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默默挺立》读后感摘抄

《默默挺立》读后感摘抄

《默默挺立》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默默挺立》读后感(一):好久没有读过这么纯粹的书了

书名:默默挺立 作者:张炜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张炜,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矛盾文学奖获得者。2014年出版《张炜文集》48卷,这部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等数十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刺猬歌》等。2021年出版长诗巨作《不践约书》,反响强烈。 介绍作者张炜的著作,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位很出色的作家,《默默挺立》这部作品,一贯地继承了他文字优美的传统,读他的作品就像读语文教科书一样,文字干练优美,文字背后的寓意深远。不管是写景写人写物,都带着哲学家的深思,让读者去深思文字背后的意义。 《默默挺立》的取名来自书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从法兰克福乘车去伯恩的路上,途经鲁尔区,在那里遇到了一大片棕红色的奇异松树,默默挺立在山坡上,一动不动,别有一番风韵。一打听,才知道这一片树木是被酸雨腐蚀过慢慢死掉的松树林。 酸雨是死亡之水,被酸雨淋过的大山,会慢慢地死去,山上的树木也会死去,但是它们不会倒掉,只是枝杈僵硬,默默地站立着。这种无言的站立,这种沉默……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最无奈的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竟然是人类自己。 作者通过描述异国的经历,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警戒,如果人类肆意妄为,不再保护环境,那么大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人类。那些身躯高大、笔直笔直,默默挺立在山坡上已经死去的松树林,就是惩戒。 作家的情感比一般人要敏锐许多,看到大自然中的一切,他们都会从中找到不同的感觉,引发出很多细腻的情感。 作者曾经生活过的树林,是他儿时的天地,在那里树上的野果是他的零食,树林中的野兔、鸟儿是他的玩伴,这些小小的生灵陪伴着他长大,他也把它们当成生命中的一员。因为这些特殊的经历,使得他从来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对这些小生灵痛下杀手。 这个树林是他疗伤的地方,在心情烦躁或者对生活失望时,他就来到这个有山有树的天地,在那里他尽情地感受着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啼叫的声音,看着眼前迷人的风景,他感受到体内的力量在一点一点地恢复,在人情繁杂的今天,唯有大自然能让他完全地信任,同时也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然而很多人却感受不到这份敬畏之心,大规模地破坏和杀戮小生灵,让这些生灵对人类充满戒备之心。 作者张炜从小生活在胶东半岛,在那里他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童年,以至于多年以后,他的文字创作背景,始终都离不开这个地方。 这部《默默挺立》,用大量的笔墨描述着这个地方的自然、生态、人类。用寓情于景于物的写作手法,让人类意识到自己和大自然日渐疏离甚至对立的状态,呼吁人类善待大自然,善待世间的生命。毕竟人类只有依仗自己的善良和宽容,才能走到美好的未来。 我是花满蹊,愿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温暖和勇气。

《默默挺立》读后感(二):这本书自带治愈,每天读一篇享受平和的生活

这本书自带治愈,每天花10分钟朗读一篇,这一天的能量仿佛就被充满了。

《默默挺立》这本书是由著名作家张炜所著,属于散文随笔集。就像作者开篇的一段话给出的,“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接受大自然的教诲,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虚心地生活。”作品的内容主题主要集中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生态的呈现、书写与反思。

书名源于第一篇“默默挺立”,是的,就是与树有关的故事。死去的一片松树,由酸雨致死,默默挺立在山坡上,是一片棕红色的高大树木。不得不说,因为作者写得很细腻,就会呈现出一种画面感,我好像也被这样一大片的树也给惊呆了。酸雨,是大自然反噬的一种体现,因为酸雨的创造者是人类。人类为什么要污染环境呢?难道污染与发展是不可调和的一对吗?或许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我们早已忘记了这个课题。这个我们曾经在小学时候就讨论过的课题,甚至我们还写过那些环保作文——“我们的地球母亲”。

“默默”看似无声无息,“挺立”又给人以一种坚挺的姿态,一种不容忽视的气魄,从这个“默默挺立”中体现出来。所以,作者的一篇文,是可以在闲暇时刻,停下来读一读,慢慢地细品一番,总会带给我们一些触动和启发。

我还喜欢看作者写关于写作的部分,作者提到“真正杰出的作家一般还是要回到业余,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心里有了冲动就写,这才符合自然规律。”作者还说,“这样的写作是愉快的。”恍然大悟地感觉,原来人人都可以写作不是一个多么口号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只要他想要表达他所处的生活,所经历的情感,有了冲动就可以写了。至于写得好与不好,另说。但一个人透过生活想要表达自己,这就是写作的基础。

如果你想写得好?作者提出一个说法,“一个写作者没有四五百万以上的文字量,笔触很难变得灵动。”也因此说明写作需要大量的专业训练,但如何平衡创作力呢?这又像是一个提醒,只因过于专业会失了灵动感,说白了就是不能走心。想要弄明白如何平衡好这两端,似乎是很不容易的事,只能靠个人慢慢摸索,前提是真的不可以懒!

紧接着他的内容中还有劝人读书的,重点是要多读经典。因为个人的生活太局限性、太狭窄,更甚者是无趣。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经历更有意思的事情,伴随着书中主人公经历的生活,仿佛我们体验了一把现实中不可能经历的事件。尤其是阅读历史书籍,仿佛能穿越时空,去我们不曾想象过的时代,这有点像我们逛博物馆,跟随一件件古物和流传下来的故事,去经历那些远古的时光。

有时读着读着,自己也有了写随笔的冲动,不如抽空就写写吧。

我是卡西

热爱美好生活的阅读者

关注我,一起读书

《默默挺立》读后感(三):默默挺立,如松柏一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见到的更多的可能是灯红酒绿,是纸醉金迷,在不经意间已经疏远了大自然,在繁华之处反而更容易迷失自我。

在《默默挺立》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思维脉络,去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实的渴望。

一片棕红色的高大树木,默默挺立在山坡上,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讲,这也许是一番奇异的美景。但实际上那是一片被酸雨淋死的松树林,这一幕在作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似乎在拷问我们,要怎样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对他人经历的苦难,我们应当有同情之心,这也是因为我们也会经历同样,甚至更加残酷的考验。那些树木依旧默默挺立着,这大概是它们最大程度的一种抗争,而我们要做的大概就是反思,以及反思带来的实际行动吧!

“默默挨蹭,一个人总是先学会承受,再设法拒绝。承受,一直承受,承受你的自尊所无法容许的混浊一团。也就在这无边的踟蹰中,真正的拒绝开始了。”

泰戈尔写道,“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面对生活的刁难,往往我们会先去学会承受,因为反抗意味着会爆发更大的冲突,而那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承受能力的上限,哪怕是西西弗斯,始终徒劳无功地承受着把石头推上山的痛苦,也会在某些时刻感动乏味,迷茫吧!他没有拒绝,又或者说,更可能的是他在心里已经默默拒绝了一万次。

而那些诗一样的语言,又让这些深刻的思考多了几分温和,几分浪漫。

“一个人只要归来就会寻找,只要寻找就会如愿。多么奇怪又多么素朴的一条原理,我一弯腰将它拣了起来。匍匐在泥土上,像一棵欲要扎根的树......”

人实际上是一颗会移动的树——我们都与泥土,与空气紧密联系在一起,都会经历生与死的过程。

当我们走出高楼大厦,贴近大自然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放松的,治愈的氛围。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最舒适的乐园,只是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繁杂的信息,一刻不停地向我们涌来,我们的心早已疲惫不堪,眼睛也经常酸痛起来。

后来,我便刻意地忙里偷闲,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些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在晚上出去散步,坚持冥想,静思,或者寻一僻静之处,效仿姜太公钓鱼。

做什么实际上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更加靠近真实的自然,生活,靠近自己真实的想法。那句“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一直警醒着我。用书中的话讲,“要拥有独处的能力,摆脱信息的包围,然后去尝试创造”。

《默默挺立》也是作者张炜四十年余年一贯秉持的“半岛世界”生态建构视角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态多重关系的观照与反思。

在生他养他的胶东半岛,留下了非常多深刻的历史记忆。那里的人,事,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在日后想起仍然颇为有趣,或者倍感温馨。

时过境迁,面对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感到心痛与无奈,房子变了,人心也会变了吧?曾经仅仅是靠近水边蘑菇,也会带给他某种满足,让他浮想联翩......

我想到梭罗独自走进瓦尔登湖,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独居生活,随后才有了那些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文学作品。

梭罗写道,“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而这本书的作者同样诚恳地告诫我们,“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接受大自然的教诲,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虚心地生活。”

依赖于自己内心的觉知与善良,如大自然一般稳重深刻,蕴含能量,即便在最沉重的痛苦之下,我们也能默默挺立,如同松柏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