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眼中的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人眼中的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一本由长北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眼中的美》读后感(一):中国人眼中的美

本书抛开了以时间线或是人物线为脉络,常规解读美术的套路,从传统文化的表达、中式审美的角度出发,总括了一些特点,“意在言外”、“比德思维”、“吉祥意识”、“曲线旋律”都是作者在深研儒家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得到的体会,并引证了很多详实可观的作品。书中素材囊括广泛,从宫廷器物到文人画,从宗教雕塑到民俗刺绣,从石刻到书法,从园林到戏曲,丰富易懂,适合对中国审美感兴趣的读者。 #编辑赠书#

《中国人眼中的美》读后感(二):诗性中国

看完这本书,突然想去逛逛博物馆了。书里用到了很多插图,不仅有故宫天坛,亭台楼阁这样的建筑,还有很多书画器皿等物件。 不同国家与文化的审美意识不仅提现在大型建筑上,同样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比如第一章中提到的法天象地,作者用了筷子为例,中国筷子的造型暗合天圆地方,日本筷子尖而短,韩国筷子则造型扁平。第二章中的“礼仪”则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和穿着的服饰中。 我很喜欢有些章节的最后一小段结合现代审美的议论,前面的内容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介绍,是学习和输入的过程,而这一小段内容则会引发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意义和概念是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在过去,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天人合一”的概念包含着人寻求天——既自然的接纳的愿景,是自下而上的祈愿。可是现代的人类自认为凌驾于自然之上,如今再提到“天人合一”,更多追求的是平等,寻求人与自然的共存之路。 中国的“礼仪”背后是权势,而西方文化的礼仪背后是宗教信仰。所以中国的普通人对礼仪带着一种反抗的情绪,而西方人则是打从心底认同自身文化中的礼仪制度。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九讲,吉祥意识,因为这一讲的内容和我喜欢的符号学相关。人们在物品上寄托了对吉祥的祈愿,于是一些图案就有了特定的含义,在现代,这些吉祥意识脱离了封建迷信,脱胎成为了美好的祝福。最常见的就是婚礼上的各种讲究,比如我自己结婚的时候才知道,在床上摆“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意味着早生贵子(谐音梗是要扣钱的!)。其实符号学在东西方都有,不过?西方符号的意义多来源于宗教,而中国的吉祥意识多来源于民间,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普及的系统。与第二讲的“礼乐传统”结合后,还形成了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用在朝廷及家族中,长幼有序,上下分明。 吉祥意识还可以和第八讲中的“比德思维”结合,就像文中举出的例子,梅兰竹菊既能展现出文人的风骨,又是象征吉祥的符号。 说到审美意识,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形的艺术品,比如建筑、书画、工艺品,最多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服装。其实书里讲到的不止这些有形的艺术,音乐、舞蹈、诗文都是承载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这本书帮我理清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特点和发展脉络,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人眼中的美》读后感(三):中国人眼中的美

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有明显差异的,并且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在一直不停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细微的变化,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习惯就会让此刻的我们有些不太理解。

关于美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仅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还可以是一件器物,一种建筑,一曲舞蹈,或者一首诗等等。我们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眼中的美是怎样的呢?

最近我读了《中国人眼中的美》这本书,本书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爬梳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是会受到集体意识,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的,虽然每个人眼中的美有所不同,但也会有一些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就像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些各自独到的想法,但往往能够有一些共识产生。

《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也就是说,中华造物讲究顺应天时地气,材料取自自然,适当加以人巧。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成为中华几千年来造物活动的总法则。

自古以来,中华人民对于自然是有感知的,也有敬畏之心的。对于自然界中的美,我们也会不断地探索,以一种谦卑的心态去挖掘。

人们对于天地万物有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越来越奇妙的想象,以及越来越有逻辑的总结。尤其是道家,讲顺应天时,无为而治,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在这本书中,作者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一方建筑,并不仅仅是为了供人居住,乘凉,而是充分考虑了多方面的条件,用一种创造美的心态来进行设计建造。

天人合一的境界,本身是带有一种对于美好的憧憬的。人渴望从这种境界中感受到极致的美与平静。

在文人山水画里,我们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享受人生之美乐的同时,我们也对生死有了更多的感悟。 我们还可以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造物,体悟中华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美成为一种独到的追求,指引着我们生活的方向。

读懂了中国人眼中的美,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眼中的美,其本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中国人眼中的美》读后感(四):不同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不一样的美

什么是美?“美”字的初文见于甲骨文。许慎在《说文解字·羊部》表述为:“美,甘也。从羊,从大。”请代段玉裁注为:“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美”字的本义就是指美味。“美”除了表示具体事物的美好外,还用来表示抽象意义,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具体的事物之美到底美在哪里,有时候评价会取得一致,很多时候却不尽相同,甚至南辕北辙者也有。可见,美的标准是比较模糊的,很难有一种客观的、量化的评价尺度。但不可否认,对美的认识,取决于民族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哲学等。所以,中国人眼中的美,到底具备一种什么样的依据呢?与其说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北在他的《中国人眼中的美》中给出了答案,倒不如说他对此进行了剖析——或许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所有的答案显然已经尽在其中。

《中国人眼中的美》这本书中,长北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探讨,多数看起来玄之又玄。列举下来,一共“十讲”,其中,“天人合一”“礼乐传统”分在“思”的范畴,“大象之美”“气韵生动”分在“气”的范畴,“中和圆融”“传神写意”分在“神”的范畴,“意在言外”“比德思维”“吉祥意识”以及“曲线旋律”则分在“意”的范畴。无论是从“十讲”的标题还有“思”“气”“神”“意”四个范畴,哲学的意味都十分浓厚。

而这些玄之又玄在“中国人眼中的美”,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却都有具象,读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比如,良渚玉琮、故宫天坛,虽然大小不等,却无不契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比如,编钟等古代乐器,充分体现了“以政治规范艺术而不是让艺术遵循自身规律发展”的中华艺术一以贯之的主旋律,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更不用说,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凡此种种,中华艺术的美,中国人眼中的美,可谓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共同的特点,却是它们都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但有时很很难用西方的美学观念来衡量。究其原因,这些都是“中国人眼中的美”,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的。

中国人眼中的美,从一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交流、融合过程,所以总体上算是一种复合的美。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传统意义上的美,既有继承,也有借鉴,还有创新,也是一种发展了的、融合了的美。但不可否认,美显然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在保持一种看似稳定的同时,也常常会发生变化。或者可以说,变是一定的、长期的,不变才是暂时的、短期的。

所以说中国人眼中的美,既有尊重传统的一面,更有与时俱进的一面;是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胸怀越来越宽广的同时,依然是个性十足、特别好认。

《中国人眼中的美》读后感(五):中国美学

这本书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作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的国学典籍以及艺术实例来带我们了解中国人眼中的美。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在一边讲述中国人眼中的美的同时,举出的艺术实例有配有相应的图片。这些图片使得这些内容就没有那么的枯燥,因为有引用很多国学典籍,所以内容来说看着会觉得略微有一点的绕,很像解释那种蕴含哲学意味,只不过美学确实是和中国古人的哲学息息相关的。

书中插图

首先这些艺术实例都是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讲的最开始的关键词“思”时,作者提到了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和自然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这和我们现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非常一致的,而这种天人合一的不仅在古人的文字中有所表达,在建筑文物等都有体现。

当建筑能够完美的融合到所处的环境,且一点也没有维和感时,建筑就可以说达到“天人合一”了。而这种建筑天人合一单表现就是古文思想的表现,你不得不感叹古人是如此的富有智慧。除此之外普通的瓷器等也同样在创造时会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认为人造物也是有灵魂与生命的,古代有一种叫做象生器的器皿,就是模仿各种物体乃至人体的自然状态而创造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人眼中的美学还与时代的思想息息相关的,在佛教禅学出现之前中国主要是儒教和道教,儒教主要是反应了统治者的意识,尤其是关于礼仪方面。为什么那么讲集体的礼仪呢?就是因为是统治者要求的,这样才能体现出统治者的权力。而道教则是属于比较自由一点的了,属于适合正常人的思想。

作者在书中还有提到过岳麓书院,以作者的角度来看岳麓书院的设计那是相当有气场,可惜当时我在岳麓书院游玩时只是觉得很安静且整齐,没有那种作者感受到建筑群强大气场的感觉,现在突然细细想想岳麓书院那种建筑格局确实是厉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和欣赏到中国的美学,了解到我们中国美学的魅力。通过认识自身的魅力然后再将其与外国美学的优点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这样中国美学才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