,要懂得这个字。在社会上,人同别人之间的关系里边,有一个“己”字。怎么对待自己,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首先是个“吾”,是“己”。 他们首先是从己做起,要对得起自己。怎么才算对得起呢?不是去争一个好的名誉,不是去追求一个好看的面子。这是不难做到的。可是要真正对得起自己,不是对付别人,这一点很难做到。考虑一个事情,首先想的是怎么对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这可以说是从“己”里边推出来的一种做人的境界。 在儒家学说里边,这个世界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它提出“推己及人”?“一日三省吾身”是要想什么?人在社会上怎样塑造自己才对得起自己?潘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过课,专门讲儒家的思想。 费孝通从老师潘光旦身上所看到的做人处世以及延伸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还谈到他写过的一篇文章,《我看人看我》,意思是讲我看人家怎么看我。 这里有“吾日三省吾身”习惯也有推己及人思想。 这本《中国人的习惯》列举了六大中国人的习惯: 一、 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 二、 和而不同的社会习惯 三、 择善而从的生活习惯 四、 勤勉好学的工作习惯 五、 张驰有度的休闲习惯 六、 人之初本无性 这些中国人的习惯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人身上刻下的烙印。 书中引用了很多经典古籍,语言的可读性虽然枯涩了一点,但思想性还是很有传播价值的。 一本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习惯》读后感(五):儒家的推己及人

曾国藩曾带领的湘军在与洪秀全作战时,已经开始有了败军迹象。这时,他的幕僚王湘绮要请假回家。曾国藩忙于公务,就没有顾上批假条。后来有一天晚上,曾国藩有事去找王湘绮,王湘绮正在专心看书,曾国藩进去都半天了,王湘绮也没发现来了人。第二天,曾国藩就让王湘绮回家了。有人问他:“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家?”曾国藩说:“昨天晚上我去找王湘绮,发现他看书都半个小时了也没有翻 动过书,可见他没真正看书,而是在想回家的事,既然他去意已决,无法挽留了,不用勉强,还是让他回去好了。”这个故事出现在《中国人的习惯》书里,作者邱泽奇教授把这个故事归到中国人的六大习惯之五“张驰有度的休闲习惯”中。 其实这个故事最恰当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另一个重要习惯:——推己及人。 曾国藩本来是不准备批王湘绮假的,可看到他坐在那里看书却没真看进去,也半天没有发现曾国藩到来。所以就想他一定有心思,还是批他回家算了。 曾国藩能这样去想,一个重要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 这个习惯在《中国人习惯》书中被列为第一大习惯。并且书中用大量篇幅谈到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 从《中国人的习惯》一书也能发现作者的师承关系,他视费孝通为老师,而费孝通又是大学者潘光旦的学生。 尤其是在第一章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中,讲到了费孝通的“我看人看我”和“人看我看人”思想。 关于“我看人看我”,费孝通在恩师潘光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也公开演讲过。 费孝通说要讲潘先生,关键要看两代知识分子之间的差距。差距的关键在怎么做人。做法不同,看法不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才能觉得过得去?不是人家说你过得去, 而是自己觉得过得去。这一点,在两代知识分子之间差别很大。 费孝通又重点提到,潘先生这一代人的一个特点,是懂得孔子讲的一个字:己,推己及人的已。懂得什么叫做“已”,这个特点很厉害。己这个字,要讲清楚很难,但这是同人打交道、做事情的基础。归根到底,要懂得这个字。在社会上,人同别人之间的关系里边,有一个“己”字。怎么对待自己,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首先是个“吾”,是“己”。 他们首先是从己做起,要对得起自己。怎么才算对得起呢?不是去争一个好的名誉,不是去追求一个好看的面子。这是不难做到的。可是要真正对得起自己,不是对付别人,这一点很难做到。考虑一个事情,首先想的是怎么对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这可以说是从“己”里边推出来的一种做人的境界。 在儒家学说里边,这个世界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它提出“推己及人”?“一日三省吾身”是要想什么?人在社会上怎样塑造自己才对得起自己?潘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过课,专门讲儒家的思想。 费孝通从老师潘光旦身上所看到的做人处世以及延伸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还谈到他写过的一篇文章,《我看人看我》,意思是讲我看人家怎么看我。 这里有“吾日三省吾身”习惯也有推己及人思想。 这本《中国人的习惯》列举了六大中国人的习惯: 一、 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 二、 和而不同的社会习惯 三、 择善而从的生活习惯 四、 勤勉好学的工作习惯 五、 张驰有度的休闲习惯 六、 人之初本无性 这些中国人的习惯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人身上刻下的烙印。 书中引用了很多经典古籍,语言的可读性虽然枯涩了一点,但思想性还是很有传播价值的。 一本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