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读后感精选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读后感精选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是一本由[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8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读后感(一):关于历史

成书背景是1906年前后的俄国考察活动。那时离海兰泡惨案过去十年都不到。书中的中国人整体被描述为粗野、肮脏、狡诈、残忍的形象。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中国人充满了偏见。至少写书的时候黑龙江左岸的深山密林中和海边还是有满汉中国人居住的。作者也说中国人看到考察队容易恐慌惊惧,结合历史背景,谁不害怕问题是现在没听说那里还有土著中国人了,他们后来去了哪里呢?都迁回黑龙江左岸了,还是被沙俄、苏联系统性清除了?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读后感(二):无尽的莽林

今年的最佳阅读体验之一。作者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1906至1910年多次考察乌苏里地区,做了详细科学的地理考察记录,同时也用感性的文笔记录了那里的山川河流、星辰日月,那里的许多生物,还有生活在林区各色各样的人,尤其是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

莽莽森林并不像很多作品中所表达的那样美好和浪漫。作为半野外工作者,永远对自然(尤其是更野性更原始的自然)保有深深的敬畏心,绝非发达地区肤浅而整洁的次生林可以相比。作者的探险中所遭遇的自然危机、以及更危险的人际相遇,而他这一次次艰巨跋涉中所体会到的自然的神秘和苍凉,更是动人心魄。

德尔苏,德尔苏。这个在莽林中度过一生的的老人,用神奇不足以讲述他的经历。真正的森林之子,一生丰富的丛林经验,读懂了各种自然的语言。但残酷的自然消磨了他的健康,迫使他尝试回到城市,然而悲剧亦来得太快。但老人在生命的晚年阶段,有一个懂他珍惜他的朋友,也是幸福的。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读后感(三):究竟无我

乌苏里的莽林中,有玻璃沟、富乐河、兴凯湖、伊曼河、乌苏里江/人参、桦树、红松、狗枣子、刺龙牙/黑瞎子、老虎、貂、野猪、飞鼠、小咬、麝、马鹿/挖参人、逃犯、红胡子、中国人、蒙古人、朝鲜人、乌德海人、罗刹人、鞑子、哥萨克人、赫蜇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按照德尔苏的万物有灵的理论,它们都被赋予人格化的灵魂,每个“人”都有脾气秉性、能言会道。在莽林中穿梭而行,你可以倾听万物灵魂的低声吟唱,也可与各色“人”等构成“社会关系”——享受原始馈赠并承受冷酷无情。可见,有一套自圆其说、信而行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谈不上幸福快乐,但至少是意义自洽的——人可以有意义地生,亦或是死。 反观乌苏里莽林外的“文明社会”中,钢筋水泥如森林般矗立着,系统培训的社会化文明人,如自然界的蝼蚁、工蜂般,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空洞的活动。很难说,谁活的更像“人”。 到底什么是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否剥离了自然属性的猿猴才是人?我们自诩的社会,难道不也是自然的一小部分吗?这样的你,快乐吗,抑或你感知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读后感(四):有图才有真相

书是好书,但是能不能附上那么一两张地图或者路线图,方便读者呢?扣一星。

自己标了一些,一边对照附录,一边用翻译软件(本人不懂俄文)。

因此只标了一些阅读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作者花了比较大的篇幅去描写的、比较确切的地点。有一些村子、河流或者其它局部的地形地貌没法查找,还有些地名可能由于古今差异或者语言差异已经难以查询,本人不是专业校勘的,仅供参考吧。

作者提及且亲历的部分地点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读后感(五):一部流传了一个世纪的荒野史诗

这是一部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科学考察记。

在艰险的环境中生存、工作肯定是一件令人身心俱疲的事情,但作者是真的很热爱这份事业,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热情洋溢的感觉。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观察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流、遇见的每一只动物,虽然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他应当是很幸福的。

除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作者一直在思考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题目,也是过了一个世纪后本书仍然获得如此众多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位被作者请做考察队向导的赫哲族猎人,虽然他目不识丁,但他所具备的是所谓的“文明人”已经丧失的许多优秀品质。可惜的是,在结尾时他离开了一直生活的原始森林,却无法融入文明社会,最终迎来了死亡。恰如人类在原始状态中发展的许多珍贵品质随着迈入文明社会而逐渐消亡。不知道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还能否重拾这些珍宝。

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带着敬畏、欣赏的目光,审视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白天,在阳光下我们只能看见大地,夜里我们可以看见整个宇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