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市与群星读后感精选

城市与群星读后感精选

《城市与群星》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018-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与群星》精选点评:

●克拉克大师,想象力与现世讽刺。

●大神就是大神,格局就是不同。这种站在全人类、所有生物的角度来展望未来的书,一般人可写不出。不过书里的未来,感觉有点太凄凉了吧。生命发展到后面,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呢?

●可能科幻小说也会跟着时代推移失去色彩吧,今天我看起来有些幼稚。

●在这个依旧年轻的群星之中,开放的苍穹之下,人类真的有朝一日会退缩于浩渺的宇宙,偏安一隅吗?

●阿尔文最后的决定会让1年前的我费解,他为什么不打算再去探索宇宙里其他星球去寻找智慧生命了,他为什么打算留在地球并为建设沟通迪阿斯巴和利斯的联结而工作。刚刚看完最后一章,让我不禁想到电影Ad Astra里pitt在见到父亲后内心的反馈,'He captured strange and distant worlds in greater detail than ever before. They were beautiful, magnificent, full of awe and wonder... He could only see what was not there, and missed what was right in front of him.'

●克拉克对纯精神的执念想象的又一次体现。人类制造了疯狂之心,然后各种作。人害怕了,然后制造了新生的纯精神。这才是未来。

●稍显平淡的前2/3与波澜壮阔的后1/3构成了这本1956年的科幻作品。宏大的格局和气质令三体沙文主义相形见绌。

●那个有点幼稚的意识产物那么像现在人工智能的影射

●浪漫主义

●本书翻译的有些一般,但是我在文章中感到了克拉克的焦虑,就像刘慈欣一样的焦虑。书中的人类曾经征服了群星,最后仅余两座互不相问的城市。就如现在人类曾经征服过月球,现在只有高度发达的虚拟生活。一个封闭的文明是不会有未来的,而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帝所做的正是将他们的文明讽刺。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大刘借鉴偶像之处,如心理钢印。总之本书是一个不错的小品。

《城市与群星》读后感(一):“仰望星空”使人舒适

迪阿斯巴这种自我封闭的城市可以说是极端的压抑了,的确,从高峰摔到谷底,这种地位的反差确实是令人难受的得紧的,但是想文章中这种“星空恐惧"的状态还是挺让人压抑的,可能是因为我生活在自由民主繁荣富强敬业爱国友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缘故吧,比起迪阿斯巴,我还是更喜欢利斯这种社会形态,幸亏阿瑟克拉克估计是处在斗志昂扬的精神觉醒的时期吧,文章的正能量还是很多的,男主阿尔文冲破枷锁,把人类从"星空恐惧"的社会状态,拨乱反正,掰回“仰望星空”的社会形态,这过程还是满让人舒适的。 不过可能是因为文中出现的东西太多,有很多感觉是伏笔的点没有及时回收,有种烂尾的既视感,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吧。

《城市与群星》读后感(二):《城市与群星》书评

克拉克的小说一直都是脑洞开出天际的,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能带读者坐过山车,然而这次过山车脱轨了。本书中的一系列脑洞令人惊喜,却几乎是各自分立,没能串联起来,整个故事就在散乱的东拉西扯中写完了。 迪阿斯巴城是书中最主要的设定,对应的剧情也最完整。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永恒之城,有长生不死且不会生育的居民和亘古不变的街道。先进如魔法的超级计算机能照顾每一个人的需求,所有居民都在数亿年的享乐中变得温和懦弱,他们害怕城市之外的世界,一心想让永恒维持下去。 主角是个异类,是迪阿斯巴几亿年历史中唯一一个新生命。他带着好奇去调查城市建立的原因,然后想方设法逃离城市——他负责替读者们追问更多隐藏设定。至此,迪阿斯巴就像一个奇特的乌托邦预言,其背后的谜团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出乎意料的是,主角几乎毫无阻力地逃了出去,毫无阻力地破解了起源之谜,毫无阻力地带着迪阿斯巴居民重拾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说是“人类在外星文明的打压下,蛰伏于地底千万年后,终于爬出洞穴,迈向群星”,其实也没啥难度。 后半本书就是打着解密的幌子在旅游,克拉克的脑洞宇宙三日游。迪阿斯巴和利兹是地球上仅剩的两座城市,后者有会通心术的人类建立;主角与一个利兹人建立友谊,不死人和读心术士争论文化问题;有个信教的外星人在地球上苦苦坚守数亿年,只为了应验神明的回归;找到无主远古科技太空船,解锁新地图,继续去太空旅游;七颗恒星被人为排成圆形轨道,圆心处的行星永无黑夜;星际帝国曾制造出纯能量生物,并镇压了它的反叛……脑洞很惊艳但都没有深挖。

《城市与群星》读后感(三):城市与我

总是深深为人类繁育后代的方式感到遗憾。

常常感叹生不逢时,没能出现在遥远的未来。

于是幻想有一天可以找到控制能量的方式,以原子构成各种人形。原子团打散又重组,人就可以突然消失、瞬间移动、穿透厚墙。而不必冒着危险忍受疼痛来增加新鲜人口。

如果真的实现了原子控制,可以用中央计算机生产地球人,人一出生便是最美最帅的模样,活着的每时每刻都在巅峰状态,甚至不需要睡眠,还拥有很多很多时间。饥荒、战争、瘟疫统统消失,人的劣根性也被剔除,人间只剩下真善美。人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娱乐和钻研艺术,VR游戏可以带你去体验任何角落,开会只需全息投影不用亲自到场——迪阿斯巴这座城市不就是无限憧憬的乌托邦吗。

这样的世界多美好多和谐!可从没想过这样世界中的人会有什么烦恼。确实这个世界的公民没什么大的烦恼,同时也没有什么大的诉求。除非——他有了好奇心。有了好奇心的人来到城市之外,看到原始的一如现今的自然人的群居方式,才发现他原本的世界就如一滩静水没有波澜也没有生气。

没有见过丑就欣赏不了美,没有经历病痛就不懂强健的可贵,没有精疲力竭就没法享受床上的酣睡,没有付出和失去就不能体会人间和平、悲欢百味。一个足够高能的世界也足够boring,一个有生老病死的社会才能让生活跳跃起来驱动生命能量。这让我又突然接受并爱上了眼前这个世界。

当然城市与群星的关键纽带还是好奇心。乌托邦再好也有边界,边界之外有乡村绿洲、有广袤宇宙中的浩瀚群星、还有群星中流浪的孤独灵魂。能载着人类不断开拓世界的唯有好奇心。

“一个真正具有智慧的种族是不可能不友好的”。对于想象中的宇宙同类,克拉克总是这般乐观真的是被暖到了。

《城市与群星》虽不比其他几本震撼,但最接近身边的这个世界。翻译可以更好。

《城市与群星》读后感(四):一点想法

这本书一如既往,就像书名暗示的那样,是一个典型的发生于仰望群星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也很有克拉克的风格,他笔下的科幻永远朝着宇宙,朝着群星之间,发挥宏大的想象力。并不是那种把故事的背景换到宇宙当中,然后明里暗里地写放在地球上同样能够发生的故事。 平心而论,可能是成书年代比较早的缘故,这本书前半段略平淡,但是最后的真相很震撼。故事的设定是在人类文明扩张到银河系边缘,与入侵者发生大战之后,被入侵者赶回地球,建立起了个名叫迪阿斯巴的城市,居住在此。作者在前几章花费了一定篇幅的笔墨去写人类在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看似完美的城市运转,因此稍微有一点的不和谐就显得非常突兀。书中的主角便是这个不和谐因素。 人类居住在迪阿斯巴,但是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类不再采用有性生殖,为诞生的小孩分配父母;人类事实上是永生的,他们的记忆储存在城市记忆库中,他们会循环从复活,逐渐找回记忆,到归还记忆给记忆库,消亡,然后又复活这个过程,每个循环只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同时生存在迪阿斯巴。居住的地方也符合很多科幻片的想象,在一个不知道准确边界的空间,依靠想象就可以在房间中制造事务。和其他人的交流也突破空间的限制,即使眼前人看起来像是在面前,但是实际上这个人可能在距离很远的地方。这样看起来迪阿斯巴拥有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人与人互相理解、尊重、平等。而且每个人都有富足的精神世界,每个人至少都精于一种艺术或是其他的爱好。对那些不满足于这些爱好的人来说,则随时可以投入到虚拟但极度逼真的冒险游戏当中去。这个冒险游戏在书中的呈现和头号玩家很像。为了保持城市的稳定,城市的设计者甚至还精心为城市引入变量,安排专门的人制造混乱,从而使城市的整体秩序保持微妙的平衡。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讲,在这里生活的人类没有什么需要担忧和考虑了。 故事主角阿尔文,是一个特殊的人,他没有之前在迪阿斯巴生活的记忆。这让他变得有些怪异。他经常想要去迪阿斯巴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他爬上最高的管道,向外看,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太阳从这里落下去,群星又升上来。但是他没办法通过栅栏,去到迪阿斯巴外面,然后他开始寻找,通往外面的路。 经过一番波折他找到了这条路。外面的世界与阿尔文出生的世界截然不同,是一个非常美丽,适合生活的地方。而在这里又有谜题等着阿尔文去揭开。他也许是扛着全人类的未来在行动。这句话看似很宏大,但是结合故事情节来看这样说毫不夸张。最终两个人类文明相互碰撞,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又带给我被触动的感觉。对我而言故事的高潮出现在最后两章,揭露现在这个世界从何而来。整本书也插入了主角对于死亡、宗教与科学的思考。既然人类实现了永生,那生是否也变得毫无意义?极致的科学发展为什么又带来了宗教狂热? 这个主角又是克拉克笔下经典的狂人形象。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惜一切代价,勇往直前。在主角向外探索的过程中,我一直有种淡淡的感动。我想不论是哪个年代,在或不在地球上,推动人类向前进的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对已知事物的不满足。即使是在所谓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都得到了满足的迪阿斯巴,也有人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想要去到外面的世界。其实说起来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这种类似“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角色不算少,但是每一次与这样的角色相遇,我还是会被他们所激励。激励我保持思考,去探索自己内心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里,群星依然年轻,曙光必将来临。有朝一日,人类会再次沿着他们曾经走过的那条路走下去。”

《城市与群星》读后感(五):真正完美的人类之城是什么模样?

当我们想象《城市与群星》里阿瑟·克拉克笔下的终极城市迪阿斯巴时,不妨把它看成东方式桃花源的高科技进阶版。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从先秦时避乱而建,到晋太元中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误入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存在了六百年,而阿瑟·克拉克设定的伟大城市迪阿斯巴,地球上一切城市中的城市,在牢不可破的穹顶的庇护下,与外部世界全然隔绝,存在了亿万年。

在宅旁有五棵柳树就无比满足的“五柳先生”(陶渊明)质朴的田园理想中,桃花源的美好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当然,物资的富裕也相当重要,家家都能“设酒杀鸡作食”以招待外人,自给自足。

而在心怀宇宙(脑容量略大于所有行星)的阿瑟·克拉克那里,终极城市不仅像桃花源一样与世隔绝,自足,固若金汤,而且已经终结了死亡、衰老和一切劳役,所有日常性的工作都已经由机器人承担。人类可以自由地去做带给他们愉悦的任何事情:艺术、哲学,或者数学,还有以各种虚拟体验为主的娱乐。

纵观所有文学作品里设想过的伟大城市,迪阿斯巴可以称得上最为完美无缺——

静止不变的迪阿斯巴,永远地停留在人类文明发展到最为鼎盛富足的时代,像菲利普·迪克在1950年代畅想的2000年:“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地实现在文化领域的梦想。机器人维护世界,人类享受生活。机器人依照人类艺术家画出的蓝图重建或改造城市,清洁、卫生、美丽,就像是众神的家园。”(《各为其主》,《菲利普·迪克中短篇小说全集3:预见未来》)

城市设计之父阿瑟·克拉克赋予了迪阿斯巴所有的便利,去除了菲利普·迪克担心中的AI叛变隐患,迪阿斯巴的机器管理者默默服务于人,确保其基本模式千秋万代地运行在完美的框架结构中,精确无误,没有任何横生枝节的可能;

阿瑟·克拉克还防患于未然地堵住了赫胥黎式“美丽新世界”中所有被人诟病的伦理问题,繁衍不再是迪阿斯巴人存续的目的,性爱和亲密都只是一种可能的选项;

在这里,完美的躯壳不会遇到衰老或者疾病。对此生此世产生厌倦之后,人类可以将意识选择性备份,删去芜杂,存储主体,等待随机重新“出世”,载入一具全新的躯壳,开启全新的人生。因为给予人删除的选项,你当然不用像Doctor Who他们时间领主一样,纠结于不堪多次重生的记忆重负,而从记忆库里随机组合存世之人构成不同排练组合的社会,保证了理查德·摩根在《副本》里担忧的腐败和民怨无处遁形。

阿瑟·克拉克精心构筑了一个如此完美的乌托邦,却难免让人联想到伊西多拉( Isidora ),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的第二座城市。伊西多拉是旅人梦中的城市,“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

和伊西多拉一样,迪阿斯巴属于暮年,再完美也仅仅是来自于久远过去的回响。在这个美丽的乌托邦,充斥着经历了无数次重生的苍老灵魂,骨子里来说,他们全是老人,耽于逸乐,丧失了出走远方的勇气,不再有别样尝试的好奇。至于走向群星的梦想?已经彻底成为死灰,直到出现了一个导致热血复燃的变量——少年。

《桃花源记》只写了外面的人如何想进去,陶渊明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如果里面的人想出来该怎么办。而陶渊明的终点恰恰是阿瑟·克拉克的起点,他从描写少年的好奇心开始带出整个迪阿斯巴的完美无缺,但越是不厌其精地臻于完美,越是让人从心理上无限逼近少年,和少年一起四处碰壁,急于突围,试图寻得一个可能的出口,哪怕所有人都告诉他,城市的外面只有荒漠,无边无际的荒漠。当然,随着他的探索,我们发现外面不单单只有荒漠,还有与城市(迪阿斯巴)互为镜像的乡村(利斯)。

我们随着少年阿尔文一层层剥离禁锢,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迪阿斯巴和利斯,都不过是很多年前奔向群星的人们在地球上的遗迹。相对于迪阿斯巴,利斯似乎在外面,但在迪阿斯巴和利斯外面,还有浩瀚的群星。

阿瑟·克拉克是不是把城市和群星对立起来,非要让人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呢?不不不,这样的理解太肤浅,大神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凝滞是世间最大的恶,真正完美的人类之城绝不是亘古不变的桃花源或者乌托邦,而应该如音乐一般推进,一个音符牵引出另一个音符,让时间的流逝变成一种生长的力量,允诺自由、恩典和惊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