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1000字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1000字

《莱姆狂想曲》是一本由[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一):盲人引领着跛子

不愧是拥有180高智商的人,借泥人之口极尽讽刺、鄙视人类之能事。 看到泥人最后一次演讲时,我在想:上帝将宇宙的终极秘密装在一个带锁的盒子里,这把锁只能由唯一与之匹配的一把钥匙或上帝才能打开。假如人类永远无法知道的一个真相是:这把钥匙锁在这个盒子里。那么会怎样? 普通人依旧每天浑浑噩噩过日子,相互欺骗、相互诋毁、相互打斗……死去,尘归尘,土归土,除了回归原子,什么都不留下,仿佛世界上不曾有过这样一个人,世界的确不在乎这样一个人。 科学家依旧每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做实验,加速粒子,对撞铅离子,释放夸克……继续走,但没人知道这是隧道还是死胡同,精疲力尽地匍匐到了最后却发现了那个盒子。 愚蠢的人类,carpe diem!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二):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年初开始读的《莱姆狂想曲》,说来惭愧,重头戏《泥人十四》我拖到现在才读完。不仅是佶屈聱牙的关系,总觉得以人类的视角模仿一台非我族类的机器,试图走出一条超然的道路,就像拽着头发带自己离开地面。莱姆的思考当然有许多爆点,想想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著作,更觉惊人。可我认为整体而言,《泥人十四》多少有点…宏篇大论滔滔不绝,实质的东西没来几句。 一直到泥人最后一次演讲的最后几页,我才体会到不忍释卷的愉悦。在这几页里,泥人指出了人类对智慧生命的想象有多局限。这使我想起刘慈欣在短篇《思想者》里提到的,恒星闪烁会在全宇宙传递,对应了大脑里神经元信号的传递,如同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脑,一个智慧生命。 末尾的后记也非常精彩,这不是整本书的后记,而是泥人的一个研究员站在人类角度作出的反思。他的洞见放在这里,放在泥人作为更高等级的生命,抛下人类而去的时空里,显得清醒和悲伤。而宇宙的目的,依然无人知晓。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三):好像在读论文集——《莱姆狂想曲》

死灵:

用骨骼表现性?这篇没读懂想说啥。

将语:

用巴甫洛夫训狗的方式训细菌,好创意。

比特文学的历史第一卷:

机器人写作的历史,从模仿到创造,穿插了许多哲学思考,很遗憾我没懂在说什么,就觉得很无聊。

维斯特兰德未来百科全书(44本磁力装):

可以预测未来的百科全书,还能实时更新预测结果,既然这样发行电子版就得了,搞实体书干嘛?预测未来的原理和样本我统统没看懂。

泥人十四:

各种评论都说写的最好的一篇,但是读着很累,所以我没读完。

这本书运用了一种作者发明的“伪书评”的写法,借由写书评这一形式来展现一个个科幻故事。但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太高深莫测了,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不说人话。这就导致我读这本短篇小说集真的很痛苦,现在想想我能把前面几个故事从头读到尾,纯粹是因为它们很短。拜托,这是一本小说,小说难道不应该通俗易懂吗?怎么这本小说读起来和论文集似的。我又想起了我读《索拉里斯星》的时候,当时也是觉得前半段很愉快,后半段就越来越痛苦,因为越到后来作者就越堆砌一堆有的没的。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四):泥人十四

"恒星在统计学上的爆发,流产了几十亿次,最终诞下了生命,随后又有几百万种的物种灭绝,令智慧得以最终开花结果,对于克里夫而言,这实在是一种奇迹,就好比对于从前的帕斯卡而言,那些无尽空间中无尽的空虚是一种恐惧。如果我们能将生命看作偶然事件,是大数法则的必然,而没有人为的安排,我们不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因为宇宙诞生之初的条件可以作证。如果生命诞生的动力与生命毁灭的力量相分离,我们也不会对世界感到惊奇。但我们怎么来理解它们的统一性呢?生命产生于毁灭的恒星,智慧产生于物种的死亡,因为智慧源于自然选择——换句话说,死亡使幸存者更完美。 最初,我们相信一个善意的创造。后来,我们相信一个混乱之中的创造,如此混乱,它本可以诞生任何东西,尽管毁灭性的创造作为宇宙技术的计划,挑战了偶然与故意的概念。至于世界的创造与生命及智慧之间的联系,证据越多,这个谜也就变得越高深,泥人说离开宇宙之后就能理解。宇宙爆炸,开启了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道路,上面行走着仍然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不少人相信这条路甚至都能向我们开放;当泥人说话时,那些安静等待的人都在思考着自身。我不相信这一点。它只是在说它和灭绝,它会跟上灭绝,带着它持之以恒的沉默,踏上那样一条道路,以一种离开我们时的那种义无反顾的勇气"。 2047年7月 理查德·波普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五):元宇宙雏形

莱姆的狂想曲简直是一本哲学之上的神学书!看得脑瓜疼。作者对一些自行虚构的书籍进行点评(介绍),如莱姆本人所说,既然虚构存在,自己就不用花费精力去写,去注意架构,直接就可以把中心思想通过点评的方式引导出来,乐哉。就好像先有结果,再去描述过程,挑挑选选,糟粕的东西就多说了。

莱姆在我看来很是悲观,一个是对人类现存世界的悲观。这在他的各种讽刺里已经是习以为常。一个是对未来,宇宙的悲观。主打的泥人十四里,代表未来社会标签的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荒谬至极,本意发明为军事用途的策略家,结果却成了思想大师和哲学家。人工智能进化到一定程度是什么,莱姆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是极度的聪慧,那么到了一个点,是不是也就有了自我思想,人性,道德观念,以及自由意志。那么人类还能占人工智能为所有吗,这里面还存在从属关系吗。

这里面还不仅仅是简单的,类似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世界,也是涉及到了生物和高等生物进化的范畴。动物和人类大脑被涉及的初衷本来就有上限,这个上限就是其看起来颇为复杂的构造。所以在比人类组织局限更小的机器构造里,元宇宙更像是未来发展趋势--去结构化。而在去结构化的世界里,大脑的电化学反应反而是最为脆弱的存在。网络连通的世界里人工智能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能不代表着毁灭,反而是走向了沉默。机器人感到孤独,非常奇妙,因为思想大师看着蝼蚁般的高等生物,人沉默了,也离去了,但无处不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