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Art of Impossible读后感1000字

The Art of Impossible读后感1000字

《The Art of Impossible》是一本由Steven Kotler著作,Harper Wav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7.41,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Art of Impossible》读后感(一):感恩 正念 运动 睡眠

不可能的技艺 the art of impossible

Steven Kotler

这也是一本工具书,好像目前没有中文版本,我看的是别人自己翻译的。和其他的提高个人效率和质量的书很不同,这本书从生理机制(神经化学)角度去分析人行为的底层逻辑,让人更能知其所以然。本书也提供了大量的小技巧,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甚至可能很多技巧在自己的成长经验中也有所体会,但是可能自己没有系统性的解释和分析,看到此书就会觉得,啊这不就是我之前最擅长的tips。(比如第十章学习任何东西的五个步骤。)这本书从动机,学习,创造力,心流逐步展开,或许其中不少内容自己也在其他地方也见过不少,如冥想,睡眠等,这本书仍然是有新内容并且也是自己在对拖延、痛苦、内耗的探索中的不错的总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行动,不然看了也只是当时觉得yyds,随后又步入原本的生活中。

《The Art of Impossible》读后感(二):这本书解决了一些我苦苦思索的问题

这本书将人学与化学结合,很多问题从生物学上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说一说我的一些重要收获。

如何产生激情?

现在抑郁的人非常多,很多人在问生活的浑浑噩噩,人生有什么意义,一度躺平成了流行词。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大家丧失了好奇心,而好奇心会产生激情。我们在城市会导致抑郁,三点一线鸽子笼的生活,让人感受到枯燥乏味。密集的人群,直接导致大脑系统超载,如果你在乡间小路碰到一个人很容易点头微笑,城市这么多人,密密麻麻哪有那么大勇气应对,人群见多了,对他人的兴趣都降低了,人情冷漠成了习惯。如何恢复激情呢,就是成为小孩子模样。培养好奇心,好奇心产生多巴胺,在众多好奇心的交叉点玩耍,多和志同道合的人讨论产生多巴胺和催产素,等相关体验多到一定程度,就会点燃内心的激情。

如何克服恐惧?

恐惧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它能短期驱动专注力和注意力,当某些东西让我们害怕时,很难不去关注它。我们对不好的经历的记忆远比好的经历更容易,这意味着使用恐惧作为动力,免费提供了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把恐惧看成是兴奋,或者是一种旨在帮助你集中注意力的情绪。把恐惧当作玩伴,一旦你真的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恐惧的感觉上,它就会消散。通过面对恐惧,会放大注意力,恐惧就会转化为心流,提高我们的能力。

为何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篇博客换来作者三天的努力,看完一本书的几个小时换来的是作者十多年的人生。书籍是世界上知识最彻底的浓缩形式。在书中会学到比视频和讲座更多的细节,细节很可能就是你感兴趣的触动点,对你来说带有能量的东西。能量可能是更多好奇心,甚至产生激情。

如何处理挫折感?

考虑一下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好所带来的挫折感。这种感觉是一种停滞不前的进步和酝酿的愤怒。但这其实是你在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一个标志。事实上,这种挫折感的程度正在增加你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存在,它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大脑的学习能力,你需要感受到这种挫折感才能产生这种神经化学物质,而你需要这种神经化学物质才能进行学习。(就如同痛苦加强记忆)挫折感与其说是你走错方向的标志,不如说是你走对方向的提示。

成功人士都有狠劲?

人不狠,站不稳。想好你会为什么而死,然后为它而活。真的要为它而活--周、月、年。把所有来自痛苦的能量都转化为心理燃料。不停在挑战和技能的平衡上向前走,越是艰苦的努力,对人来说越是有长期的效益。

你的兴趣是极致的成就感,那么凶狠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二十四小时。养成凶猛的习惯能降低认知负荷。我们对未来的任务感到焦虑,会消耗大量的热量。但是,一旦我们能将自己的习惯本能自动化,我们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节省能量。

《The Art of Impossible》读后感(三):区分“优良表现”和“巅峰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是“优良表现”。比如上课专心听讲、努力刷题考研、工作认真负责、跟领导搞好关系、什么“事事有交代”之类,这些都是“可能”的表现。而这里说的“不可能”,则是英雄豪杰的表现。比如极限体育、超人式的学习、石破天惊的创造力、偏执狂式的商业能力。----想要更多巅峰表现的例子,请看《盗火》

巅峰表现,是另一种状态。这个人是真心喜欢做这件事。他每天都情绪高涨,精力好像根本用不完,这边已经忙的不行了,还在迸发新想法,说咱们明天再上一个项目。

这个状态,就是「心流」(flow)。

大部分人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达到心流啊,那心流正常吗?

其实心流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是演化赋予哺乳动物的能力:你要在自然界争夺某种稀缺资源,就得时不时地进入高强度的状态。怕资源被人抢,你就需要战斗或者逃跑;要夺取新资源,你就得探索和创造 —— 这些时候的你会忘记疼痛、忘记自己、全情投入,这就是心流。

心流是一种原始的野性能力。

可是现代人通常是整天做一些可以三心二意走流程的工作,那当然就用不着心流。所以哈佛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人类之所以没有发挥潜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养成发挥潜能的习惯:我们大部分情况下的行为低于最佳状态,我们习惯性地不使用自己的最佳状态。

世界上有些人做事的效率之高,能力之强,会让你觉得他们“不正常”。

那些有巅峰表现,从事「不可能」事业的人,都不是稳稳当当老老实实磨磨唧唧的作风。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一惊一乍,精力过剩,充满戏剧性,全情投入,看起来是很嗨的样子。

如果你看到别人有这个劲头,千万别打击、更别笑话他:人家那才是有可能做成大事的样子。

以下为自己对于「心流」的感想:

我曾经在去年,真的有那么两次就进入的「心流」状态,不过都是在催化剂的帮助下,并没有书中所提到的什么心流配方,什么巅峰表现 = 动机 + 学习 + 创造力 + 心流, 动机,驱动力,内在驱动就更别提了

我印象当中这两次心流发生状态都是非常偶然的,两次无一例外都是在咖啡因的作用下,一次是下午4点左右小睡起来之后,咖啡因催化精神头,真的就像磕了药,吃了安非他命般集中注意力,没有理解不了的难题

一目十行,所有的周遭的世界都调快了1.5倍速,眼不酸了脑不疼了,一口5,6个小时不费劲,中间都不用休息的

但是第二天我用相同的配方想要如法炮制,就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的

而且,总体来说,每次一进入心流,我第二天都是处于一种break down的状态T_T, 这种感觉就好比,我冷不丁能晚上「一夜七次」,但我不能天天这样,一次过后大约需要之后的一个半月来补,就是这种困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