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摘抄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摘抄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是一本由[日]丸山一彦著作,后浪 | 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一):《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再也不用为教孩子单位而发愁了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再也不用为教孩子单位而发愁了

其实尺度是个大问题,成年人有时候还搞不妥当呢,分寸感甚至单位都存在模糊的地方。比如磅、升、DPI……

小朋友也难啊,概念更多了。我家孩子昨天的作业还写着:25秒做好一顿饭。以前还写房子高25CM呢。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二):幼儿科普书,让度量单位更容易被孩子理解

这几天,有意无意地在给小宝做一些寒假作业的提升,结果发现他有个习惯:活的东西,他常常用”只“来表示数量单位:不能动的呢,就用“个“。比如说一只马,一个书。当我跟他说,每个物品都需要配备不同的量词时,他就开启十万个为什么了:

为什么我们身高要用米表示?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是一天天过的呢?

为什么速度可以用马赫表示呢?

正在我语塞的时候,调皮的他居然拿出《万物的尺度》跟我炫耀:”妈妈,这你都不懂,这本书可是说得很清楚呢?“

啥书这么牛,居然把那么抽象的量词都可以整得那么明白呢?

原来《万物的尺度》这本书是由日本经济学博士丸山一彦主编,日本儿童俱乐部编写的儿童读物。

这本书有点大,比A4还要大一些,里面采用大量的照片和图画,结合日常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以一种通俗的讲解方式,让孩子能在边看图画的时候,也能顺便理解里面的一些量词。

像上面提到的米,作者引导我们用尺子到处寻找1米:学校里有单杠、洗手台、铜像底座。在我们的身体上也可以寻找到,比如孩子的手指张开,从拇指尖到食指尖大概有10厘米,那么10个10厘米就是1米;孩子的脚大概是20厘米,走五步就是1米。

当然他们也会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比如说量电视机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的是英寸,榻榻米的短边也不到1米,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么米又是起源于哪里呢?原来是从希腊语发展而来的。

这本《万物的尺度》里我们可以学到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等很多日常用到的相关单位。有了它,做为父母的不再发愁孩子问这些物品要用什么单位了。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三):数理启蒙从学会测量万物开始

我们的数理启蒙都强调基本知识的输入,忽略了最重要的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孩子思维固化,只擅于死记硬背。那我们怎样才能给孩子补好这一堂课呢?《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是一本极好的书。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用万物的图片,让这些似懂非懂的单位展现在大家面前。 1.让单位可视化 儿童的学习以具象思维为主,所以,这些抽象的单位很不讨孩子喜欢。 比如,在学习“米”时,我们会让孩子认识这些单位,在尺子上找一找,接着就是各种单位换算,基本上以识记为主。 但在《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并不是这样,它把这些单位用熟悉的事物来展示出来,1m?身高100cm的人双臂展开的长度,如果孩子恰好100cm,那孩子一定会想展开双臂试试,他还会来量周围的事物,这很能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 再比如“磅”,这个质量单位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而书中用“硬币的数量”来告诉孩子“1磅重是多少”,这种摆高高的方式还会吸引孩子实际去摆一摆,如果有天平等工具,孩子还会忍不住去量一量验证一下,这样的操作中,孩子就形成了量感。 2.与万物建立连接 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为描述万物存在而生,对于孩子来说,也只有万物才能让它们理解单位。 比如,点燃的蜡烛发出幽暗的光,怎样描述它的发光强度?就用cd这种单位,我们就得到了1cd,那么,蜡烛光强和1cd建立了联系。 再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有大有小,在《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就根据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大小进行了表格化的处理,并用分贝进行了描述。 3.插入有趣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但是,它又少不了枯燥乏味,会 让孩子心生恐惧,而《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借助图片让孩子很直观形象地去了解这些知识。 比如,在“到光源的距离勒克斯的关系”中,书中画出了物距光源10cm,30cm时,形象得表现了光照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一些本身就自带趣味的小知识。你一定知道“囊萤映雪”吧,真的可以借萤火虫的光读书吗?《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告诉我们,100只萤火虫同时发光,可以看清文字,但萤火虫发光时间非常短,实际上“囊萤”不可能。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图文并茂,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理解“难懂的单位”,有了这些启蒙,孩子在学习数理时,就像遇见了熟识的朋友。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四):早一点理解“单位”,学理就不那么难了

和家长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初高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焦虑几乎都来源于理科,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这方面上有共同的困难呢?其实,这债都是启蒙阶段欠下的。 我们的数理启蒙都强调基本知识的输入,忽略了最重要的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孩子思维固化,只擅于死记硬背。那我们怎样才能给孩子补好这一堂课呢?《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是一本极好的书。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用万物的图片,让这些似懂非懂的单位展现在大家面前。 1.让单位可视化 儿童的学习以具象思维为主,所以,这些抽象的单位很不讨孩子喜欢。 比如,在学习“米”时,我们会让孩子认识这些单位,在尺子上找一找,接着就是各种单位换算,基本上以识记为主。 但在《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并不是这样,它把这些单位用熟悉的事物来展示出来,1m?身高100cm的人双臂展开的长度,如果孩子恰好100cm,那孩子一定会想展开双臂试试,他还会来量周围的事物,这很能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 再比如“磅”,这个质量单位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而书中用“硬币的数量”来告诉孩子“1磅重是多少”,这种摆高高的方式还会吸引孩子实际去摆一摆,如果有天平等工具,孩子还会忍不住去量一量验证一下,这样的操作中,孩子就形成了量感。 2.与万物建立连接 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为描述万物存在而生,对于孩子来说,也只有万物才能让它们理解单位。 比如,点燃的蜡烛发出幽暗的光,怎样描述它的发光强度?就用cd这种单位,我们就得到了1cd,那么,蜡烛光强和1cd建立了联系。 再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有大有小,在《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就根据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大小进行了表格化的处理,并用分贝进行了描述。 3.插入有趣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但是,它又少不了枯燥乏味,会 让孩子心生恐惧,而《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借助图片让孩子很直观形象地去了解这些知识。 比如,在“到光源的距离勒克斯的关系”中,书中画出了物距光源10cm,30cm时,形象得表现了光照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一些本身就自带趣味的小知识。你一定知道“囊萤映雪”吧,真的可以借萤火虫的光读书吗?《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告诉我们,100只萤火虫同时发光,可以看清文字,但萤火虫发光时间非常短,实际上“囊萤”不可能。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图文并茂,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理解“难懂的单位”,有了这些启蒙,孩子在学习物理时,就像遇见了熟识的朋友。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五):看得见的单位图鉴,让数理化不再抽象

文|楚汐

绘本封面

收到浪花朵朵的科普绘本《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我的第一反应是忍不住想仰天长笑三声,哈—哈—哈!

原因无他,只因有了这绘本,我终于可以不用再纠结于如何解答家里小屁孩关于单位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啦~~~

比如,1米有多长?1平方米有多大?1千克有多重?1秒的时间有多久?1光年是什么?1马赫有多快?……

绘本内页图

如果说这些和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速度等相关的单位,身为家长的我们勉强还能回答得上来的话,那么对更为抽象的比如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电压的单位(伏特)、功率的单位(瓦特)、力的单位(牛顿)……等等,甚至网络时代相关的文字大小的单位(点)、图像分辨率的单位(dpi)、存储容量的单位(字节)…… 凡此种种抽象莫名且难以解释的单位,当被小屁孩问及的那一刻,简直不要让人太抓狂。

尤其是,当你辛苦度娘了半天,发现你懂了,但是你不知道如何让小屁孩也能听明白的时候,那一刻的心情,简直是没有言语可以形容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