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读后感摘抄

《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读后感摘抄

《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达尔文 / [美] 丽贝卡·斯蒂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读后感(一):信仰与科学,不矛盾

这是一本思辨与逻辑推理并重的书,还原到达尔文当时,遗传学还没有创建,思辨的成分还更多一些,既有些基于事实的判断,更像是提出一种石破天惊的假说,批驳了神创论,提出了演化论。 达尔文既信仰上帝,又坚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是对的。这种迷惑和犹豫在字里行间里有很清晰的传递。最终达尔文决定出版,是因为他在相信上帝和相信演化之间,并不矛盾。就像牛顿一样,在信仰和科学之间他们是有平衡点的,而不是偏执一侧。

《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读后感(二):大自然的浪漫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近段时间读过最浪漫的一本书。

一直以来,对于达尔文提出的各种理论的了解仅停留在常识阶段。但即便如此,也依然因为这些理论,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和敬畏。看完这本书之后又莫名多了一些欣喜,《物种起源》像写给自然界的情书,是科学也是信仰更是爱(至少我这么认为。)。物种的诞生、繁衍、消亡,一切来源于自然,也始终存在于自然的循环。

人类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干涉者。在目睹生命诞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看完这本书,或许可以考虑去看看和我们血缘最近的现生亲戚猿,或者看看你家的小动物是不是早就换上了厚厚的冬毛,又或者去街边走走,看看那些你平时不会注意到的生命,它们发生了什么,谁黄了叶子,谁落了花,谁准备迁徙,谁就在这里。

这本书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内容精简,同时在不影响原文的情况下将现在科学家更新和更正的理论附在每一章节的最后,并且对内页重点内容进行了注释。非常值得一读,也非常适合送给想了解《物种起源》却迟迟读不下原作的人。

《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读后感(三):2023年第177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阅读打卡#《达尔文发现了什么》丽贝卡·斯蒂弗 计划阅读240min ,实际阅读241min,完成率100%

摘录:

1851年到1854年,达尔文出版了四卷关于现生和化石藤壶的著作。它们立刻被公认为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著作,直到今天,藤壶研究者依然依赖这些作品。

感悟:

少见的读不下去的读库出品系列。站在的当下的视角解读《物种起源》其实是一件对我来说特别渴求的事情,尤其是在刚刚读完原著无法分辨知识错位与否的情况下。可惜的是丽贝卡·斯蒂弗的解读枯燥无比,让我读着读着就走神,然后望着文字发呆了。和妻子交流了一下,她也有类似感觉,看来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了。于是匆匆翻完,收获不多,知道了达尔文作为藤壶研究者其作品依旧影响巨大。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今年一月份读书会主题“动物”的必读书籍《它们的性》里特别提到了藤壶这种看着像植物实则是动物的生物,隔了很远很远都可以交配,非常特别。而我们现在的生物分支图,居然来自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初版中唯一的插图——物种分支图,也很是奇特了。

丽贝卡·斯蒂弗精炼了达尔文大量的例子,抽取出了不符合当下科学知识的章节,尽可能地用短的篇幅介绍《物种起源》的原文,然后在每一章节后面的“新知”板块里阐述当下我们的认知和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认知差异,作为补充和修正。或许某一年我再读《物种起源》原著,我还是会拿出这本书,努力慢慢再读读的吧。

《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读后感(四):谁在桥的两边?

《物种起源》毫无疑问是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 《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

但是,那毕竟是出版于160多年前的一本书。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一方面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然人敬而远之,另外,相关领域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将达尔文当年的发现给予了极大的推动。

张立宪老师将这一系列书籍定义为“桥梁”,意在“ 是为更多读者架起直通达尔文思想殿堂的桥梁 ”。

本书对达尔文的原著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主要包括减少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冗长的论证过程,修改了文字表述,使其更加流畅和易读,每一章的最后增加了一节“新知”,里面介绍了有关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达尔文的个人成就还是《物种起源》中提供的进化论思想,毫无疑问都是震古烁今,精神永存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提起他们对于《物种起源》这本书本身的兴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果纯从科普考虑,比起阅读原文,了解进化论的思想以及其背后的科学论证方法,可能意义会更大一点。

毕竟《物种起源》作为一本专业著作,还是从专业角度去构思和阐述的,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并不太友好。所以,无论怎样删减,都不可改变其初始的属性。

最好的办法,索性是另起炉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