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读后感精选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读后感精选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是一本由[德] 歌德 / [美] 加里·凯利 绘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一):颜值高的一本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早就是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必读书籍,那么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如何从大量版本中脱颖而出呢,我来分析分析。

这本书隶属于湖南文艺出版社年轻编辑团队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后浪”们定制打造的“拿云志”从书。这套书似乎都十分精美,我收到本书后,开了外包装就开始拍了起来。包括赠送的明信片和金属烤漆书签,这种书签我还是头一次用,很精致。不过我怕书签会掉下来,毕竟我看书时总是随身背着,要是出门看书时掉了,可就伤心了。于是我把它当作礼品一样,收好了。再说书内有很多全彩插图,色彩鲜明,值得玩味。看本书正文前的介绍,插图作者凯利是个世界级的插画师,出版方能够选择他的作品,也是十分有品位。

接着说下最重要的吧,那就是翻译。本身就是外国著作,翻译的水平就决定了该书真正的质量。正文前对翻译杨武能教授也同样有介绍,是知名的歌德学家,获得了德国颁发的很多奖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2018年时杨老还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如此看来,本书译文水平不仅令我放心,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也使得重读这部小说有了新的意义。

顺便也谈下我对本作的看法吧。如果这是现当代作品,会有人把歌德看成迷惘的一代或垮掉的一代吗?当歌德于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书更使他名声大噪。一位自杀的主人公,一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年轻人,还爱上了已同别人订婚的姑娘。这样的作品,在当时受到欢迎,人们对歌德真是很宽容。甚至在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放在今日,这是公务员作家啊,也就当年明月可以匹敌,不得不佩服。

而书中主人公维特的死总让我有丝意犹未尽。我知道,作为小说,维特必须死。可他的死并不悲壮,死的毫无价值,甚至我会觉得莫名其妙。爱情的打击、社会圈子的打击,我比维特经历的要更加苦痛。但我是不想死的,甚至因为怕死而锻炼身体,让自己能够熬下去。那么维特就是在逃避生活,他没有想过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没有想过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也说不好生与死哪种更需要勇气。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二):赤子的胸怀难敌这纷扰世态

想起读这本书,是在《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二季里看到了杨武能先生,也就是这本书的译者,一个一生都在研究歌德的人。当谈到自己研究歌德的契机,老先生说当他读到《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时,觉得维特的烦恼、困惑同自己是一样,于是他想把这本书翻译出来,而他的人生也因此和歌德不可分割了。 因为老先生的这句话,莫名地勾起了我的兴趣,所以到书店找了这本书开始读起来。 在我看来,老先生写的译者序是很有必要读的,而且跟很多译者喜欢讲自己翻译的过程来说,老先生一直谈到的都是他读此书时对维特这个主人公遭遇的理解。某种方面来说,这帮助了我更好的理解维特的人生历程。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就想到了“赤子的胸怀难敌这纷扰世态”这句歌词。当维特在春天来到这个地方,他所展现的都是他赤子的一面。这其中有一段他对于爱情的看法,与我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是很接近的。

看得出来维特追求的爱情是全情投入的,但是全情投入的爱情可能和现实有着天然的矛盾。有的人觉得人生是可以在这种理想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的,然而维特会觉得这样的平衡本来就是牺牲掉了一部分之后结果,那么牺牲之后的这个东西还是你最初想要的、追求的、崇尚的那个么?在图片里这段后面,维特说到:

毫无疑问这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细读,你会发现其实它也反映了现实。不得不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能够道出一些本质的东西,这些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维特却说:

读到这里,内心是很唏嘘的。毕竟在文章一开始说出这样话的维特,在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就让人好奇,后面额事情是何种程度地让他心灰意冷,或者他自杀的那一刻,有没有想到过自己曾说出的这样一番话? 维特后面说到,人经受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人就得病了,而且被称为“死症”。有的人在面对极端的痛苦时,会有坚强意志去逆转或者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当然会敬佩,但是就像维特说的那样“人不是命中注定要受完他那份罪,喝完他那杯苦酒吗?既然天堂里的上帝呷一口都觉得这酒太苦,我为什么就得充好汉,硬装作喝起来填呢?”只是选择不同罢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三):这是你的烦恼,或许也是我们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必读书目,我却是在多年后才开始阅读,以前只是以为这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而错过了作品本身的创作环境和它的意义。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擅长现在上帝的视角去给予事件批评,正确或者是错误我们可以理性的指出来啦然而人却是感性的存在,即使理智告诉他要做出怎样的选择,很多人却依旧依附于感性的选择。是的,倘若都能理性的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世界上也就无所谓后悔和正确与否啦。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使在歌德的诸多作品中,我们首先想到的也是这本小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影响着一代人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少年人被爱情,被社会抛弃的绝望。生命应该是生机勃勃且有希望的,而少年维特没有。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一个叫维特的人告别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叫绿蒂的女人,维特对她一见钟情,心生爱慕,这份情感热烈且浓郁,然而绿蒂有着未婚夫,这份情感得不到回复,而维特已经陷入很深。书中大量的篇幅描写着两个人的相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一见钟情,是一种爱恋在漫长岁月中的一次爆发。此时的维特遇见了绿蒂,了解到了爱情,明知道这是一种错误却依旧无法抵抗它的诱惑,没有人能逃离爱情,我们都是如此,喜欢一个人,爱上一个人而已,唯有离开才能淡忘。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书信的形式讲述这个故事,它记录着一个阳光,善良,勇敢的男孩对生活的向往,在遇到绿蒂后那些美好的回忆以及自己的彳亍,人总是这个样子,得不得的永远是最好的,那是一个少年的爱恋。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少年的爱恋是热烈的,轰轰烈烈的去爱,没有人能逃离爱情,维特如此,我们亦如此。我们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以为这就是爱情,有着甜蜜,更多的是无尽的痛苦,甚至维特的死亡我们也会将其原因放在这份爱而不得的情感之上,然而导致他死亡的又何止这一点呢?爱情是其中的诱因,却不是全部,一个曾经对生活有着太多憧憬和希望的人却被现实打到。

《少年维特的烦恼》依旧是很多人的烦恼,无关过去或是现在。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读后感(四):《少年维特的烦恼》——青春的迷惘与伤痛,会将人带向何方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年轻人在经历恋爱上的求而不得和社会上的格格不入之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这部作品对歌德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让25岁的歌德成为德国乃至欧洲享有盛誉的作家,这部畅销书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少年维特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还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憧憬、烦恼与苦闷。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文体,它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书信体,作品的本身是维特致友人威廉和女友绿蒂的书简以及他临终前写下的信件。在维特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会看到他的所见、所想,当我们深入了解他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就更能体会他做出最后选择的原因。

维特是一个内心细腻的青年,他对自然界有很强的敏感,善于发现世间的所有美好。在一次舞会上,维特对明媚的绿蒂小姐怦然心动,她谈吐优雅、舞姿妩媚轻盈,深深吸引了他,他无法用言语表达她的美好,因为在维特的心中,绿蒂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曾一起跳舞、一起看窗外的春雨、一起去探望朋友、一起分享了身边的快乐,然而这个对他如此珍贵的女孩却已经与人订婚了,未婚夫阿尔伯特是一个能干、和蔼的男子。维特伤心离开,公使馆的工作只是带给他更多的烦恼,在新的环境中又一次碰壁后他回到了绿蒂身边,却被无法忘怀的感情刺痛,迷惘与伤痛让他渐渐失去的生活的希望。

维特的心中充斥着忧郁与愤懑,那些他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快,公使馆里的难堪、情感上的爱而不得都带给他深沉的痛苦与无为,这些情绪紧紧束缚着他、禁锢着他,让他挣脱不开,也逃避不了。他找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看不到生活中的出路。他的天资,他的学识,他的才能都不能为他带来快乐,他一点点地在远离这个世界。

当维特扣动扳机的那一刻,那些他曾有的热情,那些缠绕他的迷惘,那些向往与追求,那些疲倦与失望,都在那一刻,与他一起消失了。维特是那个时代众多青年中的代表,他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现象,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真实面貌和精神世界,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五):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少年维特的烦恼》?

手中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让我想到最近在出版圈热传的一则信息。大意是有家长因为《伊索寓言》里有“螃蟹掐死了自己坏心肠的蛇朋友”的内容而向“12345”投诉,“要求出版社删去此篇并追回全部已出版书籍”,以免故事内容对自己的孩子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

我突然不知道该如何谈论《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不是一个新的故事。它是歌德写下的关于一个少年与他的爱情的悲剧故事,解读也好,解析也好,《少年维特的烦恼》自出版至今已拥有不下于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理解这个故事?

严格来说,按照当下普遍的审判标准,《少年维特的烦恼》内含好几个“敏感词”:少年、爱情与自杀。如果单从故事表面去理解,这些词汇足够让第二个家长打电话投诉。不同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出色的插画家加里·凯利(Gary Kelley)却用一种童话风格来描绘这个让人窒息的故事。

这个故事原型据说是歌德本身的经历,只是现实中他并没有像维特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歌德当初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批判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封建制度与等级观念对人们的个性与婚姻等等各方面的束缚,歌德他们正试图以激烈的,具有强烈叛逆性和反抗性的文本风格来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如果要求歌德用单一的赞美方式去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恐怕不会给动摇欧洲封建制度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助纣为虐”的嫌疑。时代虽然不同了,经典的故事不是说改就能改,说删就能删,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们内含的精神为我们保持自省与反思的态度。

如果从《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颂生命与爱情这方面去理解,加里·凯利关于这本书的插画创作就是对歌德,对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少年关于爱情的烦恼。那些青春萌动的矛盾心理,歌德确实描述得淋漓尽致,少年面对传统的现实的规矩产生的疑惑,包括对爱情的向往,也都有详细的心理刻画。但要注意,故事中的女主角,维特深爱着的那个名叫绿蒂的女人,并不爱维特。甚至在她看来,维特就是个小心眼的疯子。当绿蒂把手枪——不管她有没有意识到悲剧即将发生——递给维特之时,结局已注定。

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跟身边的少年去述说少年维特的心情与最后的行为?纠缠不爱自己的人不可取,轻易结束自己生命更不可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维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坏榜样,但它因为挑战与抗议封建制度而诞生,这一点精神需要我们铭记。

谁在少年时期没有过烦恼?那些冲动的不知所以的烦恼,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思绪和心情,甚至可能会支配我们的行为。此时,难道我们也要屏蔽一切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吗?当然不是。要用当下观念去理解维特,他的孤独,他对爱情有限的认识,都源于身边的人与他所处的社会对他的不理解,让他自感与外界格格不入,孤独感油然而生,悲剧其实早就埋伏。以他作为坏榜样的话,我们反而应该把这个故事拿出来与少年少女们分享,让大家共情,认识其中正确与不正确之处,这才是活用经典最好的方式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