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投档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投档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投档线》是一本由张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档线》读后感(一):谈谈高考那些事儿

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报志愿也被提上日程,不得不说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各类短视频和直播软件的志愿帮助填报风格类视频也是不断涌现,俗话说考得好不如报的好,但既然已经知道了分数,那么报志愿更是一件大事儿,甚至被称作是“第二次高考”。 高考以及志愿填报、大学招生每年都是让人格外关注的热点话题,当然每年也都有各所大学为了争抢优秀生源曝出的各种逸文闻和趣事,经常听到分数达到清北分数线的同学都会接到来自招生办的电话,争前恐后地把人才招揽到自己的学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学霸,《投档线》中的每个招生老师也都是各个都身怀长技,之间斗智斗勇,不管是考试动员,还是招生宣传,整个过程都是明争暗抢,处处都是挑战,文风轻松幽默,实在精彩纷呈。 以前鲜少见到关于高考和高考志愿填报的小说,张生老师创作的《投档线》,从这个幽默荒诞的故事里,也能葱现实里面找寻到一些依稀可见的影子。比如土木工程很强的德华大学不禁让人联想到原型是同济大学,北飞让人觉得可能指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科技大学联想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陵大学又有可能是南京大学的化身等等,还有个别老师和同学们的相处和为报考与招生所做的努力,这些元素不但让我们觉得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在非虚构中的虚构部分也似乎很容易分辨清楚。 高考主要看的是考生最终的分数,但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很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背景,接受了不一样的学校教育,这些又都是影响成绩的可能因素。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小步,也可以说是一个开始,以后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为个人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谋发展,都是新一代青年们所要肩负的任务。 正如鲁迅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尼采说: “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

《投档线》读后感(二):123,准备向新征程出发!

高考结束,就真的结束了吗?没有。报志愿也是重中之重! 高考,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不亚于一场改变命运之轮的选择。

高考后,应该怎样去了解相关问题呢?比如大家了解投档线吗?又或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会说:考得好不如报的好?报志愿堪称“第二次高考”?

张生老师小说《投档线》以几个高校真实的高考招生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一次紧张荒诞、跌宕起伏的招生之旅!呈现一部各出奇招、精彩纷呈的沙漠喜剧!

张生,作家、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著有长篇小说《白云千里万里》、《忽快忽慢的旅程》、《个别的心》等,专著《通向巴塔耶》,译有布罗茨基《水印》等。

本书故事讲的是:上海德华大学的招生“老将”老张带着“小跟班”李果来到敦煌,将要展开紧张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老张从到达敦煌开始,就把自己招生的经验和李果说的明明白白:为了凸显学校,不能住快捷酒店,即使离学校很近。要提前联系学校负责领导以便参观了解。要和本校兰州招生组老师提前与省招生办联系方便有第一手资料。还提前联系了一位在当地工作小有名气的校友以便有所帮助。

虽然在招生的紧张时刻,大家也没忘记敦煌莫高窟体验一把:像是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大道等等美景真是一一欣赏,至于敦煌美食更是必不可少,像是烤全羊、杏皮水、胡杨焖饼、飞天茅台等等更是一一浅尝。

咱们故事的主角在招生的整个过程,简直是从头到尾忙的喘口气的时间都是挤着用的,一边与“北飞”这个冤家对头团队展开较量。一边提防冒出来的“之大、工大、金大、政大... ...”

各路英雄齐汇,在招生这个舞台上各校老师真是各怀绝技、斗智斗勇,从学校动员、招生宣讲、到电话家访,全程明战暗强,过程简直精彩绝伦。

直到遇到“小二”,老张和李果跳出高校思维,上门了解考生真正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为考生推荐更合适的专业和学校。

招生录取尘埃落定,各校老师卸下武装,交流当代高效的教育理念。各校虽然有竞争,但也是为培养人才而竞争。故事的最后,老张带着李果,圆满的完成任务回归!

这本小说直击不为人知的招生“内幕”,手把手教你报志愿,告诉大家:每一位招生老师都是优秀的谈判专家!

《投档线》读后感(三):招生过程也是高手过招吖。

我的大女儿刚刚中考完,我看到了这本书立马入手,为三年后的填志愿探探路。

第一次看高考招生这个题材的小说,本来以为是填报指南类的文章呢,结尾出乎意料,很新颖,一口气看完,笑点十足,泪点也很足。

上海德华大学也是一所985,但去年在敦煌被北飞“剃了个光头”,学校拿出势在必得的气势请出老张带队去做今年的招生工作。老张带上了刚工作没多久的“青椒”(大学青年教师的戏称)李果踏上了去敦煌的路,李果是抱着还能去吃吃敦煌的美食逛逛莫高窟的旅游之心去的,结果短短的几天时间,他的经历精彩到飞起。

在敦煌飞天宾馆的自助早餐上,就与各路招生人马狭路相逢了,吃饭之余李果用“心”观察了四周,把一圈的各大高校吐槽个遍。

结果等到他们拿出自己的工作服,都傻眼了,猪肝色、胸前印满了字,背后的校徽中间交叉的瓦刀像个大大的X,两个人还傻傻的拿了一件小号,老张套上以后,盖不信腰。

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张的斗志,对目标学校的领导阿谀逢迎,对目标考生和家长口若悬河、八面玲珑,对于认定的事不放弃,不惜闹到警局。在最后一次的专访中,老张被成熟懂事的“小二”打动,真心地为他推荐了合适的专业,甚至是对手学校。

全文揭露了一个招生的全过程,从招生出发前的动员到招生宣讲再到电话专访,各大学校明争暗抢,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招生前的宾馆餐厅里,个个都剑拔弩张的,招生后的宾馆,各路人马都卸下了防备,谈笑风生,大有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所幸,老张和李果圆满而归。虽然放弃了小二,但就像老张说的,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

填报志愿相当于第二次高考,所以考生们应该慎重又慎重,做为考生的家长,我觉得还是要坚定自己,尊重孩子的喜好,对于谈判专家(招生老师)的话,保持警惕。

最后再说一个有趣的事,女儿中考分数出来之后,她的一些同学就收到了职高的招生电话,就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接到了省里一个汽修学院的招生电话,问我孩子考得怎么样,我说达到了普高线,她就礼貌的挂了电话。所以,成绩好的是抢手生源,成绩差的也很抢手。反而是这中间的无人问津了。哈哈哈~

《投档线》读后感(四):《投档线》-很多事情,别人看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是两回事

高考,对于中国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是一道很重要的分水岭,他们为了这件事情付出了太多。其中包括夜以继日的学习,各种辅导班的学费和时间,还有精神压力和物理压力的双重攻击。可是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结束了,接下来猜到了高考这件事情的重头戏—填报志愿,即便考得很好,志愿没填好也是会影响一生的。我原本以为,会为此焦头烂额的只有学生和家长,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各大高校的招生办也是忙忙碌碌。

每个学校的招生办都希望能够在考生中争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能让自己学校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好。并且,人们都是有趋同效应存在的,如果你所在的高中,从来没有人包裹一所大学,那么你大概率也不会选择这所学校。本书中讲述的就是关于上海德华大学的两位老师,他们前往敦煌同其他大学以及自己的“冤家对头”北飞斗智斗勇。

两位德华的老师,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张,一位是初出茅庐的李果,两人在敦煌等到分数线出来的一刻,就已经在名单上规划哪些学生是可以争取的。随后二人开始逐一打电话宣传学校的意向,以便之后能在宣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接触。在这段时间里,每一所高校的招生办老师都在进行着同样的动作,他们试图吸纳更多考生的关注,希望他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学校。

随着宣讲的进行,他们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探听每一位考生的专业方向,看自己学校是否有可以拿得出手吸引对方的地方。而后德化和北飞更是进入了明争暗斗的“抢人”环节,警察也被他们引入其中。不过我没有想到的是,老张竟然在最后放弃了一位考生,并推荐他去往了另一所高校,仅仅是因为那一所高校给出的奖学金会让他的家庭更加轻松。

高考投递志愿,关乎的不仅仅是考生的未来,还有一个家庭的未来,虽然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利益关系和勾心斗角,但是最后还是有人善良地帮助了他人。每个学校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能够为考生提供实际的帮助才是他们最想达到的目标。

《投档线》读后感(五):《投档线》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经历了数十个高考的年头。今天的高考竞争无论是从参加考试的人数还是考试难度都已经比多年前的竞争要激烈几倍、甚至几十倍。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高考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充满火药味。

十二年寒窗,为了考试这三日的决战。高考,成了中国人每年都要经历的一场年度战争,但参与到这场年度大战之中的人,不光只有广大莘莘学子们,还有各大高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一到考试结束成绩公布后,常常会听到周围家有高考生的亲戚朋友或工作同事吐槽,每天都会被很多来自不同高校招生办的电话轮番轰炸,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招生老师们想要争取优/秀考生来自己的学校就读。

就如同刚看完的这本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投档线》书中所讲的故事一样,作者张生是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以自己亲身参与的招生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一次发生在敦煌的招生之旅。将我们不了解的这场各大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大战”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招生工作背后的故事不再神秘和遥远。这篇小说也填补了文学作品中专门书写高校招生这个题材的空白。

故事从书中两位主角的对话开始,有着多年一线招生工作实战经验的老张和刚进校没几年的青年教师李果,都是来自上海“985”德华大学的招生老师。两人带着学校新一季的招生任务来到了敦煌的阳关中学,与来自北京、浙江、南京等地各大高校的招生老师们斗智斗勇。为了吸引you秀生源到他们学校来,从招生宣讲到电话家访,老师们也是各出奇招,费尽心思。有邀请学生参加无人机体验活动的;有给填报本校的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的;还有为了营造氛围精心准备的手磨咖啡和“气势蛋糕”等等,竞争就这么白热化地展开了。

紧张荒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轻松幽默的文字风格,不时出现的搞笑桥段,还有穿插其中的敦煌的名胜古迹和特色美食,都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

书中还写到了几个很典型的目标考生角色,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家庭情况和性格,也很能代表现实中不同的考生类型。他们和各自家人在填报志愿过程中所提到的顾虑,向招生老师咨询时得到的中肯的建议和对专业的利弊分析,也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书籍封底上印着的这几句话,不知道你看到时是被戳中内心,还是得到一些启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