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事》读后感锦集

《人间事》读后感锦集

《人间事》是一本由许枫著作,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事》读后感(一):在《人间事》中,感受孔子的君子之道

说到儒家,我想大家首先都会想到孔子!孔子,所谓圣人之大者,儒家集大成者,有人曾这样解释过:一是作为“圣之时者”,集伊尹、伯夷、柳下惠之仁清和诸德之大成,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尧舜文武之大成。故其思想言论,必然中正圆满。《论语》作为千百年来大家拜奉的经典之作,更是世代儒生的精神支柱!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谈经论道的书籍,以双方对话的方式作为表现手法,言论居多,以论讲礼、形上形下,一以贯之,在儒家经典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市面上,注解论语的书籍非常多,有些夸夸其谈,有些浮于表面文章,各类读本层出不穷,无不令人眼花缭乱!作为儒学的好爱者,我所看过的以论语作为题材的书籍,也算多!但是其实很少有真正惊艳到我的,因为不是过于繁杂,就是注解不够精妙。这次看到这本《人间事》,其实书名有点让我出乎意料,一般的以论语作为主题的书,都会尽可能的将论语作为书名突出的重点,深怕读者不知道这是一本评论伟大经典的书籍,真的可谓不怕大,就怕不够。而作者却以看似无关的人间事作为书名,可谓用心良苦,寓意颇深!而且本书第一次采用“解”为诠释手法,以家传正韵、句读、圈段、结篇、补阙、索引、借马古文解析七法,以阳明心学发蒙,以杨氏训诂为句读根底、钱氏义理为思想筋骨,追溯先秦儒典,参两汉孔安国、包咸、郑玄,及魏晋何晏,两宋刑昺、朱熹,融合诸家,重新梳理,整整五十万字,读起来无不酣畅淋漓 !

《人间事》读后感(二):幽通古道,他渴求的是同道中人

许枫写了本书《人间事》,以为出自《论语枫解》公众号,甚喜。在碎片化的当下,对传统和经典皆陌生的年轻人尤为适合,也为一代老工程师所喜爱,且向往。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时常想哼两句西皮二黄,听几段京东大鼓,更渴望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山东人到底说了些啥?人老归根,还得归一处文化故里。

七八年前,见过许先生一面,或因文相识,可算偶遇?他比我小些岁数,学问却大好多,心里称作枫弟,觉得亲切。那时,互联网的风口正猎猎作响,他笔下的几篇时文力透敏锐与欢畅,不似其儒雅清秀、谦卑似玉的外表。想象枫弟拎着现代思想之岩镐,铮铮敲凿远古文字之场面,禁不住佩服与仰望。文质如君的他,亦可当做“论语解枫”,诗经解枫啊。

有天,好奇他讲“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径”可解成“寻常道”,他说更喜欢这样几分通达和不羁,想来灭明者的面貌也如此不羁,不胫而走,不觉笑出声来。整本论语只见一个径字,却讲有89个“道”,当然皆属心中之道,且“双车道”也。两条路线,孰重孰轻,在夫子话里早就一目了然。

又日,读他借《防有鹊巢》写今人男女之情,“侜”解作壅蔽、张诳,乃至欺骗和离间,亦通倜,超然特出而疏远之貌,只是心思稍微绕了些。曾遐想“侜”船上已坐二人,又来个第三者侧立之窘迫,后知可作“譸”,话多话长之意,鹊声鹊噪与饶舌还真有点瓜葛,或如诅也未尝不可。引人好奇又思索的文字即经典。

经学乃吾国传统学术之首擘,许君五十万字的力作更是沉浸多年所得,近年读得短文只算蜻蜓点水,认识几个字,犹童而习之。事实上,从传播学角度,每一个读者都是解经者,需要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在历史背景与文意脉络间,分辨出情境与内容。而惟一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好的解经者,而他,正在路上。

书中开篇讲解“学而时习之”三句,豁然大悟。何以贯穿学习、交友、器量三件乐事?许君以为只有经学习、践行和传播三个过程,知识才会“像远方的朋友那样历尽艰辛”扑面而来,使人获得真趣,倍感珍惜。这里的知识,不正是孔子口中贯乎天理,比奥渺之天命,日远之大人更值得敬畏,切于人伦之常,存乎群经之间的“圣人之言”吗!

继续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乃“遇到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人,我们不应该焦躁,必须悉心指导,把知识传授给他。”此书的初心正在于此,老庄有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再次敬佩许君这股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相信更多有心之士可循此书之蹊径,在旧学中找到新知,在传统中认识当下,寻得正道,发现人间别有天。

如同楼高三重,理解他的读书解经之道也有三个层次,可从代名词的角度予以界定。首先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提出问题“它的意思为何?”(解经与研修);而后用第一人称,自问“它对我有何意义?”(心得与践行);最后以第二人称,尝试“与你分享它对我的意义”(传道与发光)。点点心得,盼望交流,多一个同门之友,他所求的是一个个同路之人。

丘平

曾在军中服役,与计算机为伍;后入外资IT业,做ERP实施与管理咨询;又及房地产开发行业,负责管理协调工作。

《人间事》读后感(三):跟着孔子,学当老师

我就买个玉米,你给我讲哭了。这句话,是网友对董宇晖老师的评价,高挂热搜许久。新东方的直播间,让我们看见,老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一份情怀,一份素养。

自古以来,老师就备受世人尊重。那么,成为老师,又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听听孔子怎么说。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说的一名老师的职业初心。何出此言呢?众所周知,孔子有名的学生七十二个,无名的不计其数。每个学生,都愿意跟在老师身边听从教诲,觉得和老师学习后受益匪浅。有这样的效果,不外乎孔子的为师的初心,不怕学生不理解我,而怕我不够了解你们,没有办法做到因材施教。

老师有什么本事,大家接触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可是,学生是什么样的性格,接触许久也未必清楚。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希望能够因材施教,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由此可见,了解学生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孔子才深深地担忧,如果自己不了解学生怎么办。

2.语言简单,表达直白

子曰:辞达而已矣。

关于表达,孔子如是说。不用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是我们在平时交流时,经常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时候。说的,和对方听到并理解的,完全是两回事。这就是辞不达。

其实,在交流的时候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就行。说话的目的,就是在某一方面达成共识。一方说了,另一方懂了,这就行了。

放到教学里,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生的目标是跟着老师弄懂。也就是说老师教了,学生懂了,仅此而已。

3.不怕问题,努力解决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学习,是为了学知识。孔子认为,他是没有知识的。比如一个农民问他问题,他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但是不要紧,他会顺着问题去找寻,去梳理,在这个过程中,答案慢慢就出来了。

这种思维,正是现在育儿领域提出的学习型思维,也叫终身成长型思维。遇到不懂的,不会的,不逃避,也不气馁,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最终能够解决掉。

世界上的知识那么多,与其吃鱼不如去渔。遇到问题不要怕,搞懂它的来龙去脉,顺着蛛丝马迹去找寻,总能找到其规律。

一位老师,让孩子习得知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新问题时,如何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它。

有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孔子给文明点亮了一盏灯,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老师,教会学生叩其两端而竭。

更多的论语解读,尽在许枫所著的《人间事》。在这本书中,许枫老师和大家分享他的体会与见解。看完你会发现,有些思想,跨越千年,而依然闪亮。

《人间事》读后感(四):人间事

犹记得,中学的时候,大家摇头晃脑地背诵文言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彼时不以为意,早知道是课业要求。后来才发现,孔老夫子的《论语》,包括他的言行,都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圣人,而对于记录其语录的《论语》,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儿女反复研究,诵读。最近我读了《人间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以他独到的角度,诠释了他对于《论语》的深刻认知。

《论语》之所以值得人们不断的去钻研,是因为它内在的精神内涵过于丰富。它仅仅是在讲该怎么学习,或者该怎么做领导,而是整个儒家思想的一种浓缩精华。对于这种思想的认识,不仅是文学层面上的,更是哲学层面上的,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与此同时,每个人也不敢保证自己说的就一定更加切合孔子的原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用现在的白话文翻译一下就是——子贡说,学力相对贫乏时,不曲意逢迎他人,不人云亦云;学力比较厚实时,不骄傲自满,而是精益求精。对吗老师? 孔夫子说,差不多,但应该更进一步,学力贫乏时致力于寻找其中的真趣,富实时致力于研究、实践礼制。

作者则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贫而乐”,贫乏之时何来乐趣?若是志于学寄情于道,日益精进,真趣自生,安贫乐道,所乐者,道也。

在我看来,很多乐趣并不与贫富有关,就像小孩子喜欢看蚂蚁搬家,蝴蝶知网,其中的趣味亦无穷也,只是旁人不知。

还有很多人在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或者是某项活动中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非常多的乐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是曲折的,但对于追求的人来讲,或许这个路途也是充满愉悦的。

在心理学中,心流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又比如——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自谦说,自己没有知识,很多知识都不清楚。作者则拓展开来,聊到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我的阅读这一段的时候,想到了曾经学过的一个小故事——“两小儿辩日”,孔子便坦然的承认自己一时不知该怎么解释。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人间事》读后感(五):在《人间事》中,感受孔子的君子之道

说到儒家,我想大家首先都会想到孔子!孔子,所谓圣人之大者,儒家集大成者,有人曾这样解释过:一是作为“圣之时者”,集伊尹、伯夷、柳下惠之仁清和诸德之大成,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尧舜文武之大成。故其思想言论,必然中正圆满。《论语》作为千百年来大家拜奉的经典之作,更是世代儒生的精神支柱!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谈经论道的书籍,以双方对话的方式作为表现手法,言论居多,以论讲礼、形上形下,一以贯之,在儒家经典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市面上,注解论语的书籍非常多,有些夸夸其谈,有些浮于表面文章,各类读本层出不穷,无不令人眼花缭乱!作为儒学的好爱者,我所看过的以论语作为题材的书籍,也算多!但是其实很少有真正惊艳到我的,因为不是过于繁杂,就是注解不够精妙。这次看到这本《人间事》,其实书名有点让我出乎意料,一般的以论语作为卖点的书,都会尽可能的将论语作为书名突出的重点,深怕读者不知道这是一本评论伟大经典的书籍,真的可谓不怕大,就怕不够。而作者却以看似无关的人间事作为书名,可谓用心良苦,寓意颇深!而且本书第一次采用“解”为诠释手法,以家传正韵、句读、圈段、结篇、补阙、索引、借马古文解析七法,以阳明心学发蒙,以杨氏训诂为句读根底、钱氏义理为思想筋骨,追溯先秦儒典,参两汉孔安国、包咸、郑玄,及魏晋何晏,两宋刑昺、朱熹,融合诸家,重新梳理,整整五十万字,读起来无不酣畅淋漓 !

在《人间事》一书中,作者通过多年的儒学研究经验,结合百家之所长,为我们揭露了孔子思想中蕴含着无限的人生哲学,更展示了他思想的精华。孔子作为儒家始祖,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孔子倡导“仁”,在书中,作者将“仁”解为主张是“仁者爱人”。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在平等的社会中虽没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分,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要以诚相待、友善、帮扶。“仁”同样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立场上思考。

看完《人间事》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智慧,虽然古代先贤们的思想距我们遥远,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我想,正是因为它有传世之根本,育人之功效、能传千古之韵味、流芳百世而不衰!在论语的世界里,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都应时刻谨记,以仁待人,方为大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