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希腊化时代》读后感1000字

《希腊化时代》读后感1000字

《希腊化时代》是一本由[英]彼得·索恩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腊化时代》读后感(一):希腊化时代:了不起的大时代

正如全球史家约翰·R.麦克尼尔在《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里指出的,人类开拓世界的历程,不仅是一个迁徙、播散的过程,也是始终覆盖着交流、贸易之网。这种网络通过货物、人员和文化的流动,一边传播着异质性,让四面八方的特产、创意和风俗随风飘散,另一边也增强了同质性,使货币、技术、艺术风格乃至于制度渐渐趋同。《文明的崩塌》描述了更加遥远古老的时代,地中海东岸诸文明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黑暗时代(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850年左右)遮蔽文明光华将近300年,顽强的人们还是慢慢地在废墟中重建了家园。

古希腊人是这些重建文明中的佼佼者。从后来人的视角看,他们在诗歌、戏剧、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逻辑学和工程技术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其中有些更是人类首创。在我们的印象里,古希腊人的许多“首创”成就是在古典时代取得的,尤其来自于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可若细细看来,却会发现希腊化时代的认识在很多方面都更广泛、更深刻、更接近现代人。可以说,希腊化时代才是古希腊文明的最高峰。

《牛津通识读本:希腊化时代》全面地介绍了这个令人喜爱的时代,从政治军事历程与制度变迁开始,到它震撼人心的文化成就,它所达到的最遥远的边缘地带,最后结束于一个希腊化小城个案的变迁和希腊化时代对下一个世代的影响。作为一部通识读本,本书不能深入细致地解答为何这个时代如此璀璨夺目,但它能令我们赞叹、好奇、渴望知道更多。

最让我想要继续了解的,莫过于昔兰尼的埃拉托色尼。他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城缪斯宫里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年代学家、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也是最重要的地理学家,开创了科学地理学(基于经验证据而不是想象开展地理学研究)。他成功地测算了地球周长,按照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根据纬度划分出温度带,并且意识到欧亚的划分是人为的,作为地理对象其实连绵一体。埃拉托色尼还清理出《年代纪》,基于奥林匹克纪年,将希腊神话与历史错综复杂的时间线梳理得清清爽爽,几乎被后来所有的希腊历史作家所采用的。想想吧,这些观念几乎完全是现代的。更准确地说,现代人最基础、最根本的观念恰恰来自于这些前贤的思考和论证。

《希腊化时代》读后感(二):《希腊化时代》读后感

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以降的古希腊史学纪事传统中,虽不乏对异族世界浮光掠影式的描写,但其内核无疑都是基于泛希腊世界的政治状态的。直至亚历山大开疆拓土(确切说应该从腓力二世整合希腊算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发生在从地中海至兴都库什山脉这一片广阔土地上的希腊化进程,才将纪事学者的历史视域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 然而在随后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罗马时代的掩映下,略显“短暂”的希腊化世界历史并未在古典史家的“普遍历史”书写中占据很大比重。直至有着“希腊化研究之父”美誉的德罗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1808-1884)始将“希腊化”作为一个政治征服和文化扩散的史学论题加以研究,氏著三卷本《希腊化史》(Geschichte des Hellenismus,其中第一卷为《亚历山大大帝》,后与两卷本《希腊化史》合在一起统称《希腊化史》出版)正是近代希腊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研究影响加深以及全球史观的兴起,希腊化研究也发生了从希腊文化一元主导向欧亚非民族多元融合共同创造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向。学者彼得·索恩曼所著《希腊化时代》(the Hellenistic Age)作为面向现代大众爱好者的牛津通识读本(VSI)丛书中的一本,自然也在此潮流之中,并不把“征服史”作为全书展开的立足点。 如作者所述,本书旨在尽力描述“希腊化文明丰富多彩的面相”,从多元视角出发,借由政治变迁、特色王权、科学人文、地域形态等几个“面相”,去展现这个时代的与众不同之处。换言之,希腊化世界因其多文化因素并存、碰撞乃至交融而有别于其他内部同质化特征更加明显的时代——这其中希腊因素的核心地位依然是无可置疑的。 作者对希腊化王权的精彩阐释可以视为体现其写作意图的重要一环。与马其顿“民族”君主亚历山大的王权不同的是,早期希腊化王权并没有世袭的法统基础,军阀国王们更加需要倚重个人魅力和能力——这甚至也是始于光芒万丈的亚历山大。有趣的是,这种王权属性作为希腊化世界的标志之一,并未随着王权稳固而褪去,国王的形象始终是“富有魅力和充满活力的英雄”。二代军阀国王、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乌斯正是其中的典型。 在雅典人的祝词中,凡人德米特里乌斯摇身一变成为了“最强大的神波塞冬和阿佛洛狄忒的孩子”,这种神格来源于双方的需求:国王需要城市的依附和崇拜——与神比肩、将自我神格化这种心态同样始于亚历山大;城市则需要国王的军事庇护以及诸如内部自治、豁免税收等特权回报。此种“交易”脱胎于古希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我向你献祭牛,你保护我远离瘟疫和灾难”。与高高在上的神相比,国王虽不具有神力,却可以做出真切的回应并给予实打实的好处。需要注意的是,此种互惠关系并不完全是“希腊的”,也不完全是“东方的”。亚历山大之前的希腊城邦首领权力并不靠神格来强化,而东方(波斯)君主也无需给予治下某个城邦此种恩赐,还有一点很关键,即此种神化王权并非由君主强加于城市。 百余页的小书(中文部分共128页)自然很难去巨细靡遗地描绘整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要做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几个侧面去引导读者有兴趣走近这段历史——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讲,他做到了。

《希腊化时代》读后感(三):《希腊化时代》读后感

希腊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可能是欧洲古代史上最令人兴奋的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索恩曼的《希腊化时代》(The Hellenistic Ag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陈恒&李腊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一书就是讲述这段时期的历史读本。在这书中,可以了解希腊化世界的诸多方面,包括它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学、科学和艺术,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前323年),到罗马帝国征服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前30年),作者为读者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广泛的历史事件,以及个别城市和国王的特写。 彼得·索恩曼是牛津大学古代史副教授,在瓦德汉姆学院主讲希腊和罗马史,曾凭借著作《梅安德河谷:从古代到拜占庭的历史地理》(2011)于2012年获得声望卓著的朗西曼奖。 公元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被杀,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这是希腊化时代的开始。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亚历山大帝国四分五裂,经过多次战争最终分裂为三大继业者王国(马其顿王国、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国)以及其他若干国家(比如本都王国和帕提亚帝国)。这些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些国家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希腊化时代持续了三百年,在此期间希腊化国家逐渐衰落,并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灭。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军征服埃及,最后一个继业者王国托勒密王朝覆灭,希腊化时代至此结束。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古代希腊的文明与古代东方各国的文明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普遍和发展的文明成果。反映城邦危机时期希腊人世界观的变化、东方文明和自然科学对哲学影响而产生的新的哲学流派、极为兴盛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构成了这一时代文明的主要特色。 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所有希腊化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都是农业。包括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等工商业中心在内的一系列城市的出现,许多地区之间商路的建立,流通货币的大量增加,都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频繁的战争和大量奴役战俘,使奴隶数量有所增加。 由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生产和战争的需要,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加,以及各国国王采取的一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都有很大发展,阿基米德、埃拉托色尼等为其代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及其图书馆,在当时享有国际性学府的声誉。 希腊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政体,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以国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大批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移居埃及和西亚各地,使在很大程度上与希腊城邦体制有关的城市制度在西亚等地得到发展。君主制,既非马其顿君主制的顺延,也非亚历山大大帝的创制,更非对东方君主制的模仿,而是在长期的战争中,把马其顿的国王统治传统和东方现行君主制度以及希腊城邦的外壳有机组合的产物,但希腊化时代诸王朝的君主专制程度及特点又各不相同。 至于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希腊化文化既非希腊文化的单纯传播,也非东方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文化,而是以希腊化文化为主体,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下与其他各种文化汇合形成的一种既多元又统一的文化。它首次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文化交流、汇合的序幕,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然而希腊化世界的文化生活仅仅是表面的统一。有许多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但最重要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希腊文化在欧洲和爱琴盆地城市是种家乡文化。在这些城市之中,作家、艺术家可以很随便地从这个地区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发展中所出现的整个宝库中任意撷取他们所需要的主题和主旨。而在亚洲的作家、艺术家则不能分享这种传统。那些在近东的希腊人极其顽固地保持他们的祖传文化而忽略当地民族的文化,因此“希腊化世界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殖民社会的特征”。这就是说,是希腊文化的一种简单的、不完善的版本。 不过,当希腊文化传入东方各国后,与当地文化结合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成果。东西方文化相互吸取,推陈出新,竞相争艳,使古典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仅如此,东方文明对希腊文化成就也产生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建在埃及土地上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术研究中心,使东西方文明交融发展达到了“希腊化”的高峰。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巨、影响之远前所未有。它首次并最终沟通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甚至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文明源流,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希腊化时代》读后感(四):穿越千年,只为见你

这是我第二次读译林出版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书。第一次读的是《知识》,严密的逻辑,不落俗套的叙述以及打破常规的结构,让我对本系列书抱有敬畏之心。所以在开启《希腊化时代》的阅读之前,便做好了“啃硬骨头”和“涉险滩”的准备,以严肃的心态对待通识读本系列,这不单单是对知识的敬畏,还有就是对写出这些好书的严谨治学的学者们的敬意。

古希腊建筑

通识读本,如它的名字一般,旨在进行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像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福斯特说的“让人有意识地经历人生,让人追问并界定自身所有行为中固有的意义;使人勇于剖析自我,批评自我,从而看顾好自己的生活,在渐次开展的人生画卷中游刃有余”。很明显,《希腊化时代》完成了它的使命。于我而言,本书达到了它的目的。

古希腊被称为人类的童年时代,小小的一片地域孕育了那么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出现了耀眼于人类历史星空的艺术和思想,这些迄今为止依旧影响着现今的世界。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与东方各族人民融合到一起,彼此交流,滋生出一种新的文明。这样的一种既是对希腊文化的发展和延申,也是对东方文明的吸纳,一如今日我们所说的“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等,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交融。这样的交融超越国界洲界且各方面互动持续长达三百年,被现代人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的作者索恩曼是一位有着专业背景的历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热衷向大众传播学术知识的通识作家。所以,他以专业的眼光、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将一个多样且丰富的希腊化时代立体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以其严谨的专业性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希腊化时代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索恩曼首先以一场想象中的旅行进行叙述,让我们好像在向导的带领下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旅行,穿越千年,遇见那个承载着人类无限想象力的希腊。随后,他告诉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立场,是以“文化融合为特点看待希腊化还是以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为特点看待希腊化”,帮助我们梳理了希腊化时代最重要的问题意识,同时提供了可能的解读路径。

希腊化文明是多元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文明。文章合为时而做,阅读《希腊化时代》,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诉求和多样化的现实的并存一如当年的希腊。只是,与希腊化不同的是,世界不再允许西方文明的单独发展或东方文明的孤立存在。我们已然进入一个群体生活的新阶段,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转换期。所以,对于各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中国来说,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希腊化时代》读后感(五):希腊化时代和希腊化世界

作为一本优秀的“牛津通识读本”(“牛津通识读本”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在1995年推出的系列丛书,内容囊括文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经济、艺术与设计、戏剧、媒体等知识领域。作者多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对相关领域均有较深入研究。)本书的内容也是有一定深度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同时这次的版本又是中英文双语的,用来学习英语,提升和检测下英语阅读能力也非常方便。

彼得·索恩曼(Peter Thonemann):牛津大学古典学系古代史副教授,著有《希腊化时代》《迈安德河谷:从古代到拜占庭的历史地理学》等多部著作。

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作者也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给出了解释。也因为内容分析非常透彻,个人觉得阅读这本书需要有一定的世界史基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熟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与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不同,欧洲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但公元前300年后的亚历山大大帝时代,也是欧洲辉煌的“统一时刻”。

本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也是在梳理了希腊历史。今天人们通常把古代希腊史分为四个时期:古风时代(约前800年至前500年)、古典时代(前500年至前323年)、希腊化时代(前323年至前30年)和罗马帝国时代(前30年——粗略地说——至公元284年)。伴随亚历山大征服而来的希腊文化的“全球化”,或许是“希腊化”时代区别于早期希腊历史各个时期最好的理由。

提到希腊化时代,就不得不说到亚历山大大帝。有两百年历史之久的波斯帝国,疆域从爱琴海岸一直延伸到喜马拉雅山麓,公元前334年春,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进入亚洲。不到两年时间,塞浦路斯就落入亚历山大囊中,公元前331年秋,随着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败于高加米拉战役,阿契美尼德国王的波斯帝国就烟消云散了。

也正是由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军事上的征服,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东西方文化、经济进行密切的交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

希腊化,是最早的“全球化”是东西方融合的必然产物。公众生活的新觉醒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知识领域,还是在商业、艺术、宗教、道德层面都是如此。希腊文化在主宰东方世界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它,从而创造了希腊化,在这种文化中,亚洲和希腊的异教——实际上是全部古代本身——注定达到顶峰。也有人说,这种东西方杂交的最终结果是基督教本身。

亚历山大对东方的征服——希腊化世界的整部历史——在基督教信仰上达到了顶峰,这是一种典型的“希腊化”产物,诞生于希腊精神与东方精神的融合。

“希腊化””这一词语不仅用来指历史时期(希腊化时代),而且用来指地理区域(希腊化世界)。本书就是在这2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文献整理。通常来说,希腊化世界处于北纬25度至45度之间欧亚非大陆西部相对狭窄的温带地区,从西面的亚得里亚海和利比亚到东部的喜马拉雅山——大致说来,这些土地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3年殒命时所统治的地区。

相比于之前历史书籍中对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等战事的描写,本书的主题性比较强,是在希腊化的主题下做得深入,详细的分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很适合学习研究使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