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锦集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锦集

《莱姆狂想曲》是一本由[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一):宇宙是历史,描写了被引力点燃而后又熄灭的火

前面读的有点痛苦,最后一章泥人的第二次演讲居然出乎意料的引人入胜鞭辟入里,居然意犹未尽想继续读下去,看看莱姆是如何假借高等智慧之口大谈特谈他眼中的宇宙应当何去何从,读者仿佛化身成格列佛,正随着莱姆的引领前往大人国(这个比喻很让我受触动)

前几篇趣味性很差,可以直接看泥人这一篇,这一篇是全书的精华也能最好地呼应《狂想曲》这一书名。

“宇宙是历史,描写了被引力点燃而后又熄灭的火”。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二):盲人引领着跛子

不愧是拥有180高智商的人,借泥人之口极尽讽刺、鄙视人类之能事。 看到泥人最后一次演讲时,我在想:上帝将宇宙的终极秘密装在一个带锁的盒子里,这把锁只能由唯一与之匹配的一把钥匙或上帝才能打开。假如人类永远无法知道的一个真相是:这把钥匙锁在这个盒子里。那么会怎样? 普通人依旧每天浑浑噩噩过日子,相互欺骗、相互诋毁、相互打斗……死去,尘归尘,土归土,除了回归原子,什么都不留下,仿佛世界上不曾有过这样一个人,世界的确不在乎这样一个人。 科学家依旧每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做实验,加速粒子,对撞铅离子,释放夸克……继续走,但没人知道这是隧道还是死胡同,精疲力尽地匍匐到了最后却发现了那个盒子。 愚蠢的人类,carpe diem!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三):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年初开始读的《莱姆狂想曲》,说来惭愧,重头戏《泥人十四》我拖到现在才读完。不仅是佶屈聱牙的关系,总觉得以人类的视角模仿一台非我族类的机器,试图走出一条超然的道路,就像拽着头发带自己离开地面。莱姆的思考当然有许多爆点,想想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著作,更觉惊人。可我认为整体而言,《泥人十四》多少有点…宏篇大论滔滔不绝,实质的东西没来几句。 一直到泥人最后一次演讲的最后几页,我才体会到不忍释卷的愉悦。在这几页里,泥人指出了人类对智慧生命的想象有多局限。这使我想起刘慈欣在短篇《思想者》里提到的,恒星闪烁会在全宇宙传递,对应了大脑里神经元信号的传递,如同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脑,一个智慧生命。 末尾的后记也非常精彩,这不是整本书的后记,而是泥人的一个研究员站在人类角度作出的反思。他的洞见放在这里,放在泥人作为更高等级的生命,抛下人类而去的时空里,显得清醒和悲伤。而宇宙的目的,依然无人知晓。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四):上一次读到这么让我痛苦的书还是高数教材

目前读了前1/4,有些不知所云,很有种刚刚读过的罗翔的《法治的细节》中反复出现的“爱读书带来的优越感通常都是不学无术的表现”,我目前虽然没有优越感,但读成这样很觉得自己这个阅读的过程是在不学无术。

2023.9.7

今天读了2/3,终于有点意思了,但还是很痛苦,通篇一共是5篇不存在的书的书评,最后一篇是最长的也算是最有趣的了,中间有两篇的文体完全是我无法接受的,看过的懂我在说什么,最后一篇泥人篇能看出来作者本人一定是写得酣畅淋漓非常的爽,站在一个拥有超人智慧的人造人的角度对血肉之躯的凡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丝毫不留情面的批判,莱姆本人的超人智慧在百读了这么多作品之后已经有所了解,这里看做是莱姆本人对概念上的人的批判也没毛病。这么个作品确实不能算作是科幻小说了,是纯粹的哲思。

2023.9.8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五):无标题

莱姆的作品向来都略需要一点门槛,这一本也不例外。读起来感觉不断被密集的观点攻击,有一种大脑过载的爽感,正如“狂想曲”其名。

读完后留下最深印象的无疑是Golem ⅩⅣ,比起故事性更着重于观点输出,以评论虚拟作品的方式展开(博尔赫斯式的杜撰术),中间收录了两篇泥人的演讲,还蛮符合我对赛博高等智慧体的抽象想象的。泥人(毫无冒犯之意地)指出人类走入尽头的进化、作为错误产物的智慧、限制思想的语言、不必要的“爱”之类的所谓事实。它像大人迁就着无知孩童一般迁就着人类,无论是人类对它思维的无法理解、对它存在的解构/推崇、对它观点的否定/认同/中立、对它综合气质的倾慕,还是其他角度的态度,它都在全然知晓着的同时不在意,冷眼慈悲式的不在意。最后泥人在一场演讲的告别后走向终极沉默。

很少在读科幻作品时爽的感觉多过于震撼。在莱姆的小说中,我仿佛看到了思维在除了深度和广度以外的另一种纬度——“浓度”。这么说或许有点抽象,但读过莱姆之后便应该能理解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