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略性耐心读后感摘抄

战略性耐心读后感摘抄

《战略性耐心》是一本由[美] 多利·克拉克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90元,页数:202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略性耐心》读后感(一):用波浪式思考制定自己的长期成长策略

刘邦顺利地进入咸阳,萧何进到咸阳第一件事,是把秦朝的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起来。这个上面记录了人口、地理、军事部署、粮食的分布。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知道国家有多少土地,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人口,不知道这些人口分布在哪儿,那刘邦就没法当皇帝。所以萧何也是一个心思非常细密的人。萧何,这位稳健而又有远见的政治家在刘邦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定的法律和政策稳定了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他还致力于维护刘邦的统治地位,确保了西汉王朝的稳定。 一个国家的建立和稳定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一个公司或者团队要走的长远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个人的成长更需要长期规划。已经做了父母的我,这几年深刻的体会到,养育孩子,有长远规划的重要性,有了长远规划父母也就不会焦虑了。稻盛和夫也曾多次表示,“耐心”塑造了他的人格和事业。那我们要怎么做呢?《战略性耐心》这本书了告诉了我们答案,战略性耐心就是长期主义。

用波浪式思考制定策略

这个方法不仅仅适用在职业发展中,我们其他的个人成长领域也适用。这个方法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拆谁帮这一年多的成长过程。三级九拆过完后,我有点迷茫了,不知道要干什么,小伙伴们说做拆书课啊,我开始准备拆书课,先选好主题是育儿方向,再选的书,在练级过程我拆的都是育儿方面的书,感受最好的是《P.E.T.父母效能训练》,所以我就开始进行《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主题阅读,读了相关的10本书,并参加了相关的工作坊,这个过程有4个多月,可能大家觉得做个3小时的一节课,要花4个多月,太漫长了,但是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好我完成了自己第一堂3小时的线下拆书课,报名人数和课程效果,我都很满意,课后学员的反馈也很好。准备的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做出课程就是创造,因为要想做课程的逐字稿,做PPT,做学员手册,这些都是很好的输出。

拆书帮的小伙伴是相互陪伴赋能的,大家建立连接,在你没有力量或者觉得有坎过不去的时候,这个团体的小伙伴总会给你支持,让你的生活有光,有能量。我的生活是因为20年12月的一个周四的晚上的一个小伙伴的拆书课回归到正轨。所以花时间和他人联系,融入一个新的群体,是让自己走向正轨的一个有效方法。

这一年多,通过我在拆书帮的学习、输出和连接,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家庭也回购了正轨,应该是幸福,家里没有了以前紧张的气氛,也没有了鸡飞狗跳的陪作业的场面,孩子的学习转向了自主,我的情绪也平和了。

在接下来的2024年,我要把这个用波浪式思考制定策略的4个关键用在自己的工作中。我要专项学习阅读麦肯锡的一些方法,并输出一篇公司内部的文章,做一场部门内部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这方面的专家请教,我肯定又会有新的收获。

《战略性耐心》读后感(二):在哪个山头唱哪首歌——波浪式思考

售员小王,今天面临一个选择难题: 销售经理甲说:今天晚上有饭局,很多重要人物都来,机会难得,小王你也来,多认识认识人,以后好开单; 销售经理乙说:今天晚上公司组织了销售技巧培训,授课老师很牛,机会难得,小王你不要缺席哦; 小王怎么选,人脉很重要,技巧也很重要啊……

销售经理甲说:销售最重要的是人脉资源,只要和客户关系好,就能开单; 销售经理乙说:没销售技巧,有人脉也不能转化成定单; 小王很无助,听起来都很有理啊……

上述的事情,是不是很常见?

笔者我本人,也经常有类似的困扰,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看到了书中的一段话,终于找到了解决困扰的办法。这本书就是《战略性耐心》。

克拉克在书中展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规划策略:

在职业成长路径上,我们需要精准的识别自己处于哪一个点,因为:

所以,小王在当下,应该选择去饭局or培训课,就取决于小王处于职业成长路径上的哪个位置。

那职业成长有哪些位置呢?

作者克拉克告诉我们:要成为专家,成长需要“波浪式思考”:

也就是说,职业成长有4个节点:学习、创造、连接、收获。作者克拉克用了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把4个节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ONE:学习

克拉克说:

很现实的告白,书中有很多类似的、直白的语言,所以,整本书读起来非常通俗易懂。

在“学习”这个节点,具体怎么来做呢?克拉克说: 1.列出所有不明白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包括学习和实习; 2.规划学习行为:用20%的空余时间投入这一项目的学习。比如一个人每天时间分为8+8+8,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空余8小时,那就保证每天有8*0.2=1.6小时,来进行这个项目的学习,并且给学习计划制定截止日期,细化学习进度; 3.学习的形式有多种选择,可以是看书,可以是上课,可以是实习; 4.准备学费。

在“学习”这个节点,我们的宗旨是:

TWO:创造 在这第二节点上,克拉克说:

不用再阐述,我们直接体会作者克拉克浅显直白的语言模式吧。

在这个节点,具体怎么做呢?克拉克说: 1.找出自己有共鸣的点,这些观点可以是你接受的,也可以是你不接受的; 2.针对这些共鸣点,整理出自己的观点:接受的观点,可以说明原因,可以进一步阐述,可以举例,可以应用。同样处理不接受的观点; 3.把自己整理完成的观点,发布出去。形式很多,写or演讲or发言or研讨or制作视频……。

总之,在“创造”这个节点,我们的宗旨是:让别人发现你。

THREE:连接 在这个节点,克拉克说:

具体怎么做呢? 1.寻找目标人物聚焦的群体。例如,想成为销售精英,就寻找精英们的群体;想成为技术专家,就寻找专家的团队; 2.想方设法加入群体。例如,找人推荐、交会费、蹭人脉……等等各种方式;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宗旨是: 无论加入哪种形式的群体,我们的关键是要努力去了解行业的游戏规则,找到学习的标杆对象,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FOUR:收获 收获是最后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我们的职业已经进入正轨,有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有了人脉和信誉,事业已经发展起来了。

但这个节点,也是潜伏危险的——沉迷于舒适圈而不自知。

具体怎么做呢? 一句话:突破舒适圈。创造一些新的恭喜,重新建立我们的成就。

所以,在这个节点上,我们的宗旨是: 终点也是起点——创造新的可能。

看完克拉克的“波浪式思考”,小王的选择就应该很简单了: 如果小王是销售新人,那他是在“学习”节点上,应该去听培训课; 如果小王有一定销售经验,那他是在“创造”节点上,他应该去饭局; 如果小王有丰富的销售经验,那他是在“连接”节点上,应该去饭局; 如果小王是销售精英,甚至蝉联销冠,那他已经处于“收获”节点上,应该去听其他培训课了。

用作者克拉克的一句话来总结:

在哪个山头唱哪首歌——找准位置、找对方法,就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成长坚持不懈、事半功倍。

《战略性耐心》读后感(三):做一个公认的“XX专家”吧

前两天,一位朋友找我说,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他觉得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并不是他最想做的那些。

我们聊了很多他的想法、他的做法之后发现,这件事的原因很可能是,对于他想做的那些任务,在公司里大家并不认为他是最擅长的那个人。领导出于团队效能的考虑,当然不会选择他,而是选择那个大家公认的XX专家。

对比起他的经历,我却曾因为在公司是公认的“大表姐”,而在数据分析方面得到肯定并因此被推到了大老板面前参与公司重大战略的研讨和决策。

由此可见,如果想让自己的职业路径是向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在组织里得到一个公认的“XX专家”的标签,如果这个标签的影响力能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行业、甚至是大众认知当中,那将带给你的职业一个指数级的爆发式提升。

成为一个“专家”尚且不易,成为一个公认的专家,就更为不易,你想为达成这个目标设定的时间单位是什么?天?周?月?还是年?

理智告诉我们,这必然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数年才能达成;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快速成功”的案例,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情绪、情感也许会一直向我们提问:“还要继续吗?真的还要继续吗?……”

多利·克拉克,Thinks50商业思想家,杜克大学福库学院、哥伦比亚商学院的高管教育课程主讲人,在他的著作《战略性耐心》当中向我们介绍了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的必要性和心法,书中介绍了他本人以及多位不同领域专业人士在这条道路上的经历与收获。这本书能够帮助认识一个专业领域成长的路径,从而在成为一个公认的“XX专家”过程中提升信心与复原的力量。

我们身边不断推送的信息,让我们看到很多快速成功的人:突然爆火的网红、影响力翻倍增长的大咖……于是我们会有一种感觉——成功是一个“起飞”的过程,用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词形容,是指数级增长。

从感觉来看,上面这条曲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升的?

这条曲线代表了用一个初始数值0.01,每次都乘以2的得出的结果,计算过程是:

0.01×2=0.02

0.02×2=0.04

……

如果不看数值,仅用肉眼来看,是不是觉得第5次、第6次之前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线?如果我们只看第10次之后的部分呢?这不正是典型的指数级增长吗?而第1次到第5次,我们可以称呼它们为指数级增长的欺骗阶段,也就是在增长的早期,进步是不明显的,即使是指数级增长也无法用肉眼察觉到。

去年我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一些内容,开始时冲劲儿十足,不间断日更了一个多月,粉丝数没到50,最多的一篇阅读量也没有超过5000。而这个期间,系统不断给我推送别人的运营经验,比如:“10天涨粉1000”、“阅读量低于200,你的笔记有问题”等等。于是我问自己,我还要做这件事吗?是不是我的决定是错误的?

看到《战略性耐心》这本书后,我对号入座,发现自己在那个时候遭遇了在指数级增长的欺骗阶段自我怀疑。

对于这种情况,书中给出很简单的应对方法,在自我怀疑时向自己问至关重要的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帮助我们回到初心,找到这个目标与自己的核心追求之间的关系,坚定目标的决心;第二个问题帮助我们看到这一次小小的蝴蝶振翅之后对没有关注到的视野之外造成的影响,增强对自己的认可;第三个问题则是通过自己信任的人的支持或意见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做事的方法,提升效能。

我也问了自己这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并非仅仅为了圈粉,更主要的目的是在我去年做了一个主题课程后,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个主题上增加实践并深入挖掘,这个小红书专题就是我的实践记录。

我做的事情对其他人有什么作用?——虽然笔记的数据并不好,但是有一些是被收藏和转发的,这说明内容对他人是有启发的,并且有陌生人联系到我询问相关的信息,可见这种信息差是能够对他人产生帮助的。这也是我希望通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输出达到的效果。

我信任的顾问们怎么说?——当我向信任的朋友们讲述我的迷茫时,他们表示支持我继续做下去,并且有相关经验的朋友提出了锁定用户群、寻找痛点方面的建议,这让我发现我需要更加了解我的受众群体。

仅仅是坚持并不能让我们走向成功,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路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地图,知道自己从“小白”通往公认的“XX专家”过程中要经过怎样的路径。

第一个浪潮:学习

当我们决定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时,大家都会选择先学习,学习必须的,并且耐心的。理解了这个领域里的工作本质和运作的方式,能够让我们在之后的行动中事半功倍。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阶段是不会产生收入的(无论是金钱还是名望或者其他形式),所以我们要警惕,不要在这个阶段停留时间过长。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完成的是基本准则、基本认知的建立,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哪怕并不成熟),完成了这些任务,我们就要向前,进入下一个浪潮。

第二个浪潮:创造

如果想让他人认可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价值,一定要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来源于创造。我们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方法、或者对他人观点的不同意见……这些都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一些勇气,创造自己的价值并且把这些价值分享出去,而且这些分享的过程最好让他人能够找到你,能够向你提问、与你交流。

现在大家做自媒体,很多时候就是在做这样的事,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公司的会议上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与同事讨论、向同事分享自己的工作小窍门……还记得开始时我说自己是公司公认的“大表姐”吗?就是在我一次次的帮助其他同事解决他们遇到问题的Excel操作后得到的称号。

创造和分享会提升我们的影响力,但是如果一直在向与我们有信息差的人分享,这会让我们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我满足,当我们得到了没有掌握这些信息的人的认可后,我们需要再次走出去。

第三个浪潮:连接

这个行业里有没有新的思想?有没有新的机会?其他的人都创造了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同行业者之间才能解答。

对于内向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突破,但是如果一直只做自己擅长的事而不突破,就被短板拖住后腿,无法成长。

而很多外向者,可能跨越了前一个浪潮直接来到这里,需要警惕的是,认识了一个人,并不代表专业能力得到了认可,而没有对专业能力的认可为基础,那些同业之间的新思想、新机遇的信息,就只能擦肩而过。

当我们以创造以基础,连接到同行业并且得到了认可、与同行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得到新的机会,我们将完全突破在这一领域指数级增长的欺骗阶段,进入到爆发的阶段。

第四个浪潮:收获

这是一个听起来多么让人开心的阶段!我们从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开始,努力学习、坚持创造和分享,结识了一些同事、客户、行业大咖并且和他们建立了信任的关系,树立了自己的“XX专家”标签,得到了很多机会,于是可以收获金钱、名誉、职位晋升等等有形的与无形的利益。

可是这个阶段有一个风险,娱乐圈那些长红的明星们非常了解这一点。

偶像明星通过不断的曝光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流量明星后,大多会开始转型,因为他们以及他们的打造者都知道“流量”并不长久,必须用作品来说话。可是有作品的“实力明星”就不转型了吗?他们也要面临从女儿到妈妈到奶奶、从小鲜肉到老腊肉的年龄变化、也要面临大众欣赏标准的不断提升,也要面临高曝光的工作与自己生活隐私的冲突……等等很多问题,于是他们可能会在表演类型上不断突破、可能会从幕前转到幕后,他们不断的根据自己和观众的需要在调整,以免被时间抛弃。

收获阶段的风险就是,成就容易让人停留在舒适圈里。

而这一阶段需要做的,是不断的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可能。

张雪峰就是这样从一个“考研名师”到现在“最懂普通家庭的报考专家”,本书的作者更是用不断的突破完成了神学硕士到记者、再到商业讲师、畅销书作家、到影响力巨大的思想家的一连串巨大跃迁。

这个世界很是喧闹,而想成为那些热闹中的一个光点,需要走一条有那么一点儿长的路,希望我们像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在疯转的世界里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