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世的遗产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世的遗产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世的遗产》是一本由[英]大卫·法里尔(David Farri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世的遗产》读后感(一):碧落黄泉,宙始继往

《史记》记载华胥氏踩巨人脚印生下人类祖先伏羲,足迹,多么有趣的话题!本书全名为《人类世的遗产:寻找我们留给未来的足迹化石》第一次看这个就想起我们人类最早的远古传说。

我们人类不停地通过化石来研究我们的史前文明,我们的后辈们也将追寻我们的足迹。《淮南子》里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序。茫茫宇宙,人类前后相继,多么奇妙的联系啊!

本书不仅有科学的思考,也有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思考。我们从古人的足迹继承了哪些又将留给后人哪些?我们的遗产会是什么?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同时推荐方寸新知课系列,每本都带给人新的启发!

《人类世的遗产》读后感(二):人类世的我们

人类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的一种新的地质划分阶段,他认为,人类已不再处于全新世了,已经到了人类世的新阶段。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与更新世、全新世并列的地质学新纪元——人类世。

进入人类世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期间人类经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地球上任何生态圈。

本书的作者以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审视我们现在存在的世界,我们现在的行为将会给未来的人类留下什么。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未来的人类会如何看待现在的我们,而我们又会给未来的人们留下什么,会不会2000年以后的人看我们就像现在的我们看2000年以前?

在看这本书时我就明显感觉到了这本书的文笔不简单,不是普普通通的科普类作品,看一段结尾“天色渐灰,我们沿着沙滩走向灯塔,身后的碎石滩上没有留下足迹”差一点因为在看文学作品了。看了一下作者介绍“利兹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和文学与环境学教授,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有点类似于随笔的感觉,写到一个方面然后写关于这方面作者想法带着科普中有文学文学中有科普的感觉,翻译这本书确实不容易。

当作者在去上海游玩时就和普通人的视角完全不一样,普通人就是去玩,而作者看上海是设想多年之后上海是怎么样变成化石的。再比如现在环绕地球的5000万公里公路,作者设想如果经历了海平面上升之类的真正能能成为化石的会是哪一段。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看完之后你会反思,反思现在人类的所作所为对于未来的人类究竟是希望还是祸害,其实就是呼吁现在的人们应该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后代负责,我们随便丢一个瓶子都需要经过超长时间才能够自然分解,自然分解又不会完全分解,分解的东西可能会被鱼吃掉,人又去吃鱼最终又会回归到我们人身上。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虽然看不到未来人类对我们的看法,但是我们需要对未来人类负起责任,保护地球大家园。

《人类世的遗产》读后感(三):有形与无形、宏伟与渺小——人类的足迹

时间是一往无前单向度的旅途,是麻姑掷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坐标,千万年后只留下沧海桑田般的剧变,白云苍狗斗转星移后的沧桑。数千年前的古文明早已人散国空,甚至连遗迹都风蚀雨侵埋藏于黄土与泥沙之下,只能通过些许遗物推断古老的文字与故事。我们不禁要想,人类文明现在如此繁荣鼎盛,会在未来留下什么遗迹。当然,人类不一定是消失于太阳系第三行星,有可能是走向茫茫宇宙寻找更好家园,也有可能是文明更迭忘记了古老的过去。本书就讲述了这样的情景下人类可能的遗产,是陆地上四通八达的道路,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是自然难以降解的塑料,也是能源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三体》里冥王星有纪念人类文明的石碑,普罗米修斯有传递给人类的火种,我们不能准确知道未来文明的遗产,但可以了解当下人类文明的产物。 卡尔维诺在名作《看不见的城市》中描写了一座座或神奇遥远或庞大繁荣的城市,然而再精致的笔触也难也描述出现代世界城市的复杂样貌。看起来建筑鳞次栉比、道路天罗地网的城市有可能在土地水平面下降、海平面上升、暴雨海啸和地震中毁灭。现代社会城市的建造永不停息,仿佛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生命体用不会消失一样。 海中的漂流瓶可能代表着一种关于人类情感的浪漫想象:你穿越时空接受到若干年前不定地区的人写来的故事与记忆,是人类文明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海中漂流的物质并不像上句描述的那般美好。玻璃或许可以当做自然沙粒经过高温煅烧后的结晶体,远没有自然无法降解的塑料有危害。而塑料这些聚合纤维只会碎裂,变成肉眼难见的颗粒,随水体的运动而无规则移动,是人类注定会留下的遗迹,可能要到百万年后才能最终消失。 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书写了他对人类穷尽所有智慧所包含一切可能文字的想象,而历史上据称规模宏达藏有无数珍贵典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却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实体的图书馆最终会走向尽头,作者将冰川与冻土看作保存人类历史信息的“天然图书馆”。南极冰盖下钻取的冰核既是纯净美丽的冰冷宝物,也是保存着远古空气的历史文物,测量过去空气的各成分含量,告诉科学家们关于气候变化等等各方面信息。而冻土中保存的动物尸体和随之而来的远古病菌,也是一本打开过去世界的弗兰肯斯坦之“书”。 珊瑚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活着时随水波摆动的躯体被不明其理的古人称为“美杜莎的凝视”,似乎是它们将彼此石化为珊瑚礁。而珊瑚的活动则显示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的白化与温度的变化息息相关。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写到,人们对这个人造的死地处理方法就是将一切掩埋起来。这类设施绝大部分都安全,不至于影响到生物健康,但处理核废料的方法却也是类似,只是将其密封深埋。人类在1963年《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的至少五百次露天核试验所造成的辐射至今都能检测到,而核辐射半衰期可以长达万年之久。作者在昂科洛和WIPP参观了相关设施。 人类对海洋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波罗的海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死区,这里海生物种类稀少,鱼类少有超过四公斤的,富营养化和海藻爆发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水母潮是另一种人类活动造成的现象,这种生物虽然神奇,却不是船只与附近居民乐于见到的。这一切提醒着人们现在的生物灭绝速度是过去的千百倍。 微生物与DNA是科技带给人类的神奇世界,肉眼难见的生物却有着无数倍于人类的数量,说不上复杂却微妙异常的双螺旋链条则蕴含着生命的信息。即使人类灭绝,地球上还是会有这些微小生物的存在,这些“小上帝”也可以携带着人类文明的足迹。 本书既是作者对“后文明”的思考,也可以看作是一场穿越古今与跨越维度的精神游记。八个章节都是一个关于人类遗产的侧面讨论,行文与内容不算厚重,也值得一读。

《人类世的遗产》读后感(四):听《人类世的遗产》

选题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这是一位考古学家在向大家宣扬自己的环保主义立场,他使用了一种颇有未来感充满了科幻色彩的全新的视角来实现这个目的。他假想了亿万年之后的智慧生物对我们现在所处的“人类世”进行考古发现的时候,会看到什么,在这么一个新奇的视角之下,引发我们对于环保的思考。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寻找我们留给未来的足迹化石,解读者在这里还科普了一下,什么是足迹化石,足迹化石是跟生物化石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生物化石就是被化石保留下来的生物的遗骸,而足迹化石所保留并不是生物遗骸,而是生物在这里存在过的痕迹,比如说最常见足迹化石就是脚印化石,再比如说牙齿咬痕的化石等等,这些都是足迹化石,从这个角度看,足迹化石似乎比生物化石更有意思,因为足迹化石所承载的信息更动态一些。接下来,解读者把全书的内容摘选了几个部分。 第一,解读者挑选了一个最大的遗产,城市,人类建造的城市,是有可能保存万亿年的,这里面主要能够被保存下来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材料,以及玻璃、钢铁、塑料这些人造材料,作者还介绍了,比如说,筷子、牙刷、插座这些东西,本身可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但是它们的形状和痕迹还是有可能被保存下来的; 第二,是道路,在这里作者的专业功底显现了出来,他提到一个点,我们现在修路,所需要的石材,基本上都是在全球采购的,等万亿年之后,人们发现,这给地方的材料是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就肯定知道,这里有人类活动的很紧,这里很有可能是被人类修建的道路; 第三,解读者挑选了一个最小的遗产,DNA,这里的DNA并不是原始的生物DNA,而是现在比较前沿的DNA信息存储技术,人类已经在发射给火星的航天器上装载了含有信息的DNA,作者提供了一个数据,2003年之后人类所产生的数据,已经超过了2003年以前人类所产生的所有数据的总和了。按照目前这个节奏,地球上硅材料就要用尽了,所以才会有人研究使用DNA来存储信息,当然,使用生物的DNA来存储信息这个事情,本身有伦理上争议。 前面介绍的,都是被留存下来的人造物,接下来介绍了哪一些人类的行为,会被大自然记录下来的。解读者重点选择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极地和格陵兰岛的冰盖,这些冰盖的构成,都是地球历史上所有年份的雪,这些雪是从来不会融化的,因此,分析地层深处的雪的构成,就能够知道历史上当时的气象情况,而假如说冰层中有气泡,这气泡中包含的就是几千万年钱之前的空气,从这些雪层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死病的影响,看到“哥伦布”的影响,“看到”蒸汽机的发明,“看到”很多很多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央视上一个公益广告,那个广告讲的是一个兵马俑的考古人员,这位考古人员在打理兵马俑的时候,发现了兵马俑的身上有指纹,这是秦朝当时制造兵马俑的工匠的指纹,这些指纹已经被凝固在兵马俑的泥胎上了,这枚指纹和这位考古人员跨越几千年的相遇让这位考古人员感动落泪,我想,研究那些历史雪层中间气泡的学者们,应该会有同样的感动吧。 但是,作者也很遗憾地提到,随着全球变暖,这些从来不会融化的永久的雪层,正在逐渐融化,这些历史的印迹,假如就如此随着地球的升温而消逝了,这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这是第一次,我对气温上升,冰川融化这么担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