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摘抄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摘抄

《宇宙工程师之歌》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一):让人热血沸腾的集子,过目难忘!

改造自然是人类永恒主题,书中的每一篇堪称经典,内容精彩,角度多样,视角全面。洪荒宇宙,须弥藏介,展现作家奇思妙想,震撼读者,引发思考。宇宙是人类手中的璞玉,工程师是人类手中的刻刀,工程师是自然的艺术家,雕塑家。大自然存在的意义因为智慧生命的存在而升华,智慧生命亦是大自然演化发展的工具,工程师就是这工具的矛尖。读完此书之后,让我们继续努力,让人类的刻刀变得更坚韧锋利。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二):需要更多像这样够硬的硬科幻中文作品!

经典中的经典,中国硬科幻小说的多篇代表作,信奉科学与科技的科幻迷必读书目,希望这些作者们能够继续努力,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现阶段,感觉硬科幻和太空科幻类文学已经走入了创意枯竭的阶段,读者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作品。

但是,以前的科幻今天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未来也需要今天的科幻作者们发挥科幻精神,为人类未来规划新的蓝图!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三):没有哪个智性恋逃得过这塞壬之歌

朋友们,我们早就生活在科幻当中了。

强大到可能威胁人类的AI?——OpenAI宫斗时,被认为是通往AGI或超级智能的关键一步的Q*浮出水面;

“复活”逝者?——微软的GAIA,语音+一张照片就能合成说话视频,还可以用文本控制人物表情;

脑机接口、移民火星、末日交通工具……马斯克,还是马斯克。

在特斯拉Cybertruck的交付现场,马斯克欣慰地表示“终于,未来有了它该有的样子”。而那Cybertruck,长得就跟从科幻片里直接开出来的一样。

特斯拉Cybertruck

想想也不奇怪。6岁看《星球大战》、靠《银河系漫游指南》度过青春期的存在主义危机、把对阿西莫夫的读后感转化为SpaceX……科幻当然塑造了马斯克眼中未来的模样。而这个兼任世界首富的geek,其实是位工程师,秉持第一性原则和物理定律,探索着拓宽人类科技的未至之境。

科幻可以产生工程师,工程师也可以生产科幻,这种高智力组合形成的硬科幻,是很要命的。因为那阅读体验并不轻松,包括且不限于,读着读着开始查术语;信息量大到需要倒回去梳理思维导图;或者匆匆薅出纸张,算起数来。

边烧脑,还得边揪心,比主角还着急地琢磨,到底怎么做才能绝地求生。

会逼得读者过于聚精会神而忘了喘气,是这类小说的通病。毕竟,真正懂技术的人,在原理的基础上,借助逻辑输出的脑洞,根本不像是故事,更像带你窥破天机,然后任你被预言砸中,久久失神。

看这类小说,就是在与作者进行智力角力,妥妥的“Brainy is the new sexy”。一旦理解或者抢先猜中个中玄奥,脑子里的奖励回路放电,得比星舰放的烟花还亮。就像辣椒或烈酒,难以忘怀的后劲,会驱策你想要更多。

《神探夏洛克》第二季 剧照

《宇宙工程师之歌》,是一本关于工程师的硬科幻合集。其实光看主编和目录,就能知道这本书的审美有多硬核。但当你真的舍不得放下地熬夜读完它,没法从那一个个真实可触的未来或世界里脱身而出,夜深人静,被智力之美点燃的热血还在脉搏中鼓动。马雅可夫斯基的那句诗,就会不停在脑海回响:

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会想起身,

向时代,历史,宇宙说话。

《宇宙工程师之歌》

与驯顺相对,野心就在于不肯安分守己,要贪婪,要征服。如果应了时势,倒也带来创新与变革。

科幻小说中,野心与工程的结合,往往非常可怕。有时候你都怀疑,作者到底是在用思想实验敲响警钟,还是忽然有了不宜实践又弃之可惜的点子,只能让笔下的倒霉角色去模拟。

《侏罗纪公园》告诉大家,无论是从食物里补充氨基酸,还是强行性转,生命总会找到出路。最终一小撮地球人倒了大霉。

但在《宇宙工程师之歌》里,愿望、技术和行动力,能把一切变成项目。

而工程野心有多大,毁灭的级别就可能有多大——

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父亲不经意间在儿子心中播下的狂想之种,最终落实为巨型隧道,让人能在四十多分钟内穿透地球,也能让一枚螺栓杀死三千人。次生危机更是让整个地球陷入末日境地。父亲在知晓一切惨痛后,却认为此生足矣,只因为项目本身是伟大的。当工程的尺度扩大至行星,个人甚至物种的存亡,都在技术伟力的冷峻中渺小起来。

刘慈欣在《宇宙工程师之歌》新书发布会现场

更有意思的野心,在王晋康的《水星播种》里。这篇真是常读常新。究竟要怎样的自负与疯狂,才会让人参与创造能在水星的严苛条件下生存的生命,孤身以上亿年的时间守护它们,只为在它们发展出的文明里,成为它们的神祗,打上自己永恒的印记?正常人理解不了这种跨越时空、独树一帜的偏执,但,正常人也做不了在外星催生智慧火种的创世之事。

以规律抽象出本质,却又可以借此反推出万千事物,个中智慧,有着凝练的优雅之美。勾股定理如此,傅里叶变换公式也如此。知识带来了解,了解推动认知,认知引领改造。谁能够理解并运用原理,谁就坐拥操控宇宙的能力。

但多少人能走到理解这一步?能够问对问题的人,太少了。

《宇宙工程师之歌》里,王晋康的《决战美杜莎》由一个有钱任性的家伙抛出难题,人家要名垂千秋——按一百五十亿年计算的那种。乍看之下,这狂妄可笑,但真正的问题直击灵魂:再先进的技术都逃不过宇宙的基本法,有熵的存在,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名垂千秋的本质是信息传递,什么信息能保存百亿年?如何保存?时间的产物,如何对抗时间?除了科学和技术的构想,其中的哲思也一针见血。

还有个故事,反观了科幻小说本身。《多加零》文如其名,写里面的科幻小说作者常选定某种物质的某种属性,在数值后添几个零,推演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脑科学早已表明,想象力本就建立在既有经验上,而思考的生物目的,就在于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科幻小说作为“如果,那么”的典型,本就是基于技术对可能性的“计算”,而绝妙的科幻,都离不开绝妙的推理。

《宇宙工程师之歌》目录

《奥本海默》上映前,诺兰曾提到他认为很有意思的一点。他说,那群科学家们知道,他们按下按钮后,有很小的几率,大气会燃烧殆尽。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有时候,聪明人的执念让人后怕。仿佛除了真理,他们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仿佛他们的硬件设置就是要探索、求知,不计代价,除了使命,几乎带着宿命感。

《奥本海默》剧照

地球外,是否存在智慧生物?它们都在哪里?费米悖论让人细思极恐,人们越是试着回答,越是浑沌。陈梓钧的《卡文迪许陷阱》中,主角原本的暗物质探寻之旅,毁于无法逃脱的万有引力迷宫。从探索脚下的铁星,到发现上百个高度对称点阵排布的星体,主角渐渐发觉高阶文明的险恶用心。但铁星真相揭露的那一瞬,求知欲悲壮而宏大的史诗骤然鸣响。

《莱氏秘境》中,莱布尼兹远超时代的发明并没有让他获得更多尊敬,水力驱动的计算器无法满足二进制的位数需求,但莱布尼兹对于计算的旷世构想,让一群现代科学家重构了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人类文明的一切未解之谜,在终极计算的能力下,浅薄得不值一提。“计算即存在”,是呓语,还是世界竭力掩藏的秘密?

科技的塞壬,在《宇宙工程师之歌》里,唱出高潮迭起的诱人乐章。

诱惑你去思考,去求索,去仰望。“天宫”、星链、韦布,和更远的远方。

那是工程的浪漫,智能的壮美,和实践梦想的荡气回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