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锦集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锦集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是一本由[日]川村元气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一):(2040)

刚开始读 静下心 会认真读完 毕业后 每年都会定期囤一大堆书 但书买的越来越多 看的越来越少 越来越浮躁 以往一本书能看上三四遍甚至更多 心很难静下来 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情 2023年 静下心 戒骄戒躁 戒掉拖延症 学习+行动 大西北的荒漠上也有玫瑰花在绽放 记得樊登说过 平静是焦虑的对立面 成长的地方会让人感到平静 小时候觉得很宽阔的马路 再回去后发现也会变得很窄 读书亦然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二):半个烟花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才有了母亲。

母亲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母亲。

全书主题围绕着作者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在细微小事中回忆和母亲的点点滴滴。

读书的时候就像是在看电影,一幕一幕闪现交替着,不出意外的话很快会翻拍成电影。

读完书后,回想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水果是不用洗就能吃的,水是不用烧就能喝的,衣服是不用洗就能穿的。

因为工作地离家路程远,只有周末偶尔回家。每次要走的时候,妈妈都会比我早起,切好的水果,煮好的梨水,洗好的衣服,装的整整齐齐让我带走。

但是没有妈妈的时候,衣服也可以自己洗,疫情被隔离在工作地时,饭也是可以自己做的。不知道为什么,一回到家,见到妈妈,我马上就从勤快模式变成懒惰模式,一键切换,变化自如。

我将这总结成:妈妈依赖症。

好吧,我承认我是妈宝女,没有妈妈真的不知道我会怎么样。

不写了,下周回家带我妈买好吃的!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三):亲情凉白开

和《东京塔》那种“一边吃便当,一边哭了起来。”相比,《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比凉白开还乏味。

同样是靠着那些无数看似不重要的细节拼凑起来的家常,利利·弗兰克有着超乎一般人的笔力和对生活的洞察。相比之下,这本书更像是看家庭连续剧,那种只是用来当作下饭背景音的剧,在食物、搬家、工作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叠加中,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书读到1/3就知道故事的走向。当然,这样的书本来更多就是消遣,就像夏日里喝一口凉茶。然而,人们总是在期待好故事,特别是我们已经有很多这类故事的呈现了,类似的主题,还是渴望能有新的感动点。

唯一让我觉得值得一提的大概就是百合子的日记,写得很简单琐碎,甚至像我自己写日记,有时候为了写而特意要记录一下一些事情。这里面藏着一份感情,藏着百合子的年轻岁月。不过并没有太多延伸,也没有给百合子这个人物增添一些层次。如果,关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描述能多一些细节就好了,我本身也有亲人患了这个病,并且也最终到了家人无法照顾的地方,要去特殊养老院度过余生。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转变,作者几乎都没有写出来,作为读者只感觉到她的记忆在变差,她的意识在回归小孩子状态,但是关于百合子的身体,关于这个病带来的不堪和极大痛苦,作者省略了太多细节,以至于我看后都觉得,内容对不起书名《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力量太弱了。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四):记得买花。

15章开篇就让人不安,预感有不好的事发生。

泉的母亲,百合子去世了。

带着“记忆”:关于年轻的她,关于泉的小时候,关于所有后来泉忘记了但她依然记忆犹新的每一个场景和当时的心情。

半个烟花。烟花如何绚烂,哪怕是到头来忘记颜色,忘记形状,“但跟谁一起看的,怀着怎样的心情,这些都会留在回忆里。”

我们都在遗忘,我们都会被忘。

之前看《奇遇人生》的某一期,讲一个与百合子患了同样病症的老爷爷一家人的故事。老爷爷生病后,家人们依旧很坚强,爷爷和奶奶于年轻时三见钟情便牵手走到现在,但如今,他已经彻底忘记了她。

我突然哑然,这无非是最难过痛苦的地方,有一天,与你相亲相爱的人,把你遗忘了,而他们,也在慢慢遗忘自己。

泉在陪伴母亲生病后的时间里,带着追寻从前和前进人生岁月的琐碎,偶然发现目前在自己少年时“消失”的痕迹。

母亲,她首先是一个人,也曾是少女。

不断想起的《梦幻曲》,破损到无法修补的裤洞,和一支鲜花。

记得买花,记得看她。

别在转瞬即逝的半个烟花里追忆逝去的人,多多珍惜眼前。

你不知道哪一年,就是和她的最后一年。

/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五):那时的一半烟花

当生命逐渐走到尽头,年华老去,我们是否会如同书中所写的母亲一般,患上一些不能自理的疾病,而这时候的我们最终会选择记住什么呢?阿尔兹海默症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病症,但是随着年龄地增长,也许我们不一定会患上这种疾病,但是我们的亲人或是父母有可能会在年老的时候,比我们更早一步去面对这种疾病的可能性。

文中的母亲在生命中的后几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而“我”在和妈妈度过的那最后一年中,究竟有没有做尽子女的义务和责任,有没有尽可能不让自己后悔。其实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最初最先认识母亲,即便我们后来都明白“妈妈是能包容一切的人,爸爸是能眼里指正错误的人。少了谁都不行,必须二者兼备。”在我的生活中,甚至在周围很多朋友的生活中,母亲都占据了很大的部分,我们更多的时间时被母亲陪伴的。这其中存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时代因素。

每个人都要经历第一次做母亲或父亲,我也觉得每个人不会第一次就做得很好。可是除却这些想法和感受,我也觉得每个人都有自由决定自己是否成为父亲或母亲的权利,毕竟时代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即便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母亲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抑或是看待事物、处理事务的方法,我们总有一天需要自己独立行走,自己去看看这个世界。

文中的主人公,在失去母亲后,回忆最后一年中和母亲一起看过的那一半的烟火,始终有些遗憾。因为那时的场景、记忆、与陪在身旁的人都逐渐被自己失去。“或许正是不断的失去,才让人成熟起来。”我们不能总是获取,不断前行的路上,失去总是必然的,但是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够保留下一些东西。保有当时的心境和情绪,带着那些美好的记忆与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