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是一本由刘晓著作,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读后感(一):四十七天,日复一日的希望与绝望

1944年发生在湖南的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惨烈、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每个接触到这段历史的人,都会对衡阳保卫战产生强烈的好奇:处在绝对劣势的中国军队何以能在六倍于己的日军重围下坚守孤城四十七天呢?

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作者花了很多心思、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来创作这本历史小说。

从作者在后记中的自述来看,他精心对比中日两军作战史料,从中深挖历史的细节,创新地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来撰写这段历史。作品个性鲜明又不失史实,不仅让读者眼前一亮,也为其他创作者打开了历史小说写作的新思路。

四十七天的日记,一天,两天,三天……既如实记录了衡阳保卫战的全过程,也描摹了同一时空下的世界与中国,让每一个局外人都能深刻体会战争中众人的壮烈与悲哀,感同身受将士们每一天的希望与绝望。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读后感(二):当“援军”终于到达

用四天时间看完了。衡阳保卫战是我熟悉的题材,市面上能找到的衡阳保卫战的书我大概都看过了。和同类书比,这本书算写得好的,有几个不一样的地方: 一,衡阳保卫战是在一个小城里打了47天,大部分写衡阳保卫战的书都是就衡阳谈衡阳,就战争写战争,这本书不是,没有把视野局限在2平方公里的衡阳城,也不只写参加攻城争夺战的数万士兵,而是把眼光放到衡阳200公里以外更大的战场上,写城外10万援军和10万日军的争夺,甚至放到千里之外的滇缅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这就有了一种大战争的大场景、大场面,读下来经常有一种时空倒流多角度介入战场时空的阅读快感。 二,很明显,这本书是用大历史视角来写衡阳保卫战,没有就战争写战争,而是把战争放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外交格局里,结合同时期国内外发生的各件大事来写,从不同侧面写大的战略态势,再落到微观的战争场景里。这样写的好处,是容易把战争发生、演变、落幕的内在因果动力、逻辑、历史轨迹说清楚,既有宏大的叙事感,也不缺乏动人的琐碎的坚韧的细节,阅读时有一种收放自如的节奏感。 三,作者好像并不满足一般性地娱乐性地呈现战争,而是希望把更多有用的信息带进来,在书里面除了战争,还有战争之外的政治、军事、外交,甚至有关于职场、人生的思考,由于作者对历史的熟稔,这种信息穿插是游刃有余的。另外,这本书分线表述了前线与后方、高层与底层、战士和民众、群体和个体的精神和情绪,摆脱一般写战争简单暴力的“愤青式”爽文套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是不动声色,藏在文字里的。 作者文笔不错,但客观讲,文学的多样性不够,人物刻画笔法过于俭省,往往只是抓取了人物最闪光的一面或一瞬,技法上比较单调,缺乏更丰富个性化的深入的表达。相比之下,作者对战争场景的刻画似乎更加游刃有余,战争微观场景的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张力。如果仅仅从文学角度,我最多给它4到4.5颗星,但考虑这本书史实研究深度,尤其是在故事结构、讲述逻辑、情感渲染、节奏把控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我还是给它5星好评。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

暂无评分

刘晓 / 2024 / 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读后感(三):真实的历史比任何小说都动人

初看本书,发现封面用的是衡阳保卫战的老照片,照片里战地上硝烟四起,上空的战斗机给人很重的压迫感、紧张感,将“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描写具象化了。

读完后查了很多相关资料,衡阳保卫战,无论是在中国抗战史中,还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称得上是一次经典的城市保卫战,尤其在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国战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军事溃败的情况下。本书也不是单纯的纪实文学,而是偏向历史小说,读后感想挺多,分享一二。

大历史观重现全局

作者在后记中提及,自己花费数年时间翻阅了数百万字的中日两军史料以及亲历者口述作品,以“信史”为核心创作理念,以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的历史为第一要务,力图为读者全景式的重现衡阳保卫战的整个过程。作者认为,真实的历史往往比任何小说更动人。为了尽量贴近历史真相,他反复研读并再三比较中日两军战史,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尽量客观真实地重返历史现场。想要复原一场七十多年前的战争全景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即便是同一天发生的某次战斗,可能同时会有三五个不同的说法,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因为时间久远而变得众说纷纭,对此,作者坚持同一事件唯有同时得到三人以上印证才能列入。事实上,随着作者阅读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部分事件实际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得到相互印证的,尤其是日方的战史和参战者的回忆录,注重细节,甚至具体到某一天的天气如何都有细致的记录,为还原这段历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辅助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全局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他认为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将衡阳保卫战置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格局之中,将衡阳一役与同时期不同空间发生的诺曼底登陆、四战长沙、东条英机垮台、薛蒋反目、史迪威事件、腾冲血战等历史事件进行内在的有机关联,探索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之间隐藏的某种因果关系,从不同侧面展现大的战略态势。

三线叙事平行推进

市场上的文学作品以单线叙事为主,往往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叙述故事的开端、经过、结果,让读者有代入感,仿佛跟随主角一起融入故事中,在虚构的世界里经历风雨。但本书作者独具匠心,采用了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的模式,通过这三个视角来进行描写,其一是守军视角,即以方先觉为代表的第十军高级将领、一线军官、普通士兵的战斗经历与心路历程;其二是援军视角,展现了薛岳、王耀武、李玉堂、丁治磐、黄涛等国民党军政要员矛盾复杂、各自迥异的心态;其三是敌军视角,展示出横山勇、岩永汪、志摩源吉、黑濑平一、井崎等日军军官和士兵的个性化感受。三条脉络,平行推进,草蛇灰线,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期突出不同重点,如此既可遵循历史的轨迹,同时也能借助不同人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想,串联起对整个战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深度思考。

日记描写深化细节

市场上关于衡阳保卫战的书籍不算少,有的书从战争亲历者的角度出发回忆战况,有的书从日军某个部队的视角还原战争过程,还有的书是向读者展示了与战争相关的多组数据、多个小故事。但没有哪一本像本书一样,是用日记体的形式来一天天还原衡阳保卫战的这四十七天,不可否认,任何人都无法百分百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但是作者将文学与历史熔于一炉,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这四十七天的日记记录了衡阳保卫战的全过程,让局外人也能深刻体会到战争中众人的壮烈与悲哀。

作者是衡阳人,他出生时衡阳战火硝烟已停息数十年,他是从琼瑶的自传《我的故事》中了解到这一历史往事,进而去追寻它、捕捉它,并记录它,最终耗时数年,创作了这本兼具文学与史学价值的历史小说。八十载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而逝,战场硝烟已散,如今的衡阳和平安宁,居住在此的人再也不用因战争而背井离乡。八十年前发生在这座中南重镇的历史往事也将逐渐被人们遗忘,感谢此书,感谢作者,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了解这段动荡年代的热血往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