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读后感摘抄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读后感摘抄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是一本由[日]山中伸弥 / [日]羽生善治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读后感(一):未来可期

·iPS细胞是万能细胞,它可以培育成任何器官,而且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并且将培育出的人肝移植到猪的身上的实验已经成功,人类似乎可以憧憬器官无限移植。不,没那么理想,器官移植需要使用一种免疫药,多次使用这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是目前不知道的。而且最大的移植难题,脑,是目前无法解决的,人类与长生之间似乎永远搁着一片迷雾。

·壁虎断尾再生,而尾骨不会再生,它的上一级蝾螈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一看似退化,实则进化的现象,舍弃尾骨再生的功能得到了什么,还需要继续研究。但人类身上是答案明晰的,人类曾经也具有蝾螈一般强大的再生功能,随着这一功能的消失,人类获得了更长的寿命和属于人类的时代。

·根据目前的生命科学估算,即使用了这些技术,人类寿命的上限会在120岁。多么巧妙的数字,这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上古人类可以活到的年纪,天年。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我也期待生命科学的持续发展。 ·现在的AI技术看起来不成熟,尤其是声音AI,让人觉得很傻,一点都不智能,但我隐隐感觉AI技术成熟的时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读后感(二):跨领域智者的对话

中山——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生领域——iPS细胞

羽生——日本将棋——永世七冠——前无古人

这两位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龙头或者说TOP 1了。一般来说,高手对自己的领域总是有一种独占性的维护或者说自豪,在言谈中就会体现为一直不断地说或者夸赞自己的领域或者拿手绝活。但是中山和羽生却没有,他们都表现得很谦逊,对对方的领域表现尊重,好奇和理解,这就让两者见的对话非常行云流水。

IPS能做什么,AI会对将棋比赛的未来做出什么,AI怎么影响人类。这几部分切合在一起,让读者有一个基础的概念和维度,并且在这个维度里面进行和思考,然后又可以在他们二人的维度之外进行二次思考。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看似很宽泛的题目,但是经过两人的讨论,好像具体化了。

对产生独创性的三种模式的探讨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年轻人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研究等等的探讨非常有启发性。

由此我想到,现在比如初中生的教义和20年前相对应该要有很大不同才对,因为20年间,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太多。而如果他们还在学20年前的东西,那么对这世界的进步岂不是一种浪费?

写这本书的书评其实不太应该,因为书里的对话其实观点很鲜明,而且逻辑已经非常好了,旁人不需要再去做点评。

而打开看才是对它最好的介绍。

封面设计和配色真不错,唯一害怕的白色会被我弄脏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读后感(三):天才的对决

相较于本书的主题,最开始吸引我的是本书的主角也就是对谈的二人。最初知道羽生善治这个名字源自于日本综艺节目,综艺中的羽生善治表现的温和有礼,却无法窥透他被称为天才的原因。另一个主角山中伸弥教授,虽然对他名字并无特别记忆,但是对他的成果——IPS细胞却记忆颇深。这样的两个人,他们专业背景不相符,活跃圈子、受教育背景都有不同,他们在一起对谈能够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正是这样的疑问,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对谈这种形式,相较于一般的叙述,多了信息交互带来的信息爆炸。对谈相较于一般的访谈则更多了一些“机锋”,这种机锋来自于双方语言互动中所带来的信息交互与人格互动。本书中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书名为《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仅从字面意义来看,人类的未来对应于IPS细胞也就是山中教授的研究领域;后者对应将棋世界自然是“龙王”羽生的专长。但是本书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区分了二者。前面部分二人轮流坐庄,依次向对方提问。提问部分严格按照上述的划分进行,但是回答环节二者互动之下擦出的火花却带来了两个领域的交互。举一个记忆深刻的例子,在讨论AI对人类替代性的提问中。羽生首先提到了AI在将棋领域的运用,虽然具有绝对的计算优势,但是往往无法满足脆弱人类对美的需求,对有用的追求导致了AI执子能够被识别出来,缺乏美的AI棋手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而紧接着山中教授则提出了一个有趣的例子,AI强大的计算能力也不是所向披靡的。在细胞研究的干湿两个环节,当涉及到对可能基因筛选时,原以为是AI 的专长,但是最终却还是依赖于人的第六感去做决断。无论是棋手与美的追求,还是研究者的第六感,都属于人类难以言说的经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经验成为联系两人、两个领域的关键,也成为联系AI和人类未来的纽带。实际上,从两人的对谈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人类与AI的未来是充满乐观情绪的,二者间是辅助而不是替代的关系。虽然羽生认为未来也可能会出现AI和人类对弈替代了人类间对弈的情况,但是至少还有一半是人类在执子。

但是二者间的未来真的如此乐观吗?其实在他们的对谈中可以捕捉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首先是AI的运算作为黑箱存在。现阶段的AI对弈中已经不再是最初基于棋谱胜过人类棋手这么简单的故事,似乎也不仅仅是在计算能力方面胜过人类。AI从输入到输出间形成的黑箱,使得我们无法了解AI究竟是如何思考的,也就无法确认它是否还按照人类设计的程序思考。人类与AI间的界限已经并不清晰。另一方面,两人对谈中提到诸如AI不会为自己找借口,无法满足美感要求等,其实并不是AI无法取代人类的关键因素。因为这些认知都是站在人类为中心得到的,人类情感中心论决定了这些特征是缺陷。然而如果换个角度,以极简和高效为中心,则不尽然。最后,对谈中围绕人类与AI还提到了日本与美国的差别,即外观是否要接近人类本身。日本设计的AI外观往往要求接近人类或者已知的自然界生物,美国则相反。这种对机器人外观的偏好或许是民族性的差异?毕竟根据“恐怖谷理论”,机器人与人的相似程度越接近,人类会觉得越恐怖;但是二者完全一致时,人类将会接受机器人产生移情。或许日本民众对机器人外观的追求正是对森昌弘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的践行。

抛开上述对AI和人类未来的观点,对谈中山中教授提到的对于科研、创新的一些观点与思考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对谈之中,他提到的三种创新的方法,或是名为“阿比股野狗”效应的思考都很有见地。现实世界中山中教授长期坚持通过马拉松募捐,并于2021年宣布辞去京都大学IPS研究所所长再次专注于IPS细胞相关科研实务。种种这些,都让人感到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魄力与魅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