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店不死》的读后感大全

《书店不死》的读后感大全

《书店不死》是一本由[日]石桥毅史著作,明室Lucida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不死》读后感(一):接下来准备去探一些店

原因:应该是在豆瓣上看到友邻读了这本书,刚好在多抓鱼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收了。

收获:每次遇到书店相关的书都会下意识地想看,书店这两个字总会带给我一些憧憬和向往,围绕着书店发生的故事天然带着浪漫气息。不管是查令十字街84号、小岛书店,还是在森崎书店的日子,但是这本书不是在书店周围发生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个实体书店的店主或书店员,讲他们在2010年这个电子书和大型连锁书店迸发的年代为什么坚持开一家书店、靠自己对书的洞察力识别到冷门书中的潜力书以一己之力把这本书重新推荐给大众。

过程中记录了好多大家的困惑和坚持,书店行业在好多年前随着电商的出现已经被判为夕阳行业,这本书11年在日本完稿出版、21年中文翻译版本出来,中间这10年又发生了很多变化。

22年要去100家实体书店,看能否发现些什么

《书店不死》读后感(二):关于《书店不死》

标题更像一个美好的希冀,作为看书人,我也希望实体书店活下去。

本书站在发展的眼光寻访、记录书店人。试图探讨一个老掉牙问题“书店发展何去何从”、“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关系”

店员推荐榜与互联网销量榜的关系,店员推荐给店员带来成就感,互联网时代很快把书籍信息扩散,店员难免产生成果被剽窃的感觉。热销榜的书是否是好书,好书是否卖得好?

书店的陈列,是店员的成果。经营一家书店是不想干活人的最佳选择,但实际上不是的。当然买家咨询书店没有的书,也是利于书店丰富书品。

出版社、经销商、书店的关系,因为有滞销退货机制,产业链各方用到了极致。出版社搞压货,书店猛退货。

提到一个点很感动,某个店主接受采访时,提出:不能拍书店里的客人,举了个例子,买书的老奶奶平时都是日常穿着买书,后面发现有人拍照,以后就换上了体面的衣服。这让店家意识到不能拍客人,因为影响了买书人,她希望买书是一件日常的事。

好书,简单说来就是生发于作者的真诚之心,用文字充分且明确地表达其意图,并带有作者本人特质的东西。

《书店不死》读后感(三):让书店不死的话,就得想办法让他活着

这是我开书店的第二年,第二家店也即将开业,与此同时,也即将入主主理一家规模更大的书店了,于是这本书对我来说,“来的正是时候”。

开书店之前,也看过各种关于书店主题的书,有关于书店经营的,也有关于书店介绍的,也有关于与书店相关的故事的,这本《书店不死》正好在我经营了一年书店后进行反思的时候,读完了,有些收获。

我之前一贯认为,邻国日本在书店行业,确实相较于国内,要有活力的多,特别是近两年闯入大陆地区的明星书店品牌:“茑屋书店”,逐渐以席卷之势要在国内遍地开花。甚至日本的出版物再贩卖价格维系制度,一度是我视日本书店行业与国内书店行业最根本的区别所在,而这本书虽然文字节奏感一般,但是却逐渐揭开了在2010年以前,日本书店行业逐年愈发的不景气这一情景。

遗憾的是,本书成书于2011年,而在这之后10年里,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上这这两年疫情对线下实体造成更大的冲击,使得我愈发关心近年里,书店行业在邻国会是怎样情形,因此这本书从这个角度,缺失了一定意义。

不过书中的一些访谈中所传递的关于一些书店店员在经营书店,负责书店某区域以及书架陈列更新的视角,对于这个书店经营人来说,是帮助颇大的,之前虽然有意识的注重书店空间布局,但是却没能体会“用书架与读者”沟通,这一明确的视点。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有些冗沉啰嗦,看几十页就容易看不下去,但是对于每位书店经营者,以及有生之年一定要开个书店的朋友来说,这本书还是开卷有益的。

《书店不死》读后感(四):书店会向何处去?

初看本书的题目时,有种忧伤。这个时代,书店的消亡要比我发量减少的速度还要快吧。其实我倒也知道,有很多网红书店正在崛起。不过大多都是以卖文创、卖咖啡为主,甚至有些就纯是拍照作用。书店和书的连结,竟然会越来越微妙。我想,当书店的主要收益及功能不再是卖书,而是如何变得更加网红化,这不可悲吗?当然,我也承认,连实力雄厚的传统书店都不得不迎合这个时代,改变单调的风格。大部分个人开的,店面小的纯粹书店,就接二连三地倒下去了。而每每有些固定受众的书店,在关闭时,网上就会发出一片唏嘘。生存还是灭亡,这是如今很多小书店要面临的抉择。

其实,我倒不是特别反感文创和咖啡。只是觉得大部分书店的咖啡都不好喝。人们更像是为了在店里休息或拍照,又不想买书,就买杯咖啡意思下。对咖啡本身,并不能喝出个所以然。在本书的序章里,原田真弓开了家17平大小的书店,给客人用的座位也就三个。而她供应的咖啡不是连锁店或是什么主流品牌产品,是由一位大叔烘培,咖啡更像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调剂。这种更为独特的味道,也能衬托出小书店的品味。这样的书店咖啡,我是比较欣赏的。

本书第一章里继续讲了原田真弓的故事。虽然我曾去过很多大大小小的书店,也有很多书店业的朋友,但并未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作者把原田和书店的经历讲述地十分清楚,这我才了解到,原来大品牌书店也是如此内卷,她的辛勤是我比不上的。同时,也通过她的故事,把PARCO BOOK CENTER及LIBRO的前世今生厘清了,这个行业也是风雨飘摇,有的会没落,有的会崛起。对我个人来说,知道了店员选书的方式方法,是很有价值的。在另一方面,则是会读到,开书店的果然是有情怀在的。这也是原田与世俗对抗,努力把书传递给读者的原动力。

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八位书店经营者的故事,所以不仅仅是原田一个人,后面我就不一一展开了。要说的是,在八位经营者各一章的篇幅后,还有一篇终章,“她想要传递的是什么?”。我以为会有什么结论,但作者说道,“但我不会以此为结论,这本书所记录的,只是很小一部分的书店,而积极向他人传递书的人还有很多。”作者表示,这些人开创的未来,以及本书的后续故事,他还想继续观察下去。我想,我比作者年轻吧,我也要继续观察下去。

《书店不死》读后感(五):如果对书有兴趣的人增加了,总有一天,来买书的人也会变多吧。

这是一本写在2011年的书,访问调查当时实体书店。既有开业仅仅一年的“日暮书店”,也有开业已经30年的“定有堂书店”。

在2011年,即使是人均阅读量很高的日本,实体书店也一样面临着销量锐减,大面积关门,被电子书冲击的问题。作者通过走访不同的书店,体会书店现状,经营者的理念和书店的未来。

经营一家书店要有自己的特点,要迎合周围读者的需求,就像书中说的,如果书店里都摆着的是每个书店都有的畅销书,即使书铺满的整个店铺,顾客看起来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书。那么店长店员的品味就变得很重要,书籍的码放和关联可能会至关重要。

可能既要保证畅销书销量保证营业额,又要让自己的书架保持有自己的思想。现在的书店,还要加上华丽或者奇异的装修,才可能吸引人入店。要推荐人看书,首先要能让人入店。书中介绍了长野县大町市“街中图书馆”活动,沿街客人可以把不要的书放进店铺内外的“纸箱图书馆”。主办人说:

现在回想下那些华丽或者奇异的装修的书店,突然就可以理解了。加上卖熏香文具文创咖啡甜点增加利润,这么一算实体书店是挺艰难的。

书中还说到了一个好的图书馆应该是一个书店的样子。这我很赞同,杭州图书馆有“悦读”服务,可以直接去指定书店借新书,只要馆藏数量允许,就可以直接借出新书,阅读完后直接还图书馆。图书馆大厅专门有一个区域用来展示这些新书,让读者变成了这些书架的店员。最早的时候借书超期每天还要收费,上限6元,后来也取消了。随意借随意还,只要你喜欢。杭州图书馆为了让大家看书真是操碎了心。

题外话,一本写实体书店的书,基本没有提到图书定价问题。就以本书为例,我也不是出版社业内人士,不知道版权费怎么算,这本书178K字,303页,精装,定价55元。这价格反正我是不买,超预算了。有些新书,首发价格就是定价的5折,那么为什么定价要这么高呢,既然首发就5折为什么定价不能调低一些。如果书籍价格能亲民一些,正如上面书店老板所说,如果对书有兴趣的人增加了,总有一天,来买书的人也会变多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