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恰到好处的帮助》读后感锦集

《恰到好处的帮助》读后感锦集

《恰到好处的帮助》是一本由[美]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到好处的帮助》读后感(一):帮助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学问

本书的作者让沙因教授,试图跳出科研的写作风格来系统的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帮助的学问,但是因为专业性的原因,与畅销书作家们对比,还是稍微有些难读。这本针对通用性帮助理论,努力深入浅出,选择针对普通大众读者而非学术界和专业咨询人士的娓娓道来。沙因教授把我们心里一直有的某种直觉,自己通过经验教训进行复盘后形成的一些小结,以非常条理化、系统性的方式,抽丝剥茧地给说明白了。帮助的度,这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恰到好处的帮助,就会为人处世通透炼达。

《恰到好处的帮助》读后感(二):享受乐于助人中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从小我们被教育着要乐于助人,但当时年纪还小,帮助别人也只限于小朋友之间的小忙,当年纪越来越大,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我们开始迷茫如何去帮助别人,帮了太多不好,不帮也不好,如何帮,都成了老大难的问题,并且遇到不想帮或者不能帮的要如何拒绝......

本书介绍的就是如何为别人提供帮助,帮助的恰到好处,同时通过帮助别人来打造自己更好的社交关系和人际关系,通过本书也可以学习到如何更有效的向别人求助。

作者首先解读了帮助的定义,并将帮助分为有效的帮助与无效的帮助,在他人寻求帮助时,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施以援手,在自己需要帮助而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时怎么能坦然接受。看似容易,想要做好却很难。作者又将帮助分为日常的帮助和专业的帮助,日常帮助不用过多解释,类似给陌生人指路,扶老人过马路等。而专业的帮助则是指在遇到个人问题,健康问题以及情绪障碍时,我们所需要的医疗,法律援助和精神上的支持等,这种涉及专业性的都需要相应的证书等。助人是一个社交过程,而人际关系的本质在于社交经济发展和亲密关系的维护。

在帮助关系中的社交不平等性及角色模糊性一章中,寻求帮助意味着“处于下风”和被求助者“自恃高明”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尴尬问题,焦虑也会油然而生,作者也帮助分析了受助者的五大陷阱和助人者的六大陷阱,因此要建立有成效的帮助关系,助人者要有意识的帮助受助者调整好心态,平衡好这种帮助关系。

在最后一章作者帮忙总结和梳理了助人与受助的原则和技巧,双方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具体的原则和技巧,大家来书中拜读吧~

通读全书,我觉得自己有更多的勇气来面对助人和受助了,恰到好处的帮助,享受那种信任和快乐,一生受益匪浅。

《恰到好处的帮助》读后感(三):给我的一个总结

受助者的五大陷阱 1.最初的不信任感 2.解脱 3.寻求关注、保障和验证而非帮助 4.怨恨和抵触 5.死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移情 助人者的六大陷阱 1. 急于展露智慧 2. 面对抵触情绪时,施加更大的压力 3.马上接手问题,而且表现得胜券在握 4.提供支持,加油打气 5.拒绝担当助人者角色 6.容易范式重复、预设期望值,易受“反移情” 影响,并喜欢预判

二、建立有效帮助关系的过程 任何助人情境,都必须从助人者扮演过程咨询师角色开始,以便完成以下步骤。 (1)清除双方固有的认知盲区。 (2)缩小双方最初的身份地位差异。 (3)明确接下来助人者扮演何种角色(身份——专家、医生或过程咨询师)最适合帮受助者找出真正的问题。 帮助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双方确定真正所需的帮助的沟通过程。

三: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四种不同的问讯方式, ①单纯式问讯,只专注于受助者描述的事情本身;②诊断式问讯,引发受助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因果分析和备选方案的思考; ③设问式问讯,加入了助人者自身对事件情况的主观判断; ④转换式问讯,聚焦于与受助者此时此刻的互动。 助人者何时采用哪种类型的问讯更恰当,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氛围及具体活动。

四.团队合作是持久的互助行为 作者将高效团队定义为这样的整体:每个成员都通过承担相应的责任来帮助他人,因而即便在艰巨的任务压力之下,团队成员间的平等性和信任感也会维持在较高水平。换句话说,团队合作的本质是发展并维护所有成员之间互惠互利的帮助关系。 打造一个团队不仅要创建一对一的受助者-助人者关系,而且要在所有成员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在任何一个新组建的团队里,所有成员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和新结识的同事以及正式的领导者建立融洽的关系。建立这样的关系,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来磨合的。 团队一旦开始运作,就要定期检讨流程,以便从反馈与进一步的磨合中学习。

《恰到好处的帮助》读后感(四):助:如何请求,如何帮?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总会有不同情况的去求助人,或者被别人求助而伸出援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都随处可见。到陌生地方向路人问路,在工作中向领导、前辈请教,在生活中问朋友借钱等等。

而在现实当中,当我们向别人求助时,担心会打扰到别人,担心会落下面子,更担心别人拒绝,所以往往都不大好意思,即使有时候开口了也兜兜转转,搞得大家都不明就里。而对于向我们求助的人,我们也总会觉得,自己在那一刻是高人一等:他有事求我。

而其实,这只是我们的心理在作怪。正确的打开方式,那又是如何呢?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或许有了新的心历和评估。不管是求助于别人,或者是对向我们求助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心态平常,在心理上,我们就要把双方放在同一位置平等对待;不管是求助于人,还是施以援手,我们都没有低人一等抑或高高在上。而第二,则是评估对方执行标准与实力。

特别是对于求助者,很多时候我们发出求助信号,向身边的人求助。很多人只是听了问题,还没明白本质,就会乱给一通建议,特别是一些好为人师者;而有些人呢,则是执行力超强,结果却好心办了坏事,帮倒忙。而对于援助者,特别是熟人,不管大忙小忙,我们内心里,也希望对方能记住恩情,给予适当回报,即便只是一声感谢。

在书中,则是介绍了很多的心理策应,不管是身为求助者,还是援手者,我们该如何去平和心理,站在正确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还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该如何与朋友、领导、下属合作互助。都有相应的很多方法和小技巧。

而读书本书后,真正让我认识到的,是该如何合适的去求助,和正确的去帮助人。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体悟,也还需你来和我共读!

《恰到好处的帮助》读后感(五):助人与受助皆是学问

在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当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历或见证助人和受助的过程,可以说,助人和受助是所有社会的核心部分。然而,我们也曾因助人和受助而心生烦恼却不明就里,虽然我们都明白助人者或受助者都是“善人”。幸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沙因教授就帮助行为进行了观察、思考和研究,构建了具有通用性的助人理论,这将帮助我们学习有效的帮助行为,使我们无论在助人还受助时举止得当、收效更大,并且人际关系更融洽。 首先,从性质上来分,帮助可以分为“日常的帮助”、“准专业帮助”和“专业的帮助”;从有效与否来分,帮助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这两种分类都脱离不了帮助的实质,那就是助人不是一个人是事情。帮助的实质是人际关系。帮助的实质要求助人者和受助者遵循两个准则:一是双方之间的沟通都应是公平对等、互惠互利的,至少要看起来如此。二是“礼尚往来”。也就是说帮助具有经济性和戏剧性。 然而,大多人在助人与受助的过程中暴露了社交不平等性和角色模糊性,从而陷入了不同的陷阱。例如,受助者一般会把自己置于“下风”或者“弱势”,然后常常面临五大陷阱: 1 最初的不信任感 2 解脱。当终于把苦恼分享给可以提供帮助的人以后,受助者就会大松一口气,与此同时,受助者会表现出愿意接受助人者的帮助并依赖和服从他。但如果解决问题的方案还需要受助者付出努力,这就容易形成一个陷阱。 3 寻求关注、保障和验证而非帮助 4 怨恨和抵触 5 死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移情 由此可见,帮助关系在最初是不平衡的,助人者和受助者都可能落入不平衡造成的陷阱中。因此,要建立卓有成效的帮助关系,助人者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受助者调整好心态。要做到这一点,助人者要在以下三种最基本的角色进行选择。 角色1 专家角色: 提供信息或服务。但是,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若助人者从一开始就扮演专家角色,结果往往不会太成功。 角色2 医生角色: 诊断和处置。 医生角色是专家角色的延伸和强化:受助者不仅会默认助人者可以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和服务,还期望专家能够诊断出问题并开具处方。 尽管医生角色很受欢迎,但扮演好往往困难重重。 角色3 过程咨询师角色: 助人者不要有太多假设,要去创造一个可令受助者畅所欲言的环境,同时保障其在这个过程中赢得自己的地位,并与助人者建立信任。 如果遇到下列情况,助人者应该先选择扮演过程咨询师的角色。 1)无论受助者是经理、朋友、同事、学生、配偶还是子女等,他们往往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需要别人帮助他们诊断出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2)受助者往往对助人者会提供哪种帮助一无所知,需要一个过程来帮助他们确认所需的帮助方式。 3)受助者对如何改善现状有些建设性的想法,但是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明确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4) 只有受助者自己最清楚在他们的处境中哪种方案最奏效。 5) 除非受助者真正认识到了问题并想补救,否则他们不太可能去执行任何方案,当未来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他们也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 6) 帮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受助者掌握诊断问题和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有能力持续改善自身状况。 既然帮助的本质是人际关系,那么建立和维护帮助关系的关键是什么呢? 根据沙因教授的《恰到好处的帮助》,从建立帮助关系初期开始乃至在整个过程中,影响关系有效性的关键既非受助者遇到的具体困难,亦非助人者的水平,而是双方确定真正所需的帮助的沟通过程。 这个沟通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让受助者和助人者建立平等的关系,进而确保助人者能为受助者提供名副其实的价值。 在沟通过程中,助人者要了解不同的谦逊问讯方式对受助者心理过程的情感影响。 谦逊问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单纯式问讯,只专注于受助者描述的事情本身; 2) 诊断式问讯,引发受助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因果分析和备选方案的思考; 3)设问式问讯,加入了助人者自身对事件情况的主观判断; 4)转换式问讯,聚焦于与受助者此时此刻的互动。 助人者和受助者实际所扮演的角色,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只有通过问讯的过程使得助人者和受助者各归其位,彼此接纳,双方才能真正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 沙因教授在书中的最后三章除了讲述帮助关系是如何给团队建设、领导力以及组织变革带来相关益处的,还对重要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帮助与受助的7个原则和18个技巧。正如沙因教授的结语所说的那样,“如果能够使帮助行为变得更为有效,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益匪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