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光幻中的论语读后感摘抄

光幻中的论语读后感摘抄

《光幻中的论语》是一本由徐皓峰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幻中的论语》读后感(一):光幻中的论语 读后

觉得好,是因为开眼界,不仅是之前没读过讲电影艺术的书,还因为 作者对人世人情的看法,说的都是好话,透着欣赏。即使我学了一些恶眼看人,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中和一下未尝不好。 书是我从一个朋友手里顺走的,看的时候夹了几个标签。读完一遍回头来看,依然觉得意犹未尽。有不尽的感慨,只恨书读得少,识不得人的厚重。 不敢评论书,就依着当时夹的标签,写写想到的感受。多数感受来自于自身经验的比对,如果你明白,不要多做评判。

《光幻中的论语》读后感(二):51

来自propaganda的产物,也是专业人士的技术产物。剖析了这些电影的制作技术层面的问题和特点,以及在内外有别,东西敌对的氛围塑造中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显影,进而扩展到时代变迁中,保守视角里传统文化一再消退的遗憾,从传统儒家里仍有东西值得借鉴。 倒是符合现在的一种趋势:一面过去的镜子,仍然想从中照见未来之整体。这些东西从晚清以及五四,到八十年代思想史讨论以及新儒家,再到如今复古回潮,反反复复的谈。 要探寻表现在传统思想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如何适应、转换和改造才可能生存和发展。而关于儒学的研究工作并未对儒家或儒学的根基,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出多少深刻的研究,并没有客观地分析它的各个主要方面、特征、优缺点及其可能的前途;也就是说,对民族传统缺乏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反思。

更多的从社会实践层面讨论儒学的意义,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而不是从文本到文本的语义阐述解读。对个体完全没有问题,很难不慨叹世风的不上不下,从传统来看缺了礼数文化,以现代视角又启蒙遥遥,儒家文化对修身克己仍有很大裨益。对群体,如今仍然面对的是现代社会规则下的老问题,有没有必要,不言自明。

《光幻中的论语》读后感(三):一记醒木一声响

昨晚和今天,书房里、餐桌前、沙发上,要把徐皓峰的《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这本书看完了。

徐是个怪才,文风还是《逝去的武林》那种,不动声色中,扔出一句有洞察力的话。他绝不害怕表现自己的见识,因此文字写得很疏朗,也很硬气,也的确在他的文笔里看到了作为一个导演才能看出的,其他导演的一些问题和优点,甚至无能为力处。书里没有什么废话,都是数十年而后才能有的心得,最难得他的文字还有自己的节奏和气象——就像他的小说。

书的每一篇都是结合某部电影,写成了文化散文。它与电影的编表导剪有关,也与中国人的心理、文化、传统有关。徐皓峰落笔的武断处也都很可爱,这有点儿像阿城,是细致之后的用醒木敲一下桌子,观点我都基本赞同,也很佩服,这样只眼别具的写电影书还真不多见。写人物,如评价于兰的姿态美,秦怡的收敛,赵丹的如京戏大角儿般的肌肉训练,葛存壮的写实而非搞噱头,石挥不同电影中对人物的表达方法之调整,孙道临某镜头表演的速度感和不眨眼…都相当精到。

至于分析《青春之歌》时讲的“事件逻辑”和“视觉逻辑”,演员表演的“皮儿薄”与“皮儿厚”,导演选角导致电影观感的大不同、评《武训传》搬出塔尔科夫斯基的不同电影用来做对比等等,都是令人一洗耳目,充满经验和哲思的。我读着常心中一笑,觉得真对。

这本书唯一令我不喜欢,是字号太大,十四万字排了将近三百页,大概是为了书价上为了显得很划算?毕竟文字不多。然而书价也不算贵啊,定价才五十八元,网上遇到折扣,大概二十几块就能拿下。总之是很划算的一本好书。比那些烂影评、废话影评,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光幻中的论语》读后感(四):北电导演亲自教你拍电影

又是一本扫盲系列,感谢徐皓峰的这本《光幻中的论语》让我了解了1949-1966年17年的经典电影导演逻辑。 . 每一章节都结合一部电影去解读,反映这17年的社会面貌、生活场景,或者在《论语》及孔子的思想里去追根溯源~太强大,太通透了!

✔️《革命家庭》 “雅,是怕给别人造成不适” 这句话我太赞同了,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就是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传统中国,正经人家公私分明,公共空间里表达公共情感,私人空间里表达私人情感,特别小心,怕别人尴尬。 这与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别无二致。 . ✔️《青春之歌》 “没人会追究这段台词写的不好,只要你俩不好上,什么都好,这就是视觉逻辑。” 我的理解就是,剧情的走向不能按正常的事件逻辑,而是按视觉逻辑,也就是要迎合观众的情绪,这样才能发展长远,才能大卖,哈哈~ . ✔️《林家铺子》 “现实主义写法,不是全景式的,是一叶知秋、一孔之见” 现今,很多电影创作者为了创作而创作,到处找素材,却没有能够深入人心的东西。 . 我发现,好的作品都是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林家铺子》就是代表。 另外,国内电影《我不是药神》,印度电影《起跑线》《摔跤吧爸爸》等都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代表作,以小见大,深入人心。 .

《光幻中的论语》读后感(五):北电导演亲自教你拍电影

又是一本扫盲系列,感谢徐皓峰的这本《光幻中的论语》让我了解了1949-1966年17年的经典电影导演逻辑。 . 每一章节都结合一部电影去解读,反映这17年的社会面貌、生活场景,或者在《论语》及孔子的思想里去追根溯源~太强大,太通透了!

✔️《革命家庭》 “雅,是怕给别人造成不适” 这句话我太赞同了,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就是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传统中国,正经人家公私分明,公共空间里表达公共情感,私人空间里表达私人情感,特别小心,怕别人尴尬。 这与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别无二致。 . ✔️《青春之歌》 “没人会追究这段台词写的不好,只要你俩不好上,什么都好,这就是视觉逻辑。” 我的理解就是,剧情的走向不能按正常的事件逻辑,而是按视觉逻辑,也就是要迎合观众的情绪,这样才能发展长远,才能大卖,哈哈~ . ✔️《林家铺子》 “现实主义写法,不是全景式的,是一叶知秋、一孔之见” 现今,很多电影创作者为了创作而创作,到处找素材,却没有能够深入人心的东西。 . 我发现,好的作品都是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林家铺子》就是代表。 另外,国内电影《我不是药神》,印度电影《起跑线》《摔跤吧爸爸》等都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代表作,以小见大,深入人心。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