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鲸记读后感锦集

白鲸记读后感锦集

《白鲸记》是一本由[法] 克利斯多夫·夏布特 编绘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记》读后感(一):莫比迪克

这是一只全球最出名的白鲸了吧。根据它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已经有无数个版本,可除了宏达的场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夏布特不同,他是画漫画的,他想画的并不是大场面,而是人心。他只花了很少的笔墨描绘亚哈船长和白鲸的正面相遇,大部分的时间里,他用一个个其他人转述的故事,在读者的心中筑起一座高台。当我回想起这个夏布特营造的故事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已模糊,只有那座高台还在。

莫比迪克是亚哈的心魔,他无法用理智让自己释怀,只能和它死磕到底。当他和莫比迪克一起沉入海底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他最好的归宿。当你被心魔控制的时候,其实你已无路可逃。

《白鲸记》读后感(二):一次海上的旅程

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Moby Dick》,《灯塔》作者Christophe Chabouté在2014年出版的又一部黑白作品。后浪出品,印刷装帧质量非常好,填字虽然变换了字体,但还不能和原版手工填字相比较。

中文版引进的是2014年出版的法文版。而黑马在2017年推出了英文版,并邀请了美国漫画作家John Arcudi写了序。个人觉得这篇序言很好,因为John Arcudi在这里提供了一个观点 —— 为何经典的《Moby Dick》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明白这本图像小说的成功之处。 简单说,就是大部分改编《Moby Dick》的电影,都以“狩猎”为主题,这是因为电影的篇幅和讲故事的结构所限制。但是漫画则可以像文字一样慢慢处理。作者Christophe Chabouté抓住了这一点精髓,呈现了《Moby Dick》原作者Herman Melville想要表达的主题 —— “一次海上的旅程”。而这个结构,恰恰是Christophe Chabouté所擅长的模式。他这部图像小说的故事、节奏与原著完美匹配。

本文修改于 2018年3月17日

《白鲸记》读后感(三):美是矛盾的产物

人为信仰而活吗?虽在世间,却像幽冥永隔,寂静的海,翻涌的浪花,数不尽的海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莫比•迪克,它苍老,古远,如海洋般浩瀚,他似乎象征着什么,可是这世界上哪里的有这么多答案呢?我们又有多少人,是围着锅台转的一生,也是稀里糊涂的一生,可爱的孤独,一个船长的孤独,是他的围城 太平洋给人深深地吸引力,有一天我也会坐在jz那个海边的石头,看看这让人看不懂的海浪(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不平静就像我爱人,那一颗动摇的心,年轻的海员,你真实地告诉我,可知道我的爱人,她如今在哪里,啊 别了欢乐,啊 别了青春,不忠实的少年抛弃我,叫我多么伤心) 三刀六洞,如如不动的starbucks什么都不是,但是绝对能当一个很厉害的大流氓 追捕:(第三日)有人死于退潮,有人死于浅滩,有人死于涨潮的最高峰,我觉得自己像汹涌升起的滔天巨浪(外国式昙花一现) 小说家举轻若重,于无声处听惊雷 政治家举重若轻,履波澜处如平地 捕鲸人治好了我的深海恐惧症,这又建立在多少鲸鱼的痛苦之上 最痛苦最残酷的能产生最深刻的美。和和才能美美 天生养万物,给了万物各自谋生的本领,是一种无奈的残酷,像这艘小小的捕鲸船一样同舟共济才是最合理的途径。

《白鲸记》读后感(四):你们真的理解哈亚?

初二的时候,我是一个老实学生,在云南一个小镇(治安当然没那么好)里上学。因为招惹了班里几个吊儿郎当的同学,有一次放学被拦在路上,被恐吓。也不清楚是天生的不服输还是我爹教育的,脑子一热,也不怕。他们把我压在草坪上用刀在我脸上晃(他们也是学生,就是想吓唬我,不敢真的捅我)。但我不管这些,我就一直死命挣扎,因为我的挣扎,不小心就留下了图里的那个疤(他们见出了血,也吓跑了,毕竟还都是孩子,不是电影里的那种杀人不眨眼的人)。

我本无意伤害别人。但就想着,别人也两只手两条腿,我也四肢健全。为什么他们就能这么肆无忌惮,我就得忍着或者靠家长靠老师的帮助。我就不!

我一定要还,还要以同样的方式。

后来的事没必要细说,交朋友谁不会?高一结束的时候,我也在他脸上留了差不多的疤,额外在下巴加了两个烟头烫疤。

不过很明显,我的事,和书里的事,区别很大。

因为莫比迪克几乎就是太阳。

读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最后结局是什么,读到一半我还以为最后结局会是船长和白鲸同归于尽,

直到这一页。

这是人妄图对抗神的故事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就像一碗白米饭一样平淡,廉价。

那这样的一生,哪怕一直是为了一个所谓“虚无”的目标,为了心中所谓“错误”的执念,而不顾一切的去战斗,哪怕最后一无所有,哪怕结局注定惨败。非得讨论什么值得与否,分辨什么对错么?

哈亚说:就算是太阳侮辱了我,我也要揍他。

《白鲸记》读后感(五):白鲸记:执念的衔尾回环

不得不承认,梅尔维尔的小说原著对大多数读者并不友好。而漫画《白鲸记》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原著冗长与晦涩的部分,也把翻译可能会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小说原著中几乎占一半篇幅的背景介绍详尽而繁复,例如鲸鱼的详细生物习性、鲸油的提炼方法和用途、捕鲸业的历史发展、捕杀鲸鱼之后对鲸鱼全身资源的处理过程等,它们在这本图像小说中被极大精简,压缩在短短的一节里。几页沉默无声的画面,捕鲸人们工作时的默契与专注便跃然纸上。他们一片片剖开鲸尸,将鲸肉吊上船炼制鲸油,使用残渣助燃锅炉,将鲸油装入木桶,搬进货舱。 浓浓的油烟翻腾而起,捕鲸船在黑夜中格外耀眼,构成了一个不断运转的小世界。鲸既是它的物质燃料,也是它的精神养料。 鲸身上的血肉被鲨鱼和人类瓜分殆尽后,捕鲸船放开余下的鲸骨架,留下众多海鸟盘旋在残骸上方。镜头一格一格拉远,作为小世界的捕鲸船,成为了海面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剪影。 这部漫画正是这样,利用分镜牢牢掌控着读者的阅读节奏。在相对次要的事件上,分镜干净利索、对话简练紧凑;而在容易催生出寂寥或悲壮之感的节点,分镜便会忽然放缓,出现一系列大量留白的逐帧画格。 最令人回味不已的,莫过于书末描绘出的悲壮结局。 几页沉默的纵向画格。巨大的白鲸缓缓潜入深海,身上缠绕着纠结坚韧的捕鲸索。捕鲸索末端纠缠着一个渺小的人影。人影有着一只锥形的假腿,跟随捕鲸索一起下沉。那是渺小的亚哈船长,缓缓被宿敌拖曳至漆黑的虚空。 这是横屏电影绝无可能表达出的震撼。 亚哈船长的形象在漫画中被描绘得十分出色。自出场以来,他便一直圆瞪着双眼,一副不知恐惧为何物的狂人模样。唯有一次,亚哈露出了惊恐的眼神。那边是与别船会晤时,听闻对方刚刚与白鲸进行了一场恶战,亚哈眼中的坚毅第一次消失了。他犹疑地问: “你……你……你宰了他了吗?” 白鲸必须死,但不能死在别人之手。杀死白鲸是亚哈唯一的生存意义,这个执念打败了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安逸的企求。亚哈变成了执念本身,只有威胁到这一执念的事情才会让他动摇。 正是这样疯狂的执念,让亚哈带着他的捕鲸船走向死亡。 捕鲸船沉没了,亚哈船长坠落海底深渊。海面上唯有一口棺材还漂浮着。 整整两页的横向逐帧分镜。以实玛利艰难地爬上棺材。象征着死亡的不祥之物,却承载了唯一的生还者,给读者讲述这艘船,以及它的船长的故事。 “叫我以实玛利……” 这句原本位于小说原著起始的开场白,在《白鲸记》绘本中被放在了结尾,成为全书的收束之语。 这时,若是再返回头来从第一页重新读起,开头那几格寂寥的横向剪影,与书末以实玛利爬上棺材的横向画格遥相呼应,就如同以实玛利在见证一切后从海上归来,再一次穿越风雪,孤单地走进了那家旅店。 《白鲸记》是一部需要重读的漫画,只有阅读第二遍,才算获得了完整的阅读体验。它的阅读乐趣原本便不在情节悬念上,因为哪怕是从未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对最终船毁人亡的结局也该早有耳闻。但这并不会影响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震撼。重读时,那些穿插在航行途中的模模糊糊的预言和噩兆,反而因为提前知道结局而变得更加令人唏嘘,就如同沉浸在一部悲壮的史诗当中。 亚哈船长那疯狂的执念,也仿佛在宿命一般的回环中燃烧不息。

以实玛利死里逃生,再一次穿越风雪,孤单地走进了那家旅店。 旅店墙上挂着一幅画。 画中,一艘捕鲸艇被跃起的巨鲸掀翻,水手们被抛入大海。 以实玛利盯着它,恍如隔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