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精选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精选

《无处不在的人格》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一):关于了解和相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较偏日常实用性的类型,所以选择的几种人格类型都是属于虽然会造成一些麻烦,但是不会危及人身安全的,内容除了分析,更偏重于如何与此类人格或者说具有此类人格倾向的人相处和沟通。 最后谈到的“扳机情境”(会触发情绪的事件)很有意思,通过去识别和分辨来就行自我观察。某件事的发生,带来了什么样的情绪,在这个情绪当中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或者说自己在当下想到了什么,所以才引发了某种情绪。识别和分辨之后就是很有意思的自我分析部分了,那究竟是事情本身引起了情绪,然后让自己产生了某种认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还是仅仅是发生了一件事,而从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中,产生了情绪?如果是后者,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不是就可以消弭情绪呢?另外,对于事件发生背后的东西,也是需要去辨别是事实,还是只是自己的猜测。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二):人格类型分类

【焦虑型人格】 过于频繁和强烈的担心潜在风险 【妄想型人格】 不信任:揣测他人图谋不轨顽固,难以表现温情,理性冷漠 【表演型人格】 难以忍受自己不是众人焦点,博取他人的爱慕,夸张的表达情绪变化无常,说话激情洋溢缺乏精确细节 【强迫型人格】 完美主义专注于细节井然有序,固执人际关系冷漠,难以表达热烈情感,疑虑重重难以做出决策高度责任心 【自恋型人格】 觉得自己非池中物,期待获得关注和优待,善于利用摆布他人达到目的,很少表现共情心 【类精神分裂型人格】 面无表情,心不在焉,难以揣测对他人的赞赏和批评无动于衷,偏爱独处的活动,不会主动要求别人陪同 【抑郁型人格】 悲观过度负面,习惯忧郁失乐症,很少感到快乐,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常有负罪感 【依赖型人格】 需要得到他人的确认和支持,害怕失去与他人的联系 【被动攻击型人格】 习惯性反抗他人要求,夸大质疑别人的指令,采取迂回的方式故意降低工作效率 【逃避型人格】 过分敏感害怕遭到批评和嘲笑,低估自己能力并贬低自己的成功,因为害怕失败而始终保持谦逊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三):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读《无处不在的人格》 有句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说的是人多,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什么不同?不是相貌、高矮、肤色、好丑的不同,主要指的是性格的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眼界、视域都不同,自然精神气质、格局、行事风格也都不同。这样,把一百个人集中起来考察,那自然也都是不同的了。种种不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人群,构成了丰富异常的世界。而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客观世界就是如此呈现给我们的,用不着惊诧莫名。 但是,仔细分别出人的性格,对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就像是分辨人才了,如何辨别人才大小、擅长、特质,对于用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分辨出人的性格,对医治人的某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分辨出人的性格呢?按照《无处不在的人格》记述,性格即人格。希波克拉底曾根据人的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液体类型分为四种,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这几种分类有积极作用,但也有不足。 1925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将身体特点和人格相联系,又做了四个大类分类,但是没有得到多数承认。近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经过研究归纳了16种人格特质,这些分类尝试促进了对人格的研究,使人们对人格的掌握更多了手段。而准确分类、判断人格,就是为了对治由人格产生的相关疾病。因为每个人都有人格,每个人因此都有可能具有与人格相关的疾病。 与人格相关的这些疾病,就是人格障碍。因为人格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的实物所指,那么关于它的疾病,就是障碍。有障碍就是不顺畅,就是不正常。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分类,或是美国精神病协会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所载,常见人格障碍有十二种。这些障碍有焦虑型、妄想型、表演型、强迫型、自恋型、类精神分裂型、A型、抑郁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逃避型和其它类型。 如此精密地分型,对于人们的精神疾病治疗极为重要,大有好处。比如常见的焦虑型人格,目前社会高度发达、商业化、制度化、集中化。人们产生的不适应逐年增加,对各种问题的担忧、焦虑,极为容易出现。造成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严重障碍,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这类疾病往往很隐秘,对人的困扰容易被忽视,而给人带来的痛苦也就很大、很强。因此,准确辩识,对症下药就显出重要来。 还有比较常见的妄想症、强迫型,都是生活压力下或者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恶劣造成的常见人格障碍。这些并不都是心理学家需要掌握的专业性知识,也是普通人应该了解、掌握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罹患此种疾病。那么,及时了知、适当治疗、控制,就是非常必要的。《无处不在的人格》就是一本精神疾病的《千金方》,了解它,研究它,将令人获益匪浅。 2022年4月26日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四):解决心理需求是化解人格障碍的重点

通常来说,人格障碍者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会表现出那些行为:他们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让自己或所爱之人陷入险境……

《无处不在的人格》是一本以人格障碍为主题的心理书。通过一位优秀的精神病医生,弗朗索瓦·勒洛尔亲自诊疗过的真实案例,展开对人格障碍的诊断、病因、发病特质、治疗以及应对的方法等内容的阐述。

“人格”其实就是我们日常俗语所说的“性格”。人格特质就是人们对身边环境和自己个性的惯常看待方式,以及行为举止和做出反应的习惯方式。比如:独断、乐群、无私、多疑…..

我们平时对一个人人格的判断就是他在不同情形下的惯常举动。比如,一个人一向乐群,有很多朋友,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爱交朋友,所以大家就会认为“乐群”是他的性格特质。

但书中提醒我们,有一种情况要区别看待。比如,工作单位有一个新近入职的同事,特别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积极结交新朋友,我们不能就此判断该人具有乐群的性格特质。因为他的表现也许只是因为想要在新岗位上获得认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掩饰性。这是他的状态(由情形决定的暂时性状态)而非特质(恒定特征)。我们还应该知道,某些人格特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人格障碍,是指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话、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或两者)不堪忍受时,人格才能为障碍。

书中挑选了12类常见的人格障碍,通过对这12种人格障碍的讲解分析,让读者对每一种人格类型者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有更理性和深入的了解,帮助我们应对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人格障碍;以及更好地认知自我。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五):最适用的人格障碍手册

谈到人格障碍,我们现在已经不陌生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像,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有心理健康的隐患,我们总能听到哪个邻居,哪个亲戚家的孩子,得了心理问题,要去看心理医生。

可你真的了解心理疾病吧,真的了解,人格障碍吗?

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一个人的人格,了解一个人如何发展成为心理问题,比如各种心理障碍的,那这本书《无处不在的人格》,真的推荐你,成为你的床头书,成为你的人格障碍手册。

这本书,首先给我们阐述的了什么是人格?

你觉得什么是人格,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性格吗?

比如,张三很性格很乐群,那乐群就是他的人格吗?

还真不一定,在作者看来。

所谓人格是人一个人在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表现出来的一种惯常的行为模式。

比如张三,在公司的时候,很乐群,下了班,就喜欢独处,那乐群就不是张三的人格特点了。

那乐群只能算是他特定时候的一种状态啦。

这么一解释,你是不是就对人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人格障碍,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在作者看来,所谓人格障碍,就是某些人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者过于固化,导致无法适应不同的情况,那就会变成人格障碍。

比如 张三是个多疑的人,但他始终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并且只要花时间了解一个人,就能对一个人产生信任,而且这个特点,在买房子,买车子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用的特质。

而如果张三,每天都提心吊胆,对谁都无法信任,导致大家跟他相处起来会觉得很难,很痛苦,导致他也没朋友,那这时候,张三的多疑,就变成了一种人格障碍。

在这本书中,作者,一共列出来,十多个主要的人格障碍,每一种障碍,作者,都给了一个案例,并且分析了它的成因,它的治疗方式。

如果你能好好肚肚这本书,说不定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