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理论的邀请》的读后感大全

《社会理论的邀请》的读后感大全

《社会理论的邀请》是一本由[英]大卫·英格里斯 / [英]克里斯托弗·索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理论的邀请》读后感(一):第一本难啃的书

读书之前看标题,我以为是类似《苏菲的世界》那样,趣味讲解枯燥的社会理论的书。结果证明,是被“邀请”两个字欺骗了。翻开目录就大为震撼。这,就是知识的演变吗!

平时读书读欧美小说比较多的我,确实是第一次读到社会理论方面的书籍,看了第一章,各种外国人名和理论主张已将我绕晕,最后只好跳到女权主义的相关部分

书是好书,有时间再读一遍吧

《社会理论的邀请》读后感(二):社会是舞台

社会就像舞台,人就像演员,终其一生都在舞台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员互动合作,从而呈现出最完美的演出。而社会学则是一门研究人和社会关系以及差异性的系统性研究。

书中有探讨社会地位对人发展作用的问题。私以为,社会地位能够决定我们的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持有的信念、我们所获得的资源。处于相似地位的人,总会倾向于做出相似的决定。各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代表人物都放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中,更容易引导读者自上而下地去分析群体和社会。

探讨社会总逃不开探讨个人,通过个人行为去研究社会也许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了。书中不乏针对个人行为的建议,我们也可以用好这些建议去真正践行社会学,从而发展自我,发展社会。

《社会理论的邀请》读后感(三):一份来自普通非专业读者的阅读体会

书是好书,看得出来译者花了功夫,翻译没有明显的西化味儿,内容虽然不至于晦涩,但是肯定算得上是专业并且费脑子。惭愧地说,如果不是因为鉴书团,我读不完第一章就会放弃,读本书直接把我拉回上大学时泡图书馆读专业书打瞌睡的时光,我都没想到毕业这么多年还能找回当年的感觉。第一章介绍古典范式,看到后面我的眼里和脑袋里只有“异化”二字。后面更是靠毅力每天睡前读点,虽然逐渐能感受到一种属于理论的抽象而精确的乐趣,但实话实说,读完睡得都香。

以上完全是我一个社会理论门外汉的个人体会,与本书质量无关,作为一个对社会理论有点好奇但又没什么天赋的普通读者,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只是对社会理论有些好奇,那么记住余华“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建议,不想读了可能只是还没到和本书相遇的时候,不要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我学到了”的快感;如果你已经做好准备了解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各式流派,ok,本书结构清晰,从这个角度(我也只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值得推荐。

《社会理论的邀请》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谢邀”

感谢豆瓣鉴书团。书名“邀请”一词用得很妙,本书很适合具备一定哲学和人文社科最基本知识的读者作为社会学的入门。对于黑格尔和康德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或是对于西方现代社会发展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读起来可能会更加如鱼得水。

全书用了十三个章节讲述了现代社会学主流的理论思想,每一章节的结构都十分类似,首先讲述某一理论的起源,接着论述该理论在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方面的局限性,随后讲解后来的该学派的学者对于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最后用一个小节概括该学派学者的主要观点。

本书的作者意图科普,论述每一派学者的观点时均无明显的倾向性,给读者很大的个人理解和体悟的空间,引导读者产生深入社会学这一宏大学科的兴趣,而非局限于某一理论学家的一家之言。

《社会理论的邀请》读后感(五):社会理论的邀请

很想吐槽鉴书团报名帖简介里的“阅读难度:简单”。

对我这样完完全全的门外汉来说,这本书的阅读是有难度的(实际上今天我还没读完)。

之前零零碎碎,出于对具体范式的兴趣,看过一些更平易近人的社会学、哲学方面的科普书。(我现在才知道那些东西叫做“范式”!正如本书一开始介绍的,社会理论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语码。)

初拿到手看到封底的介绍,以为没有很难读,很符合我之前看那些轻松愉快的科普书的感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我生活中遇到的那个东西叫这个名字啊!

但是翻开书,看到目录,再看看画风,才发现这是一本类似教科书的东西。

鼓起勇气继续看下去,才发现我一开始看到封底的第一印象并没有错。

虽说像课本,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当然不能达到跟真的上了一学期社会理论课一样的效果。我根本记不住谁是什么流派,谁是什么观点,也记不住这个要素那个要素。但是学到了一些“语码”,确实达到了“哦!原来我生活中遇到的、曾经思考过的东西,是这个啊!”这种效果。

所以收获大概是学会了一些新的中文单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