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是一本由[美] 弗雷德里克・K. 鲁特更斯 / 爱德华·J. 塔布克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129.00元,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读后感(一):更为专业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阅读

每天起床第一件是是问天猫精灵今天的天气状况,以便今天的保暖能够充足。作为北方人,虽四季分明,但天气多变,掌握天气状况,绝对会让自己身体更为健康。关于天气,有着太多可以说的了,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就有着雷神电母等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这些神秘的现象有了要紧的科学解释。了解气象学,或许就会看得懂天气变化。《气象学与生活》这本书或许会让你更懂生活。

《气象学与生活》是一本专业的学术性书籍,但它却是普通人可以阅读并且可以了解的专业书籍。我们每天都在看天气变化,但关于天气的知识我们并没有多少了解,这本书非常全面期且完整的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气象学,天气变化的各种原因,以及一些典型的气象灾害。天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却可以在一些知识的储备中将灾害减少到最小,让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得到最好的保护。

看这本书时第一反应这应该是教科书,里面有专业的气象学知识,是可以用来教学的,对于天气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作者是美国人,书中所用的信息大部分也是美国天气得信息,当然,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阅读。各地有着不同的气候类型,但整体气象学知识是相通的。

我们说起气象学第一反应是天气变化,尤其是温度,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晚温差的变化是我们短时间内最为关注的。但你会发现,温度这一项就有好多内容。影响气温的因素也非常多,海陆的分布、海拔得高度、地理位置等,都会对温度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温度只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小的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整体都与气象学有着密切关系,不只是温度,水、气压和风、大气环流等等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人在环保问题上做出的成就,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自豪的,因为只有中国人在勤勤恳恳的认真的做着这件事。极端天气不可避免,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依旧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在这些自然灾害中,暴雨、暴雪、冰雹、飓风等是我们常见的极端天气,尤其是沿海城市,这样的天气更为常见。在《气候学与生活》中你会了解到这种天气形成的原因,并且是非常细致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对天气是完全依赖的,靠天吃饭是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而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改变一些天气,尤其是人工降雨这一项,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

气候学是一项内容非常丰富的知识体系,或许一本书并不会让我们完全的去了解这个大的课题,但却可以让我们走进这个多彩的世界。气象学的内容,一本书或许不能完全的概括下来,但这本书却是非常丰富的。更为专业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读后感(二):离不了的气象学

距昨天土耳其发生7.7级地震仅仅过去30多个小时,地震已经造成该国近三千人死亡。类似于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当然,像地震、火山爆发这样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不高,更频繁地影响我们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与大气有关。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太密切了。俗话说的好:“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不了解天气如何,就不知道出门该穿什么衣服和鞋子,该选择什么出行方式。特别是现在疫情已成为过去式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出游放松心情,如果不提前了解目的地近几天的天气,就更没法合理准备随身物品,甚至有可能因为天气突变而不得不在异地的宾馆里住着,玩着手机度过这次出游。

天气除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影响农业、能源利用、水资源、交通和工业等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同时我们更要知道,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人类对大气和大气行为同样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明显的例子。不同国家在制定发展政策时,都会考虑到对本国和全球气候的影响,由此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纷争。

所以,不只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人需要掌握气象方面的知识,我们普通人一样有必要多了解一下关于大气及其行为的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生活质量,也会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不同行业以及国家的某些政策,乃至国与国交往时许多矛盾背后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阅读气象学知识不会枯燥吗?理解描述大气运动轨迹的那些数学模型不会让人头大吗?别的书我不敢保证,但Frederick K. Lutgens和Edward J. Tarbuck合著的这本《气象学与生活》一定不会。这已经是该书的第12版了。

这本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非常专业。两位作者是业内知名的杰出教授,从事气象学研究几十年,所以该书内容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就能将各种天气过程和现象的物理原理解释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气象小白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

二是写得很有条理。全书共16章内容,从大气概述讲起,分别介绍了温度、水汽、降水、气压、大气环流、飓风、空气污染等内容。具体到每章的内容安排上,前面有“本章导读”,后面附有思考题、术语表和习题,对于想系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份详尽而实用的计划表。

三是趣味知识十足。这样的专业书籍,除了要写得浅显易懂之外,如果没有趣味,也很难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本书不但列举了近十几年的许多极端天气案例,配有精美新闻图片,而且还穿插讲述了人们发现天气现象成因的历史进程,那些不同年代的测量设备和有趣故事,一定会让你越读越上瘾。

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和不断变化的气候,人类需要不断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学会与自然更好地相处,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读后感(三):一本专业的气象学入门读物

每天大概在晚上19:35左右,当最重要的新闻节目结束后,天气预报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明天天气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要不要带伞、要不要穿厚衣服等等。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就为我们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我们揭开了气象学的神秘面纱。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鲁特更斯和爱德华.塔布克。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编撰教材的经历。这本书已经是第12版了。既是专业教材也是科学专业图书,融趣味性,专业性,可读性于一体。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面还没有大量的数学公式。概念清晰,简洁明了,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全书共分为16章。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大气、地球表面、温度、水汽、降水、气压等我们日常经历的气象现象。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奥秘。 由于本书是美国人写的,所以在列举的时候也是以美国的天气为例的。美国国土面积从热带一直延伸到北极圈。既有漫长海岸线引领的沿海地区,也有广阔的内陆,有山地也有平原。夹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有着最多天气类型的国家。由于人们的生活受到天气的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气象学、天气和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及其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天气的科学。这背后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及原理。天气总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连续的,有时甚至表现的很不稳定。基于时间观测数据所得到的对天气状况的综合概括描述,就是气候。比如中国华北地区,四季分明,云南地区是四季如春。这就是气候的反映。 气候也会为我们带来灾难。比如2008年的中国南方特大雪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种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有人员伤亡。因此认识和了解这些天气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书的第10章和第11章中着重介绍了灾害性的天气。 在第10章中分析的是与云有关的局地强对流天气,也就是雷暴和龙卷风。强雷暴可以产生倾盆暴雨、突发洪水以及强阵风、大冰雹等。而龙卷风则是一种持续时间很短的局地风暴。因为它发生的地点不确定和猛烈的风力,每年都会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于第11章中所提到的飓风也称之为台风。每年在天气预报中,我们都能听到它的到来。所到之处,会造成沿海地区的重大影响。 除了上述气象灾难之外,空气污染也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仍然记得雾霾对我们健康和幸福的威胁。空气清洁对我们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第13章为我们介绍了空气污染源和类型。使我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是一本很好的气象学专业入门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气象现象,从而更好的认识我们这个世界。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读后感(四):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奥秘的入门读物

气象学一词始于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气象》一书,其在书中解释了大气和大气现象。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及其现象的科学,是地球科学的组成部分。气候是表示一个地区或区域的所有统计的天气信息的总和。

从宇宙空间近距离观察地球,可以发现地球的自然环境传统上分为固体地球、地球上的水体和包裹地球的气体这三个主要部分。

空气中悬浮有数量不等的微小固体和液体微粒,其中在接近地表的低层大气中,就有大量我们所熟知的气溶胶。它可以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产生日出和日落的特殊光学现象。

接收太阳辐射程度的不同,是导致温度变化的重要原因。地球表面的空气加热,控制着上方大气的加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土壤、水体、树木和冰等不同地表类型的加热特性来了解气温变化规律。

在大气的底层,臭氧不到亿分之一,其主要集中颁布在距离地面10至50千米高度的平流层内。臭氧会过滤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的辐射,因此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将会导致地球上的紫外辐射增加,影响到地球上生物生命的安全,比如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导致皮肤癌。

如果太阳不再发光发热,那么全球的风和洋流很快就会停止。只要阳光始终照耀地球,风就会不断地吹,天气就会一直存在。而不同的维度接收不同数量的太阳能及其所接收的能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是形成四季的直接原因。

人类对气候的直观影响是城市建设对大气环境的改变。工厂、道路、房屋等建筑的建设都会破坏微气候,使得本已复杂的系统变得更复杂,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有趣的是,为了人工消雹,1972年,一家法国公司制造过现代版的反冰雹大炮。现代人工防雹的尝试主要是用类似碘化银的晶体扰乱冰雹的形成等人工催化方式。

如今人们主要以保温和加热的方式增加空气底层的温度来预防霜冻,比如,在植物表面覆盖纸和布这类绝热材料,在空气中增加悬浮粒子,减少辐射冷却;使用洒水装置、空气混合技术和果园加热器等。

酸雨通过大气将酸性化合物送到地面。酸雨气体在大气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颗粒,会随风长距离输送并被人吸入肺部,引发心脏病和肺功能紊乱,如哮喘和支气管炎。

这是一本了解大气变化、气象学与气候学奥秘的入门读物。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阅读这本图文并茂、出浅入深的书,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水文、气候这两个地球子系统的知识,增强对气象学与生活的认识,更好地践行环保理念。

《气象学与生活(第12版)(修订版)》读后感(五):了解气象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多方便、更多准备、更好认识世界

读到这一本由美国气象学教授编写的教科书《气象学与生活》,非常值得安利给更多普通的读者们。

这是一本专业的教科书,当然更适合学习气象学的专业人士来阅读。这也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但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这本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科普效果。即使书中内容不能百分之百读懂,就是只能够掌握其中的大量概念,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气象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风、雨、雪、气温,这种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学现象,我们每天都需要查询并了解,关注着出门要携带的雨具或者怎样穿搭?那么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气象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而气象学家们能够准确的预测到几天后的天气情况,绝对不是单一一个数据就可以解决的,它涉及到了一个由大气、地表、温度、湿度、环流共同构成的系统所展现出来的最终结果,而所有因素的不同表现在这个系统中都会有着深入的影响。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不需要了解这些影响的内涵,但从这些影响的各种现象中却可以给我们增加很多不一样的见识。从最简单的认识气象学中的等温图,到了解复杂气象背后形成的原理,都能够让我们增长相应的知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驴友因为突发恶劣天气被困山中的情况。而这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山中复杂气象情况没有准确的认知。在气象学中山区会形成一个独特的气象体系,可能出现外部很少出现的极端情况,这就是普通人所需要具备的气象学知识和对于风险有预判能力。

除了这些普通的气象学常识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所能看到的或认为的神秘现象,其实也是属于气象学的范畴。比如在某个地方突然出现的光斑,很多人会误以为来自于UFO,但最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气象中的光学现象。

海市蜃楼就是这一现象最直观的表述。因为大气不同密度的差异,在透明的大气中很可能产生各种各样透镜一样的效果,让光线产生扭曲。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往往并不是正前方眼前所看到的现象,但在我们的认知之中就会出现偏差。有一些偏差我们可以轻易的识别出来,比如幻日、日晕、月晕,但也有很多就是我们无法解释的、让人感到神奇的现象。但掌握了一些气象学的常识,对于这些现象的接受度就会更多一些了解。

气象学的知识庞杂而广博,还有着很多其他需要我们了解的常识,比如台风,比如龙卷风,比如气旋,当然也包括空气污染这样对于全球有影响的气象学问题。对于这些知识多一些了解,也就对于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认知。无论是面对着陌生的世界,还是面对着其他人,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储备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某一方面能够帮助到我们。

而这本《气象学与生活》是采用全彩印刷,用了大量的图片给我们解释着气象学现象。虽然是专业书籍,但绝大多数内容是普通人可以看得懂的,这就让这本书的阅读更能符合科普的要求,更适合所有想了解气象学的读者来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