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明的边界》读后感1000字

《文明的边界》读后感1000字

《文明的边界》是一本由格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边界》读后感(一):像是有人在我呼呼刮风的胸口放了一朵温柔的玫瑰

每句话都让我震撼,如果这只是平常课堂的讲义,那我从翻书那一刻便开始真正羡慕名校,如果从这些学校里都培养不出可以思考人类未来的人,那其他地方更是天方夜谭。想到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一百两百年前就有人思考,瞬间觉得自己没那么孤独了,想到有人能够这么清晰明了的分析出我内心的纠结和惶恐,心里觉得又温暖又感动,我们一直愤怒地不就是这无论何时都沉默的大地吗?其实,只要侧耳亲听,沉默的大地上有着从未停止的轰隆隆的响声。作者在辑二文末提到“志贺直哉无疑是幸运的,与华兹华斯和歌德一样,他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转瞬即逝的转折点上,在那时的社会与自然之间,尚能容纳这样一个‘居间者’。换句话说,那时的自然,仍然可以向人呈现它伟大的智慧,从而给遭受意识分裂的个体提供护佑,并带来慰藉,那时的星空,仍然可以为孤独的旅人照亮依稀可辨的道路。”像是有人在我呼呼刮风的胸口放了一朵温柔的玫瑰。

《文明的边界》读后感(二):磨性子读物

首先,这本书阅读的人不太多,评分挺高,序章的排面挺大。内容有点类似于荧幕上那种讲故事的风格。书中这三辑,如果通过讲座的形式让作者格非去讲,可能更方便去推广,也更容易像书中序章部分提及的推广文学作用吧?但是搬成文字是否合适?

撇开个人喜好;作者叙述风格;三名作家的风格不论。仅对于没读过书中所述的这三位作家作品的人群,这本书读起来是否会一头雾水?对于读过部分书中所述作品的人群,是否有兴趣去继续阅读“人物分析”?对于相关专业的人,书中所述的作品全都涉猎过了,看点可能就不仅仅是“人物分析”了吧?这类读物的方向性也许还是很明确的。不分文理,更不涉及推广,就是单纯的你对书中某个人感兴趣,正好还读过,就想看看。就好比书评中多次出现的《白鲸》一书。前两辑不提,就提《白鲸》,有的看法还不同,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留言;评分;走人。关上这个软件,下次再谈格非,有多少人会记得是谁呢?但是提一句《白鲸》,说一档节目,可能就立刻会想起来点什么!这是为什么?依然还是固有的记忆。

总结:这类读物“刊物”,以前挺受欢迎,以后也许会更受欢迎。但是,就目前来看,磨性子的作用大于“其它”作用。

注:【以下内容“已删除”】

《文明的边界》读后感(三):登录“裴廓德号”的一九零零|读格非《文明的边界》

纪德曾向同胞介绍陀氏之作时说:“法国文学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更关心人与自己灵魂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并将其置于其他一切之上。”这部文学讲义,聚焦的就是这样三位“更关心人与自己灵魂的关系,并将其置于其他一切之上”且专注于描绘零余者形象的避世作家。

作者以数学中的“递归”与“反递归”之间的区别,解读穆齐尔所谓的“传统演绎法”与“现代归纳法”:传统社会中,人是“递归”的动物,认为唯有在时时刻刻都以单一的君子准则来约束自己,最终才算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君子。而在现代社会,人属于“反递归”的动物,以托马斯.曼的说法,“人在其一生中无论怎样作恶多端,他总能忏悔其罪行,最后成为教皇。”穆齐尔以将文化危机,视为现实世界所出现的种种危机之首,并将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话语和文化观念视为危机之源。

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中感到强烈不安的志贺直哉,一生中搬过26次家,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多是以离家远游、乡间隐居当做排遣窒郁的不二法门。而那些人又无一不是夹在文化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饱受自我意识过剩之困永远无从解脱的居间者。精神力量处于过剩的状态,以至于无法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健康。

还有被贴上“海洋作家”标签的麦尔维尔,在其他作品中,也为主人公远离社会的隐遁之路设定了不同的息影之处。在《阳台》中,隐逸在人迹罕至的群山之中;在《魔法群岛》中,则隐逸于荒无人烟的孤岛之上。作者对《白鲸》深中肯綮的解析犹如一场人性的解剖,令人钦佩。

不要否认,我们每个人,既都是一座被围困的、孤绝的岛屿,同时也都是“裴廓德号”上不由自主受到商业营役的驱使,狂热而麻木的水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